吕梁新区的烦恼
2014-08-18栗泽宇
栗泽宇
吕梁的烦恼在全国不是个案。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地级市正在规划建设新城新区。但显然,如何规划和建设新城新区,这是个问题。
吕梁新区的建设规划曾经是前任市长丁雪峰案头的“一号工程”,但随着丁雪峰东窗事发,长期没有传出新消息的吕梁新区,也陷入种种传言之中。
昔日繁华的方山县大武镇已经被拆为废墟,留守的人们在废墟中急切地等待着有关新城的消息。而对于这些已经被拆房屋、重新住回窑洞的当地居民来说,每句传言都令他们倍受煎熬。
“量力而行”,这是4月9日吕梁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关于吕梁新区建设专题会议”上,吕梁市委书记高卫东和代市长董岩共同提出的最新方针。相比前任市長丁雪峰为吕梁新区2014年建设定下的“大干快上”基调,吕梁新区的建设显然已经开始减速。
告别大武镇
3月的最后一天,吕梁市方山县大武镇,一支送葬队伍在城区巡游。这是当地的送葬习俗,一定要在本村、本镇最繁华的地段穿街而过。但这天,这支送葬队伍穿过的却是一片“废墟”,而他们送去的仿佛就是这整座城镇。
如今的大武镇,将近九成的原有建筑物已经被拆毁,断墙隐蔽在废弃的砖瓦堆中,被风吹过便会飘起一阵浮土,依照规划预备保留的大武镇鼓楼,笼罩着一层浮土的灰色,昔日大武恒源市场的牌楼还在,但市场却没了踪迹。一些可移动的临时房屋聚集在一条残留建筑较多的街道上,留守大武镇的少数居民在这里维持着城镇仅存的生气。
这座原本拥有数以万计人口的城镇,如今人迹稀少,大多居民已经离开原来的房屋,四处寻找容身之所。“有些人拆迁得的钱多,就去离石(吕梁老城区)买房子了,还有人去那边租房子了,还有很多回窑洞住去了。”一位留守大武镇的居民数着人们的去向,“现在你想找谁都不容易,要是没留电话的,光打听根本找不着。”
一位吕梁新区建设总指挥部的工作人员表示,回到山区住窑洞的居民为数不少。“补偿款里有一部分过渡期租房的钱,但老百姓哪舍得花这钱租房?凡是家里有窑洞的,基本都选择回去住了。”
老方(化名)就选择了回到吕梁山住窑洞,为此,年过六旬的老方还与儿女们吵了一架。“他们嫌这窑洞条件差,住不习惯,都去离石租房了,想让我也过去。我不想过去,我从小在这长大的,没什么住不习惯,跟他们住楼房我才不习惯呢,我在这挺好,又和以前一样了。”
老方的女儿也对父亲没办法,“那都是多少年前住的地方了,拆迁拆得回到解放前了。”尽管一肚子委屈和无奈,但老方的女儿却对父亲的选择表示理解,“现在就但愿新房能如期盖好,要是照承诺的3年让我们住回去也行,时间再长就不好说了。老爷子身体不是太好,万一住不上新房就亏了,拖个5年、8年的,对领导来说不过是一个任期,但对老爷子来说没准就是剩下的全部了。”
并不是所有老人都有和老方同样的心态,一位自称“吕梁战士”的退伍老兵固执地守在自己的房内不愿离去。按照老兵的说法,无论拆迁补偿给多少他都不会离开,若想让他的房子倒下,除非他先倒下,这位老兵也因此成了大武镇留守者的典型代表。
留守大武镇的居民尚有百余户,但情况各不相同。有人已经签了拆迁协议,只是在等待拆迁和补偿款;有人还没有签署拆迁协议,正在等待拆迁谈判继续进行;像老兵这样不打算离开大武镇的居民数量很少,因为人们大多已经意识到,昔日的大武镇将不复存在,留守也只能守住一片废墟。
“拆建游戏”
大武镇的拆迁始于2013年4月,彼时,吕梁新区刚刚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官方资料显示,吕梁新区于2012年年初被提上办事日程,当年10月17日,吕梁市委、市政府还特意举行了新区建设奠基仪式。2012年正是吕梁前任市长丁雪峰走马上任的时间。多位吕梁市政府工作人员证实,吕梁新区是丁雪峰上任后亲自提出,并亲自主抓的“市政府一号工程”。
在丁雪峰的直接推动下,吕梁新区的方案得以形成并实施。2013年12月3日,吕梁市获得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吕梁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这份总体规划包含了对吕梁现有城市区县的整合,及吕梁新区建设的全盘设计。
山雨欲来风满楼。虽然到2013年年末,新区建设方案仍有部分内容在调整,但早在2013年年初,围绕新区建设的风声就已经吹遍整个吕梁新区。
2013年,吕梁新区所涉及的村镇全年的话题只有“建”与“拆”。春节前后,多个村镇兴起了建设运动,刘子局村村民王四方(化名)家紧急加盖了一层砖墙,“村子里大多数人家都在盖房,最主要是村里的领导家都在盖,所以我们就加盖了一层。”
据了解,2013年春节后,吕梁地区的建筑物料价格飙涨。记者在一些尚未拆除的村镇看到,这些临时加盖的房屋二层甚至没有屋顶,只用石板盖在1米余高的砖墙之上。
“这房子根本不为住人,就是为了拆迁时多算点面积。”王四方说。与房子相似,农用耕地在这段时间内也出现了“拆建游戏”。
2013年开春,附近的核桃树苗就被抢购一空。“新城奠基仪式后不久,村里不少人在自己的承包田里栽了很多核桃树苗,而且完全不是按照正常距离栽的,和栽葱一样稠密。”刘子局村邻村的一位黄(音)姓村民表示。不久后,林业局按树苗每株赔付6元的价格到村里收树苗,种树的村民因此有了几千到几万元不等的收入。
但这场如火如荼的“拆建游戏”,在2014年春节后戛然而止。吕梁新区的第一推动人丁雪峰被中纪委带走,而他在2013年12月26日被中纪委带走前的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正是听取有关吕梁新区建设的相关调整方案。
新区疑案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留守大武镇村民表示,2014年春节之后,没有人再与他谈过拆迁的事。
该村民的房屋是大武镇现存不多的完整房屋之一,但他已于2013年年末就具体拆迁补偿金额签约。但进入2014年后,没人再来跟他商谈有关拆迁时间、补偿金领取等具体事项,“感觉好像全停下来了,拆迁也停了,连吕梁大道建设都停了。”
吕梁大道是吕梁新城建设的重头戏,在吕梁大道北段,已经铺过一层沥青的马路处于封闭状态,尚未完工。一位工地工作人员证实,截至今年4月该路段确实没有重新动工。他表示,施工队去年就有部分款项没有结算,所以今年回不回得来还难说,具体何时能重新开工更没谱。
吕梁新区建设,在许多当地人眼中,如今变成了“不清楚”的事情。
进入2014年,丁雪峰被双规的消息就一直弥散在吕梁。2月20日传言成真,山西省委决定免去丁雪峰吕梁市委副书记、市长职务。这一消息更为吕梁新区建设增添了不确定性。
吕梁市新区建设总指挥部一位负责人则表示,新城建设一定不会停下。他同时否认了新城建设拖欠工程款的消息。
吕梁新区建设总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吕梁市政府副秘书长刘惠民也对记者表达了类似观点。“去年的所有款项我们都已经给项目承包方按期支付了,我想北京城建(吕梁大道项目承包方)这么大的企业,肯定不会出现拖欠工资的问题吧。”但上述负责人也表示,不排除北京城建将项目分包给更小的承包者,是更小的承包者与施工方产生了经济纠纷。
拆迁过程容易产生纠纷的观点,上述负责人并不否认。但在他看来,吕梁新区的拆迁工作值得肯定,“一开始可能有些村民有意见,毕竟中国人有‘故土难离’的说法,但随着我们基层的领导干部带头,随着我们的安置房一点一点建起来,老百姓整体上还是支持的。”
对拆迁停滞问题,该负责人表示,因为今年汛期将至,要抢在汛期前将所有与防洪有关的施工项目完成,所以可能存在拆迁重点转移的现象。
“量力而行”
该拆的拆了,该挖的挖了,前期巨额投资花了,现在最重要的是,吕梁新区建设如何收场?
吕梁新区建设最初的规划对外公布需要300亿左右的资金,但在随后的具体操作中,新区建设规模有所削减,目前只确定执行原规划的一期工程,即大武镇以南的改造计划,而这部分建设所需的资金,根据刘惠民的估算,“应该不会超过200亿元。”
相关款项筹集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收入、申请专项资金、土地财政收入和贷款4个部分,“其中的贷款所占比例并不高,以吕梁市的财政收入状况来看,完全有能力承担。”此外,刘惠民还表示,吕梁并不存在“鬼城”的风险。
“吕梁新区的规划实际上是一个整合,并不是开荒。”刘惠民介绍,“吕梁2006年才撤地建市,现在的吕梁市区实际上就是离石区,是一个市区不分的模式。早在2004年就有过一份关于这个区域的规划,现在已经投入使用的吕梁火车站就是这份规划的成果;而大武镇是山西省支持的100个镇级建设项目之一,也有过一个小型的规划。现在的吕梁新区规划是在这两份规划的基础上,合并升级而来的。”
据刘惠民介绍,即便是规划合并后的吕梁市区总的占地面积也只有25平方公里左右,在山西全省列倒数第二位,在全国的地级市中也属于规模较小的一个。
与刘惠民和上述负责人等新区建设全程参与者的乐观略有不同,丁雪峰的继任者董岩对吕梁新区的表态始终谨小慎微。
4月1日,董岩上任后第一次到吕梁新区实地考察,并召集各相关部门听取闭门汇报。此行前,董岩就已表示,他这次是来提前备课的,以准备定于4月9日召开的关于吕梁新区建设的专题会议。
在这次吕梁市委、市政府召开的专门会议上,市委對吕梁新区建设提到了“量力而行”四字。
高卫东表示,建设吕梁新区,既要坚定信心、毫不动摇,也要量力而行,把急需办的事办好。“建设新区需要大量资金,在目前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要通盘考虑资金来源,根据资金情况确定建设项目。财政资金可以用一点,但不能用太多;社会融资要有一个比例,不能负债太高。”董岩则表示,要量力而行,重点解决好1.5万户、4万人的回迁安置工作,咬紧牙关如期完成。
建设放缓的消息在老方家引起了轩然大波,一家人在重新评估新区建设进度后,重提接老方住楼房的方案。在老方的女儿看来,这已经成为了方家的头等大事,但这一方案再次被老方否决。
老方家的麻烦在吕梁不是孤例,而吕梁的烦恼在全国同样不是个案。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课题组,2013年完成了一项对12个省、区的156个地级市和161个县级市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九成以上的地级市正在规划建设新城新区。
但显然,如何规划和建设新城新区,这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