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东川尾矿治理成“死结”
2014-08-18陈沙沙
陈沙沙
“这种突击式、运动式的行为,取得的治理成效绝对是不会持久的,反弹只是个时间的问题。”在民间地质学家杨勇看来,这是一个“死结”,一个政府心知肚明的“死结”。
2014年4月15日,在接到民间环保组织“绿家园志愿者”举报两天后,昆明东川区环保局经调查,对违法排污的选矿企业进行了总计50万元的罚款,责令其立即停止违法行为,并限期于7月15日前完成事故水池和循环水池建设。
“对于矿企排污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定力,要持续围攻,久久围攻。”作为主抓环保工作的东川区副区长,朱邵彬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要孤立地看待企业治污,不要低估东川正经历的挣扎和艰辛。
東川,一座千年“铜都”,在清朝,全国70%的钱币由东川铜铸造。然而,昔日采矿的辉煌已经“作古”。2000年,东川成为我国第一座因资源枯竭而被降级的地级矿产衰退型城市,并被改设为昆明市东川区。
如今,在高层一道道“保生态”的紧箍咒中,环境监察力量薄弱、尾矿利用缺失、过度依赖资源模式、民生就业困难等问题逐渐浮现。
“尾矿水不能直接排入小江”
4月12日,绿家园志愿者在东川区因民镇发现一处选矿企业排污口。未经渗透处理的尾矿水从尾矿库附近的防洪道倾泻而下,流入小江,沿途的山体、植被上积满了厚厚的尾矿粉。
“根据肉眼观察,这个排污口的流量,每秒至少1到2立方米。”绿家园负责人汪永晨告诉《民生周刊》记者。
对此,昆明因民冶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张书兵并不承认公司有意排污,而是尾矿库管道堵塞的突发事故,导致尾矿水从相连的防洪道排出,流入小江。
接到绿家园的举报后,东川区环保局监察大队对因民冶金进行检查,发现该公司有违法排污的嫌疑,随即对其进行了立案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因民冶金未按照环评要求配套建设4000立方米的事故水池和8000立方米的循环水池,就投入生产;不正常使用水污染治理设施,致使部分选矿废水溢出。
“在任何情况下,尾矿水都不能直接排入小江。” 东川区环保局局长张劲毅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因民冶金的行为已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相关规定。
民间组织和媒体盯上东川选矿企业排污,是在2013年4月。当时,媒体曝光的“牛奶河”照片中,带着白色黏稠尾矿水的小江,流经70多公里,最终在昭通市巧家县蒙姑乡、四川省会东县野牛坪乡、东川拖布卡镇格勒村三地交界处,汇入金沙江。
“以前东川产的西瓜在巧家县销路很好,果实甜。现在,大家都不敢买了,知道白色的江水有毒。” 下游的蒙姑乡村民反映说。
《民生周刊》记者采访发现,长期以来,含硫化钠、砷、铅、锌、铜、镉等有毒物质的尾矿水、尾矿砂等直接排向小江,造成水体及流域土壤严重污染,小江河水变白并流入下游的金沙江,周边逾百亩土地板结。
依江而座的蒙姑乡似乎与金沙江没有关系,该镇的饮用水源、灌溉水源都不来自金沙江。“媒体报道后,大家知道江水受到了污染。”
“牛奶河”事件的曝光给了东川最致命的一击,促使东川加快治污的步伐。
数月的整顿中,昆明对沿江选矿企业进行了彻查、整顿,8名被告因污染环境罪被起诉,同时,东川区环境保护局局长、原环境监察大队大队长停职检查问责;东川区环境保护局分管副局长、环境监察大队副队长免职问责。
张劲毅介绍,截至目前,东川91家矿企中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只有39家,其余都处于关停状态。“其中,最受媒体关注的小江沿岸的45家选矿企业中,目前仍有23家关停生产。”
“利益驱动让矿企铤而走险”
4月13日,《民生周刊》记者与绿家园志愿者,从因民镇镇中心,驱车盘山而上,前往高海拔的因民沟与落雪矿区。
因数十年的矿石开采,原始野兽成群的山沟,厂房早已星罗棋布,巨大的钢架、耸立的烟囱,在落日的余晖里,仿佛一片工业装置艺术区。不过,路边滞留的车辆和未干的尾矿残渣堆,提醒人们这里是一条暂停的采矿生产线。
因民镇副镇长禄正权介绍,“因民沟”最辉煌的时候,聚集了10万采矿人,热闹非凡,晚上灯火通明,甚至被称为“小香港”。后来,由于采矿留下大量采空区、塌陷区和地质灾害隐患区,百姓逐渐搬迁下移。“目前,因民沟还有15家选矿企业,都没有尾矿库,正在申报联合投建。”
采访中,一位当地旷工透露,“听说有记者来,所以矿厂放假两天。”
对此,禄正权坦言,按照去年8月下发的《东川区选矿企业环保达标建设实施意见》,没有配套尾矿库的矿企,肯定要处于停产状态。但在利益的驱动下,有的企业会铤而走险。
“镇上也会配合区环保监察大队巡检,但力量和力度都有限。只能说,我们检查的时候,企业确实生产,没有偷排。”
张劲毅没有回避监察力度薄弱的问题,“东川区环保局监察大队共有15人,每天分组跑两个地方,跑完东川91家矿企就需要近2个月时间。”
在2007年之前,东川百姓区并没有强烈的生态环保意识。据接受采访的人士介绍,“尾矿放江中”曾被当地百姓误认为是珍惜矿业资源的行为。
但是,在近年环保重压下,仍有矿企偷排的现象,因民镇一位干部认为,这与基层政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软管理有关。“其核心还是当地人的生计难题。”
“老百姓每家都有一到两个人在矿企打工。此外,由矿业衍生出的服务行业也解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问题。”据这名干部估算,在因民镇就有7000余名本地户籍劳动力与矿业企业息息相关。
据东川区安监局局长黄大龙统计,东川采矿有998口洞,1860个采点,全区直接从事采矿业的有2.36万人,但围绕矿业劳动的近10万人。
事实上,为治理小江污染排放问题而产生的影响在东川已经显现。
黄大龙介绍,采矿、选矿、治矿等与矿业相关的就占了国民经济的80%左右。“‘牛奶河’的阴影,导致全区矿业产能减少45亿,财政收入减少4个亿。直到现在,只有不到四成企业恢复生产,近5万产业工人因此失业。”
悬在头顶的一个个碗
“牛奶河”事件后,东川区提出对各尾矿库建设采取事件倒逼工期的办法限期整改:今年 7月30日前,未達标的矿企如果没有实质性动工,将一律实施永久性关闭,并鼓励企业以联建的方式投建尾矿库。
何为实质性动工?“最起码,项目要进入申报省环评。”张劲毅估算,在建的尾矿库可容纳约1亿多立方米的尾矿渣。
然而,面对一个个将被建立在山川之间的尾矿库,黄大龙不无担忧,认为这是悬在东川头上的“定时炸弹”。
“多可怕啊,这就是一个个悬在东川头顶的碗,里面盛满了水。如果有一场不可控的单点暴雨,引发泥石流冲垮尾矿库,就会引起次生灾害。”
据他解释,尾矿库通常由筑坝拦截谷口或围地而成,因具有高势能而成为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源,一旦遇到洪水等灾害易导致溃坝,就会造成重特大事故。除了安全事故,以浆状体形态存在的尾矿,还容易对地下水和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其实作为安监系统来说,我们是不同意在东川建那么多尾矿库的,太危险了。”黄大龙认为,建设尾矿库有4个不利因素,投资成本大,选址难,服务年限短以及库容小。
“从环保的角度来说应该建,但从安全的角度来说不适合建。所以,我们要严格控制选址。选址得安监局论证,前面选址批准了16个,现在真正开工建设的有7个。”
危险绝非止于分析。东川素有“世界泥石流天然博物馆”之称。仅在因民镇,1984年5月就发生过泥石流,短短20多分钟,117人被砸死或淹没,30多人受伤;2001年7月,约3.8万立方米的山体突然下滑,冲毁并掩埋了3幢房屋,造成41人被掩埋。
除此之外,囤积的尾矿渣如何再利用也是困扰东川的重要问题。对于尾矿的利用率,接受采访的各部门并没有给出明确答复。
“如果尾矿库被填满,只能采取封库保存的方式。我们还没有找到有效的途径,没有得到论证。”如何攻克尾矿利用在实践中的缺失是黄大龙近年来研究的课题。“我们向国家发改委申报一个项目,就是东川的尾矿综合利用。如果这个尾矿不利用起来,东川建100个尾矿库都不起作用。”
据了解,由于我国至今还未开展全国性尾矿资源专项调查评价,使得尾矿相关政策落地与调整缺乏数据支撑,尾矿综合利用仍处于困境。
“这种突击式、运动式的行为,取得的治理成效绝对不会持久,反弹只是个时间问题。”在民间地质学家杨勇看来,这是一个“死结”,一个政府心知肚明的“死结”。
他建议,东川不能过度依赖矿业经济,要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寻求转型,重新定位。此外,现有矿业企业应进行淘汰整合,调整目前遍地开花式的开采布局。
对此,朱邵彬表示认同,东川也期待借助《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实现可持续发展。按照规划,国务院有关部门将在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东川积极支持,帮助解决规划实施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我们也在反思经济结构问题。一直以来,东川都在依靠矿产资源,甚至是不惜一切环境代价的矿产资源,这样的经济结构是难以维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