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民族边远山区初小语文教学中的词语变通
2014-08-18赵悦赵轩
赵悦 赵轩
摘 要:语言变通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交流工具盒通道,而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边远山区农村初级小学的语文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无法理解有的书面语,这就需要教师灵活的变通解释,词语变通成为一种必要的技能。本文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书面语与方言的变通。
关键词:问题;原因;对策
语言是表达与交流的工具,是传情达意的载体,当交流存在障碍时,变通便成为一种必要。古人在文字上讲究“精雕细刻”,今人在语言上喜欢“遣词造句”。语言表达能力是初小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教学要求。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边远山区农村语文教学,甚至是其他学科教学过程中,尤其是低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些方言和书面语的差异造成词语理解的障碍,词语解释往往需要变通。变是否通,结果大相径庭。教师在教学时还有过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典故。
1 问题
六年前,我从一所师范学校毕业,在一次招考中幸运地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被分配到一所离老家不远但却更边远落后的一所小学任教。从山区出来又回到山区工作,从学生到教师的切实体验,想起了自己的成长到培养学生成长,我真正喜欢上了这个职业。教学过程中曾经遇到过不少困境、问题甚至难题,也正是这些困境让我始终没有停止对边远民族山区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多年来,山区的孩子语文成绩都普遍较差,不是老师不负责,也不是学生不认真学习,大家都付出了努力,还是未能有效地提高成绩,尤其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很难提高。这是一个苗族较为集中多民族杂居的山区小学。在语文教学中,词语解释常常出现书面语与方言的理解障碍,需要教师灵活的变通解释,甚至要求教师对方言和民族语言都要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很多书面语新词汇,由于学生掌握的词汇有限,解释起来也很吃力。作为教师,词语变通成为一种必要的技能。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有很多词语和方言都有很大差异,解释新词汇的时候往往需要用到方言等变通解释。记得一次语文课上给学生讲解词语“蚯蚓”,我说蚯蚓是一种环节动物,生活在潮湿的泥土里,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有人常用它来做鱼饵钓鱼用,还有的人用来制作膏药来治疗腮腺炎等。我原以为我的知识面很广泛,解释的全面深刻,学生一定会很快理解了。但结果正好相反,我做了一个小测试,让同学们书本里找出一张这种动物的图片,全班70多个学生没有一个找出来。最终,我只好用方言“缺善”(仿音)给他们解释,学生才恍然大悟。
2 原因
在这样的边远山区,由于历史、地理各方面的原因,很多方言和书面语的读音差异很大,尤其低年级少数民族学生,本事词汇比较少,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较差,理解起来自然困难。就其原因,主要有家庭和环境两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家庭语言环境的干扰。都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从教育学的角度,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山区的孩子,还没有条件接受学前教育,语言主要是跟家庭成员学习,而语言表达能力受到地方语言习惯的极大影响。低年级的不少孩子经常需要按照学前教育方式来处理。家访发现,许多孩子家长文化程度很低,大多都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而爷爷奶奶文化素质更差,甚至有的还不会讲汉语。这种家庭的孩子,语言深受家庭成员方言的干扰,书面语发音和理解自然会存在一些障碍。例如,许多孩子把“叔叔”讲成“耶耶”,把“姑姑”讲成“爹爹”,“吃饭”讲成“恰饭”,“皇上”讲成“环鳝”,等等。其次是地方语言习惯的影响。在山区,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有的相互交流来往,有的很少较为接触,语言习惯就存在差异,这对小孩的语言影响很深。比如,有人喜欢聊天时故意把一些词语念错表示幽默,把“遗憾”故意说成“浅感”,把“出差”讲成“出差”,“会计”念“会记”,等等。当然有的是本身确实不会读,有的是习惯的说法,如“周武正王”,“出林竹子高过母”,你知道是什么意思?他们要表达的意思是“正经八百”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些方式经常成为孩子仿效的对象,成为孩子不自觉的教材。
3 对策
在教学中,由于边远山区教学资源比较缺乏,多媒体、教具等教学手段不完善,教学中语言障碍很难避免,尤其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熟悉当地的方言,还要懂得恰当的语言变通方法和策略,变而通达才能解决问题。
首先,变是途径,通是目的。作为教师,不仅要熟悉当地的一些方言和习惯用语,在变通解释的时候还要注意方式方法,可以不择手段,达到学生理解才是目的,切不可变而不通,反而产生新的障碍和理解困难,误导了学生,还闹出笑话。记得我小学的一个语文老师给我们叫我们读“蚯蚓”的“蚯”,当时是这样教的:“q,iu,qiu,queshan的qiu”(方言把“蚯蚓”读成“queshan”)。其次,变通要注意方法。当教学中遇到词语理解障碍时,词语变通解释是必要的,方法也不只是近义词、同义词代换,不仅仅是书面语跟方言俚语的代换那么简单。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词汇量本来就少,有的词语同义词同样也是新词汇,他们不知道。这时,实物、图片、肢体语言等多种方式方法途径都是有必要的。教师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理解客服障碍,解决问题。再次,要注意方言只是变通的工具,不是教学的目的,变通的目的是为了教会学生规范的书面语。教学中出现语言理解障碍时,一定要帮助学生改正不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词语。例如,有一个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我马上望着一条蛇在所(注:当地方言讲蛇行为‘梭,仿音)把我黑(编者:吓)得一趟就撒(注:当地方言跑的意思)掉了”。当你发现学生的书写或发音错误时一定要帮助他们改正,避免误导。
4 结语
事实也证明,加强汉语的听、说训练在边远民族地区显得非常重要。但是少数民族地区,尤其边远落后山区从此低年级小学,存在很多语言理解的障碍,教学效果很差,学生成绩不好,教学任务艰巨。教师们也感受到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教师应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措施,本着“先民后汉,民汉并重,以民带汉,民汉俱通”的原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辅之以少数民族语言进行讲解,并及早纠正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的偏误。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边远民族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但是,边远民族地区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却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每位从事边远民族地区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师付出更艰辛卓绝的代价和智慧。
参考文献:
[1] 刘铃铃.广告语言和广告的变通翻译法(学术论文库)[J].外交学院,2002.
[2] 吴群.语义贯通,语句变通——把握“人称”和“物称”的转换[J].中国翻译,2002(04).
作者简介:赵悦,女,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本科,小学一级教师,供职于贵州省威宁县迤那镇仙马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赵轩,男,硕士研究生,讲师,供职于凯里学院艺术学院,研究方向:工艺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