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艺术时代下博物馆展示设计新概念
2014-08-18黄智雯马晓军
黄智雯 马晓军
摘 要:博物馆一直是引人入胜的大型公共设施的聚集地,它以独特的形式展示了世界文化。纵观世界我们不难发现,博物馆的数量可以决定一座城市精神风貌,城市的文化底蕴越高,发展越快,与之相匹配的博物馆数量及类型也都将会随之不断拓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新媒体艺术的不断渗透,本文将通过对当下博物馆展示设计案例的梳理,对博物馆展示设计进行认识和再定义,探索当下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新概念。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博物馆;展示设计;声;光;电;互动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它是代表和诠释当代社会的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当今社会同过去及未来之间的关系,经常是通过对历史和文化的展示来传达和展现的,并通过保护展馆中所展示的社会风貌来体现。而如今,在信息社会的引领下,新媒体艺术的带入,让陈久不变展示的行为更具魅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示的多媒体影像“卷轴”《千里江山图》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展示的动态影像《清明上河图》都给世界各地的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1]在这样一种数字媒体艺术的风潮的推动下,博物馆展示设计,也正上演着一幕幕翻天覆地的巨变。
1 声
有人说:“没有任何一位20世纪后半叶的艺术家像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8—1987)对通俗文化有这么深刻的影响力”。2008年05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现代博物馆展出了安迪·沃霍尔回顾展:“另外的声音、另外的房间”。 参观者可以从31部影片、43个试镜头样片、6段视频和42个电视广告以及图画、印刷品和艺术家的照片等令人兴奋的多媒体装置艺术中感受到安迪的思想方法。在展品中还有包括安迪著名的标志性梦露肖像和坎贝尔的汤罐,同时还有录像、电视节目、电影、宝丽来照片、精巧的素描、相册封面以及墙纸图案,这些作品生动地反映了安迪平等主义的座右铭:“全部都是美丽的”。
博物馆的电影场景放映区是整个展览体验的精髓,21段影像通过环绕立体声同时放映,设计师对声音进行了精确地调整,创造了一种利用声响来欣赏电影的新型观展方法。在巨型画板上,参观者可以在黑暗中听声阅读,42段电视广告分别在不同的屏幕上显示出来,让你的闹海不停萦绕这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体验。
2 光
荷兰阿姆斯特丹的热带博物馆中的“比斯柱,来自热带雨林的雕塑”展上展示了58根比斯柱子。这些木质雕塑大部分都在12米以上,它们是由巴布亚和印度尼西亚的阿斯马特族人制成,供传承了千年的祭祖仪式——比斯节使用。每根柱子都有其独特的代表意义和象征意义,反映出阿斯马特族人对世界的看法。
设计师为映射出展品的传奇性,在博物馆极为庞大的灯光大厅里的大型木质台座上,创造出一片神奇的比斯柱森林。周围围绕着长长的金属丝网,倒映着有关阿斯马特族人以及比斯节的片段。通过30分钟的文献剪辑和真实声音片段的播放,结合光影陆离地特殊灯光效果,给58根比斯柱赋予生命。参观者也由此融入这片浩瀚地比斯森林中,感受这一神奇仪式的热烈氛围。
3 电
德国林茨的钢铁博物馆是钢铁制造商奥钢联集团的参观中心。进入展馆,你会被一个巨大的熔炉吸引眼球,里面充满了跳跃闪烁的LED电光,营造一种将融化钢铁后的巨型原子包容其中的景象。这些原子悬挂在空中,自由地徘徊,80个直径2.5米的镀铬球体,被排列成铁的分子结构,通过外部700平方米的LED外罩点亮,LED外罩的反射与镀铬球体之间的相互反射,使得真实物体与虚拟介质间的边界消失。随着LED的控制方法不同,展馆的气氛和主题也将随之转换、补充和更新。电光将每个球体融入向导通道,展现出钢铁世界中相互作用的每时每刻。
4 互动
专门设立一座博物馆来讲述运动,这也大概只有德国人才会这么做了。皮尔马森斯运动博物馆的前身是一座莱茵贝格综合建筑群,这里曾是欧洲最大的鞋类加工厂,经过一段时期的入不敷出、销售困难以致大量囤货后,这里就变成了今天的皮尔马森斯运动博物馆。馆中展出了有关运动的170多件交互展品,“运动”的主题是贯穿整个展览无限延伸的金线。在这里你可以通过气垫车在展厅中漂流;可以通过大型喷泉观看机械振膜现象;可以通过速降滑梯欣赏城市全景;还可以通过移动的自然追踪野生动物的行迹……其中,让所有人都难以忘却的要数利用数字屏幕打造的跑步条通道,你可以设定可以与大象或是袋鼠等生物进行赛跑,屏幕上方的Kinect传感器会捕捉你行走或者跑步的运动数值,给你留下前所未有的博物馆观展体验。
5 结语
数字时代下的博物馆,正实现着从“物”到“人”的转变,其意义并不是只以功能决定的物,也不是为分析方便而进行分类的物,更不是为攫取利益而产生的物,而是通过数字技术扮演着重要角色,使得参观者成为展示体验的主角,品读在某种程度上与文化产生关联的物。[2]当下的博物馆展示设计,是用各种例如声、光、电、投影等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吸引观众,并与观众交往互动的情境体验。这种交互方式是双向的,从而避免信息接收的单向性所造成的困扰,这样观众在参观时,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被全方位地调动起来,从而在达到输出文化的目的的同时,又能让参观者真正、充分地获得正确的有价值的知识,[3]真正诠释当代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让当下的体验者通过这样一种全新的方式,感知自然与人类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 李云.数字展示,新媒体时代中国博物馆发展的机遇——张大千博馆数字展示应用的构想[J].美与时代(中),2014(01):15.
[2] 李清晨,李聪.探析博物馆展示当中的交互设计[J].现代装饰(理论),2013(01):15.
[3] 宋子昕.新媒体应用——博物馆的新方向[J].文物春秋,2014(02):25.
作者简介:黄智雯(1987—),女,河南正阳人,助教,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展示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