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现场审计在人民银行内审转型深化时代的实例研究
2014-08-18姜明
姜明
一、非现场审计的作用
非现场审计是指建立在现代信息处理和传递方式基础上,通过连续地搜集被审计对象的各种数据和资料,采取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技术来构建审计模型,并依据预定的程序和方法来分析、评价和监测被审对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一种审计方法,与现场审计相比,非现场审计具有全面性、时效性以及成本低、效率高和规范性强等诸多优势。其作用主要体现在:
1.加大了审计覆盖面,提升了审计的精度。非现场审计依托科技手段,可以远程调集所有机构的业务及管理数据,并从海量的数据中进行分析挖掘,全面了解风险状况,从而加大了审计覆盖面,提高了审计的精确打击力度。
2.降低了审计成本,提高了审计质量和效率。非现场审计通过远程调用被审计对象的相关数据,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数据查询查证、分析筛选,实现对被审计对象疑点问题的快速“定位”,并可完成大部分的定量分析工作。现场审计时只需对非现场发现的疑点进行核实,集中精力关注那些需要专业判断的部分,提高了审计的质量和效率,使审计资源发挥最大的效应。
3.合理配置了资源,实现了审计前移的历史性跨越。非现场审计通过审计数据的实时采集,使得对被审计单位的实时监控、持续监控和全过程监控成为可能。可将有限的审计资源集中用于内部控制相对薄弱的业务领域、重点单位和部门及重大风险事项,有助于准确选择审计重点,科学制定审计计划和安排审计项目,实现了审计前移的历史性跨越。
4.提供了增值作用,深化了审计服务职能。通过非现场审计,一方面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提供异常数据给被审计对象,从而能及时化解风险,提高被审计对象的风险防范和内部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占有业务数据资料、持续监测业务动态及掌握分析方法的优势,对有关业务和领域进行专题分析,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持。
二、人民银行非现场审计的主要开展途径
1.循序渐进搭建审计平台。首先可通过建立各类数据接口标准或利用并行模拟法、嵌入审计程序法等并行审计技术采集审计证据;其次可采用联机分析处理(on-1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OLAP)以及数据挖掘(data mining)等技术,选择业务管理部门的部门级数据开展数据分析,实现部门级非现场审计模型的初步构建;最终是建立内审部门的专用数据集市,搭建灵活、可靠的底层数据加载平台、加载全行部分常用的、核心的生产和交易数据,集中存储固化审计模型。
2.在现场审计中互相交融日臻完善。非现场审计的应用不是仅局限于非现场,而是贯穿于整个审计项目的全过程。一方面由于审计人员在使用非现场审计模型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审计模型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整,可以使非现场模型得到完善;另一方面可利用对具体业务熟悉的程度,提供一些模型的思路供相关人员论证开发。
3.打造非现场审计文化。一是设立“金点子”计划,定期进行评审,鼓励先进;二是将审计模型的研发搭建加入考核机制,并与相关员工的绩效、先进评比等挂钩;三是营造文化氛围并开展培训,让每位审计人员充分认识到非现场对项目和自身带来的好处和作用。
4.加强银行业同业的交流学习。在非现场审计方面,人民银行应当加强与各商业银行的同业交流,通过吸收其成功、先进的思路与经验,有效开拓自我的思想,激发非现场审计的思路。
三、人民银行非现场审计实例及应用成效
1.非现场审计模型的搭建。
下表以人民银行南昌中支开展的外汇管理及国库业务专项审计为例,具体阐述了人民银行非现场审计模型的搭建线索、思路及方法。
备注:本文主要介绍审计模型实现的思路,供参考。实例涉及的具体数据库表、字段结构不做详述。
2.实际应用成效。
如人民银行南昌中支对外汇局A市中心支局开展的外汇管理专项审计,审计组于审前设立了外债账户管理审计模型,筛选出外债账户入账金额大于核准限额的金融机构和企业的疑点记录,并将记录带至审计现场逐一核实。结果发现××企业外债专户超限额入账220万美元,系建设银行××分行分别于2012年3月2日、5月2日违规将该企业购汇归还外债本息资金100万美元、120万美元划入外债专户,而A市中心支局未对此进行相应处理。按规定外债专户的收入范围只能是该笔登记外债资金,购汇用于归还外债资金应通过外汇局核准开立的外债还贷专户或直接汇出;又如南昌中支对B市中支开展的国库会计核算业务及系统运行管理情况专项审计,审计组通过运行“有退库无缴库”、“待结算款项长期挂账”、“频繁重复退库”等相关国库业务非现场审计模型,审前在350多万条记录中进行数据挖掘,成功提取了2 602条审计线索。审计发现财政支拨资金由于户名、账号、金额错误等原因,导致集中支付资金清算退回业务量较大(占集中支付资金清算业务的21%),耗费了不少的人工来处理,同时也给集中支付代理行不及时退回占压甚至挪用财政资金带来可能等问题;再如在南昌中支开展的全省人民银行系统“两检查一排查”审计工作中,通过运行“重要空白凭证跳号使用”、“业务交接”等审计模型开展非现场分析,对相关国库业务进行全覆盖排查。提取的疑点揭示,××支行2012年5月18日存在重要空白凭证跳号使用的情况,检查人员进场后抓住重点,直接调取该日及相邻日期的传票及账簿凭证,随即发现该支行不但确实存在重要空白凭证违规跳号使用的问题,还存在重要空白凭证丢失的嫌疑。后经连夜全面倒柜排查,虽确认重空凭证未丢失,但也反映出该行存在重要空白凭证簿实不符,管理混乱、业务交接不严格等较大风险隐患,实现了现场审计的“精准打击”。
四、人民银行非现场审计工作面临的挑战
1.认识不到位。对非现场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直接影响到非现场数据信息的采集、模型的搭建,导致审计涵盖面窄,手段单一,较难通过非现场审计模型全面监测并及时发现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2.人员严重不足。由于种种原因,在人民银行内审部门既懂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审计人员较少,部分审计人员业务技能单一,缺乏综合分析能力,有的只是临时“客串”,对一些审计项目常常疲于应付,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质量。
3.水平相对落后。从目前人民银行的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审计证据采集技术尚处初始阶段,使得后续以数据为基础的审计处理技术、审计分析技术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各类信息系统尚待整合,急需关联各类逻辑数据、加大整合力度、进一步提高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水平。
4.培训交流较少。目前多数分支机构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的提高主要靠个人的自学和摸索,系统规范地学习、培训和交流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银行审计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
5.工作机制尚未完善。人民银行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非现场审计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因此,不能从制度上明确非现场审计监督的对象、方法、范围和相关责任界定,对相关业务及高风险领域缺乏规范的监控,业务操作随意性较大,影响到非现场审计工作水平的提高。
五、解决人民银行非现场审计问题的对策
1.提高对非现场审计工作的认识。人民银行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要转变观念和认识,充分认识到非现场审计工作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切实关心和支持非现场审计工作,整体规划,统筹协调,加速信息化进程,促进非现场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2.建立科学完整的非现场审计工作保障机制。一是健全非现场审计推进的组织保障;二是建立制度保证机制;三是建立工作程序保证机制;四是建立技术保证机制;五是建立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的协调机制。
3.打造适应非现场审计的审计队伍。一是加强审计人员的技术培训,如开设相关的SQL语言应用课程、数据分析课程等,提升审计人员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意识;二是积极调整人才结构,在审计部门内部配备部分技术、业务相结合的综合性人才,通过这些专业的人才带动非现场的发展;三是采购相关可视化数据分析工具,如ACL、IEDA、Teammate等,并在系统内推广使用。
4.加快审计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在原有分散的数据库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和扩充,加快对被审计单位资料、人力资源、内部制度、历史审计情况等基础性资源数据库建设,并能通过关键字段实现相关数据的逻辑串联和快速检索,用丰富的历史数据清晰勾勒被审计对象内部基本情况并反映深层次的审计线索。
5.努力实现审计证据的实时采集。首先,审计人员需要对审计所需的业务数据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提出审计需要的数据元和基本表;其次,通过预留的审计接口以及编写审计分析脚本采集数据,转化后按数据规划的要求建立数据库并利用数据库开展适时的审计分析挖掘。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内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