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寨群众贴心人
2014-08-18文叶飞
文叶飞
张刚不知疲惫、不辞辛劳的“傻干”作风,不图享乐的奉献精神,被响水洞村群众深深记在心里,打心眼里把他当成“自己人”。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山村时,张刚已经在村里转了一圈,和村民拉拉家常,帮忙做一点农活;住在村里的每一个清晨和深夜,张刚都要到村头寨尾走访、巡查……这样的日子周而复始,村民们都知道这是张刚驻村帮扶工作中每天的必修课。
村里小学生最感谢的人是争取来资金修建学生食堂的“张叔叔”;村民心中,“张队长”是响水洞的贴心人;而县里的干部则叫他“张县长”。其实,都是同一个人——省人口计生委执法总队副总队长,“同步小康”驻松桃苗族自治县盘石镇响水洞村工作队副队长,挂任松桃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的张刚。
苗寨响水洞变美了。这个坐落在黔湘边界深山里,曾因脏乱差而“出名”的贫困村寨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变成了人人称赞的美丽乡村。
路灯下的“饭后谈心室”
2013年2月27日,刚过完元宵节,张刚作为“同步小康”驻松桃自治县工作队暨党建扶贫工作队副队长,与两名队员一起迎着凛冽的寒风赶赴松桃,寄住到村里农户家中。
3月1日,张刚开始进寨入户了解村情。所到之处,听到的都是苗族语言。村民大多不会说汉语,在外打过工的能说一些汉语,讲的都是南腔北调的普通话。起初,盘石镇党委、政府领导担心张刚不习惯,让他换个村。但出生农村的张刚婉拒了镇领导的提议。为尽快进入角色,他跟着村民们唱苗歌、学苗话。村里大事小事他都要去看看,谁家办红白喜事就跟着随个礼,有乡亲生病了立即主动去看望。
有一天,已经夜里12点过了,张刚摸黑走1公里山路去看望病危的老人田成章,并一直忙碌到凌晨3点,老人用苗语激动地问:“张队长这样关心我们苗家,是不是毛主席派来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每当张刚打开房前的灯,就会有群众过来聊天。有的教张刚说苗语,有的谈家务事,有的谈山村发展。开始是两三人,接着五六人,最多的时候有四五十人,最后形成了饭后4、5个小时的交心连心制度。不到半年时间,与张刚谈心交心的就有800多人次。
在张刚门前的路灯下,上访带头人田周成说,多年来响水洞村群众盼发展,眼泪都盼出来了。张刚来后,带着镇干部对群众被占用的土地进行了核实,为24户群众讨回土地补偿款近5万元。田周成感慨地说:“共产党办事认真,工作队能倾听群众说话。”在他的带领下,有3个上访户向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自发组织在夜间义务进行治安巡逻。
在2013年3月底召开的一次群众大会上,当张刚“我愿意做响水洞村的一个村民,愿意和大家一起为响水洞村的发展而努力”的话音刚落,村民田茂银就站到群众前列高声说到:“我们今天这300多群众是来欢迎你们的。”那天,张刚带领参会群众开展了响水洞村第一次集中卫生整治,共收集处理垃圾7吨多,还与村民们共同设计了响水洞村的发展规划。
紧接着的一个星期内,全村群众整治卫生处理垃圾20多吨。门前屋后三包的卫生制度第一次被写进了村规民约。在卫生评比中,响水洞村一跃成为全县第一名。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响水洞环境卫生大变样,连续4个月在全县卫生评比中名列第一。
扶贫扶智的“张队长”
前往响水洞村,入村沿途的崖壁上彩绘着人口计生宣传画,引人注目。不远处,10名村民正在砌石、铺砂、搅拌水泥,投工投劳硬化入村路面。村里的统计员田永明说,这都是张队长的功劳。
响水洞村原来的通村路是条土路,坑坑洼洼,一下雨就满是泥泞,出行十分不便,全村群众最迫切的愿望就是硬化通村路。张刚将这一情况及时向“娘家”省人口计生委汇报后得到支持,争取到省交通部门给村里规划了17公里公路建设项目,总投资上千万元。
2013年秋季开学,村教学点的80多名学生用上了新食堂。此前,教学点二楼走廊既当厨房又是食堂,既不安全又不卫生。在张刚的争取下,省人口计生委出资39万元新建了一座两层办公楼,一楼是食堂,二楼是图书室和教师工作休息室。办公楼建好后,当地群众写下“情系苗乡扶贫扶智功在千秋,兴建食堂苗家子弟求学有望”的对联表达感激之情。
说起工作组做的好事实事,村民龙根生还列出了一大堆:修建村计生卫生室;危房改造及改厕279户;硬化通组路880余米、连户路1000多米,维修河堤200余米,修建“连心桥”;建设民族文化广场;修建垃圾池6个等等。“每一项都是张刚队长想方设法争取项目和资金落实的,总投资超过1500万元。”村民说,2013年初工作队向群众承诺的10件实事,在当年9月底就已经全部完成。
2013年6~8月,松桃县发生历史罕见的旱灾。向来以水资源丰富著称的响水洞村,因长时间干旱,地势高和离水源远的100多亩梯田严重受灾。旱灾期间,张刚坚持住在响水洞村,和群众一起肩并肩抗旱,全村310亩水稻收成不减。
响水洞村群众有刺绣和织布的传统,张刚协调资金购买了16台织布机,采取支部+合作社+市场的方式,成立了响水洞村苗族刺绣纺织合作社,解决了100多名村民就业。村民石长英说:“村里的妇女都会织布、刺绣,现在不用外出打工就能赚钱,农活不耽搁还能照顾家里。”
张刚不仅组建了响水洞村绝技合作社,还对“上刀山、下火海、进油锅”等民族民间绝技进行传承和保护;扶持6家农家乐,每家月纯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鼓励10多户村民买来工程车跑运输,每户月收入达5000多元……根据致富能手的请求,在张刚的努力下,组建了响水洞村同步小康互助协会,确保每户农户都有1~2门致富技术,“让群众互帮互助,发展产业,共同致富”,张刚感到很欣慰。
心系群众的“自己人”
响水洞村有279户1312人,其中贫困人口占1/3,总耕地358亩,人均不到三分地。针对村情,张刚积极帮助村支“两委”开展工作。
张刚先着手进行村办公楼的装修、亮化、美化,让一系列规章制度上墙公示,并无偿争取到4台电脑及打印机,只用半个月时间就使村办公楼挂牌办公。2013年3月中旬开始,张刚用近1个月的时间,走遍所有农户,化解矛盾30起。
在张刚来后不到3个月时间,有24名年轻的致富带头人向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为3年来没有人申请入党的村支部注入了新鲜血液。“扶贫工作就一年,必须从长远考虑。”张刚把发展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了5个规划,提出要确保响水洞在2016年率先实现小康目标。
同时,张刚还对盘石镇扶贫攻坚工作进行协调推动,多次带领镇党政负责人赴省有关部门汇报工作,争取支持。经各方争取,省扶贫办答应追加1000万元项目款扶持盘石镇发展产业。2013年6月7日,省长陈敏尔对盘石镇扶贫工作作出“成效显著”的批示。
在响水洞村采访,每到一个地方,村民们都说他刚刚还在这里,在村民建房工地上奔忙,在农家院落里进行政策宣讲,在走访群众了解情况,帮助群众背水、盖房,争取项目修桥筑路,劝说村民发展生产……张刚不知疲惫、不辞艰辛的“傻干”作风,不图享乐的奉献精神,被当地群众深深地记在了心里,打心眼把他当成“自己人”。
“张队长,我想出去打工,又不知道干什么好。”前段时间,村民田茂银找到张刚说。“你不忙出去,我支持你养鹅,怎么样?”张刚早有主意,他和村里的养鹅大户龙金保商议,带动部分村民发展养鹅,由龙金保无偿提供技术支持,负责供苗和收购。田茂银听后,满口答应。
“只有心里装着群众,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张刚说。
驻村期间,张刚很少回贵阳,更无暇顾及在织金老家70多岁的父母。夏季大旱期间,老家旱情严重,父亲打电话让他回家看看,他却坚守在响水洞村组织抗旱。后来才得知家里断了水,年迈的双亲从数里之外挑了半个多月的水。在贵阳家中,因爱人出差,只能把10岁的女儿一个人留在家中。懂事的女儿知道父亲忙于工作,在电话里说:“爸爸,军功章里有我的一半。”
同呼吸,才能心相印。如今,在百里苗寨,驻村干部张刚默默奉献、服务群众的动人故事依然在传颂。(责任编辑/哈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