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人才“3?3”制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2014-08-18柴达

中国大学教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新建应用型体系

柴达

摘 要:本文在对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建本科院校应构建与实施应用型人才“3·3”制培养体系,着力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部动力和外部保障问题。内部动力体系主要是通过不同层次的文化建设调动三类人员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外部保障体系建设强调学校内部和上级主管部门均应加强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人、财、物的制度改革与建设,从而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的各项条件顺利实现。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3·3”制;人才培养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经过多年的实践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地方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校内文化认知基础薄弱,校内没能形成稳定的合力基础,导致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内部动力和外部保障建设不足,大大限制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层次的整体提升。笔者认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把握这一人才培养的文化认知的重要性和基础性,构建起 “3·3”制培养体系,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员参与与联动,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要素合理有效地配置机制,打通以应用型人才需求为信号的实践、调节、再实践的反馈渠道,最终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3·3”制体系的提出

(一)背景分析

新建本科院校内部存在多方面的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是指“不同文化的性质、特征、功能和力量释放过程中由于差异而引起的互相冲撞和对抗的状态”。[1]与老本科院校相比,新建本科院校面对着多重文化冲突,表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与专科时期的传统办学优势之间的矛盾;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占主导地位的学术型教师队伍之间的矛盾;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传统的知识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偏重学术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之间的矛盾等[2]。多重文化冲突的存在使得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难以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这就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在应用型学科专业、应用型教师队伍、应用性课程体系、产学研结合、应用性开放教育资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彻底改革和建设。

从多样的传统的办学优势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新建本科院校,毫无疑问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上仍存在诸多共性问题:学校确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止于文件,专业培养目标与之相脱节;专业培养目标表述模糊、笼统,缺乏操作性;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教材选用、毕业论文(设计)等与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不匹配;受传统高等教育价值观影响的学生将自己的发展定位在学术型上等诸多问题的存在,限制了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影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共同努力。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赖以实现的条件、制度等建设不到位。这不仅体现在新建本科院校内部存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人、财、物等制度建设不匹配,如引进教师片面注重学历,忽视实践经验和能力,对教师的考核重学术、偏科研,轻视实践与应用,限制了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学校资源配置包括人、财、物等不到位,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不力、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而且体现在一些上级主管部门也存在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不到位、缺乏相关制度支持等问题,如应用型教师的聘用和职称评聘等问题,都限制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从制约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各条件、环节入手,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是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最终实现的必要条件。

(二)内涵界定

应用型人才培养“3·3”制体系是在概括和总结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内容以及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因素基础上提出的,着力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部动力和外部保障问题。前一个“3”是指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得以落实,必须经过“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应用性课程体系构建”、“应用性课程体系构建→应用性课程实施(教学)”等四个要素的3次转换;后一个“3”是指三类人员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三个环节上应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即学校和院系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在这一目标实现前、实现中、实现后对自己所担当的角色、应承担的责任和所产生的后果明确,从而能在各自的岗位上自主工作、学习,积极主动地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注重总结、反思与提高,为新一轮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它主要具有如下特点:第一,该体系强调通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动力系统和保障体系建设,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促进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等各类人员自觉、主动、有序地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第二,它主要解决的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动力问题。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学校和院系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三类人员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中形成合力,从而保证来自顶层设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第三,它的关键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建设。这不仅体现在新建本科院校内部应着重加强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加快制定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开展的人、财、物的制度等方面,而且体现在一些上级主管部门应改革观念,在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聘用、职称评定、科研支持等方面制定与其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相一致的制度和政策,从而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的各项条件顺利实现。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3·3”制体系的构建

应用型人才培养“3·3”制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正是基于以上认识,强化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种制度建设,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动力系统和保障体系建设,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具体来说,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来实现:

(一)文化建设

应用型人才培养“3·3”制体系明确了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路,但该体系的构建并不是各项工作的简单相加,而是基于共同认识和理念基础上的系统工作,要求新建本科院校的所有成员,包括学校和院系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等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保持认识与行动的一致性。这就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学文化建设,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深入人心,成为指导教职工和教师自觉主动开展各项工作的依据。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开展大学文化建设既应注意到大学校园文化有其一般性特征,这是由其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的神圣职责和使命决定了的,又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人才培养定位培育与其相符的院校精神和文化。为此,着力营造地方性、应用型、实践性、教育性、服务性的大学文化,对学生、对教师、对职工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成才,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体来说,大学文化建设应经过两个阶段:

1.进行思想观念层面的启蒙。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往往是自上而下做出的选择,往往只有少数人能够自觉地实现思想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型,成为自觉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者,而绝大部分人则固守着学校多年来业已形成的文化,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均受其影响和制约。实施文化转型,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文化建设,必须系统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宣传和讨论,通过举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题讲座、组织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参观考察、宣传等方式,引导教职工特别是广大教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形成初步认识。

2.开展深层文化建设。大学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物质层面(校园建设)、制度层面(各种规章制度)、精神层面(价值观念、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群体的心理意识等)和行为层面(师生的行为举止)[3]。新建本科院校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学文化建设,也应落实到不同层面,一要重视对学校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思考与凝炼,形成特有的办学思想;二要重视物质层面的建设,从校园建筑、宣传导向等方面体现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其关键环节;三要加强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的人、财、物合理配置的规章制度建设;四要奖励与宣传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中涌现的优秀教师和学生,从而引导广大师生的行为。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 [4],新建本科院校应把应用型人才培养文化建设作为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重要途径,从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等各个层面加以渗透和引导,努力形成“处处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环环引导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的良好氛围,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实施。

(二)制度建设

文化决定着制度,文化的变异必然对制度的调整提出要求。新建本科院校要实现人才培养定位的成功转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制度,以此引导和规范教职员工、学生的认识和行为,促进其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

新建本科院校一般比较注重制度建设,但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的制度建设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不少制度引进借鉴的多,结合实际的少,不同程度上存在脱离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际的现象,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加强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制度建设,推动学校在组织和管理层面进行改革,从招聘人才、业务考核、经费拨付、条件支持等各个方面完善管理制度,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体系,合理统筹人、财、物等资源,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顺利开展所必须的应用型教师队伍、经费、教学条件等。

1.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新建本科院校逐渐认识到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予以体现,但其实施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强化实践教学质量意识,制定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

2.校企联合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是新建本科院校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依据,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保证。因此,学校与企业(行业)联合,共同探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相关人员要深入企业(行业),就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专业岗位需求、学生就业去向、职业技能要求、职业素质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专业发展建议等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获取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明确专业人才的就业领域、职业岗位、职业资格要求,培养目标和规格、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素质和能力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并对教学进程安排、教学大纲、课程内容、教材选用等给出建议,制订出人才培养方案。

3.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的人、财、物等资源配置。(1)聘用应用型教师。应用型教师是应用型教学得以实施的前提,“应用性课程体系→应用性教学”的转换与落实,离不开应用型教师。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制度,解决实践类教师的职称评定、待遇等问题,引进相关行业(企业)的精英,选派校内教师到对口行业观摩、顶岗学习等,培养应用型教师,保证应用性教学落到实处。这一问题的解决不能仅靠新建本科院校自身解决,更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在制定政策时予以考虑。(2)编选应用型教材。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教材建设层级,需要有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的课程教学大纲,并以此为依据选用和编写教材,为应用型教学的进行提供保证和便利。(3)建立实践基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可以进行针对性的实践工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之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走向社会的起点和摇篮。

三、结语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形成统一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在统筹人、财、物的合理配置和有机联动的条件下方能实现。这是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3·3”制人才培养体系,正是基于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并在我院人才培养实践中进行了不断探索,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作翔.法律文化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 彭寿清.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建本科院校文化建设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2(13/14).

[3] 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5).

[4] 徐书叶.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基于生态的视角[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0.

[本文为2012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重点课题“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3·3制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J2012100)]

[责任编辑:李文玲]

猜你喜欢

新建应用型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2016年10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
2016年6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