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吡虫啉缓释粒剂对小麦白粉病防治效果的研究初报
2014-08-16石凤梅
石凤梅
摘 要:为探讨新型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以小麦品种为龙辐麦19位试材,研究3%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吡虫啉缓释粒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3%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吡虫啉缓释粒剂;小麦白粉病;防治效果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一般年份减产10 %~20 %,重病年份减产可达30 %以上。在目前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普遍较差的情况下,药剂防治成了控制病害的重要手段。但单一杀菌剂的长期使用,极易使病菌产生抗药性,从而失去防治效果。为有效克服抗药性的产生,使用新型杀菌剂以满足生产需要,同时也为防治该病提供安全、有效的适宜剂量用药参考,于2013年进行了3 %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吡虫啉缓释粒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试验药剂为3 %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吡虫啉缓释粒剂(郑州万安特农化产品有限责任公司提供);对照药剂为30 g/L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产品)、60 g/L戊唑醇种子处理悬浮剂(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产品)、2 %吡虫啉颗粒剂(湖北省天门斯普林植物保护有限公司产品)和17 %多菌灵·三唑酮·克百威悬浮种衣剂(洛阳市嘉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产品)。供试,较感白粉病。
1.2方法
1.2.1试验设计 试验设8个处理:A:3 %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吡虫啉缓释粒剂15000 g/hm2;B:3 %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吡虫啉缓释粒剂22500 g/hm2;C:3 %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吡虫啉缓释粒剂30000 g/hm2;D:30克/升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500 g/100kg种子拌种;E:60 g/L戊唑醇种子处理悬浮剂66.7 g/100 kg种子拌种;F:2 %吡虫啉颗粒剂22500 g/hm2;G:17 %多菌灵·三唑酮·克百威悬浮种衣剂11764.7 g/100 kg种子拌种;H:空白对照。小区长2 m,宽1 m,面积2 m2。每处理4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
1.2.2施药方法 施药方式为沟施,小麦播种时分别按各处理药量和小麦种子混合均匀后,与种子同播,种子处理的对照药剂,于播种前1天,分别按各处理药量,将定量种子与定量药剂放入拌种瓶中混拌均匀凉干,5月10日播种,播量15 kg/667 m2,垄上双行。
1.2.3接种方法 出苗后,将已发病的小麦盆栽均匀分布于各处理中,使其诱导发病。
1.2.4调查项目及方法 在试验期间目测观察并记录各处理小麦生长情况及有无药害发生。6月15日调查白粉病,每小区挖苗100株,调查记录每株的病级,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DMRT法进行方差分析。
小麦幼苗白粉病病情分析标准:
0级:无病;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 %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 %~15 %;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6 %~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6 %~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0 %以上。
2 结果与分析
2.1对小麦的安全性分析 各药剂处理小麦生长正常,无药害发生。
2.2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在空白对照白粉病平均病指为65.3的情况下,3 %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吡虫啉缓释粒剂A、B、C三个处理的平均病指分别为35.1、31.2和25.4,防效分别为46.2 %、52.3 %和61.1 %;对照药剂D、E、F和G处理的平均病指分别为33.6、37.2、51.1和34.3,防效分别为48.5 %、43.0 %、21.7 %和47.5 %。经方差分析,3 %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吡虫啉缓释粒剂三处理间,C处理的平均病指极显著低于A、B两处理的平均病指,而A和B两处理的平均病指差异不显著;C处理的平均病指极显著低于各对照药剂的平均病指;A处理的平均病指与对照药剂D、E和G处理的平均病指均无显著差异,而极显著低于对照药剂F处理的平均病指;B处理的平均病指与对照药剂D和G处理的平均病指均无显著差异,而极显著低于对照药剂E和F处理的平均病指;各个药剂处理的平均病指均极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的平均病指。
3 试验结论
根据试验结果,3 %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吡虫啉缓释粒剂对小麦白粉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防效为46.2 %~61.1 %,未见药害现象。生产中,建议以3%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吡虫啉缓释粒剂30000 g/hm2(有效含量900 g/hm2)与种子同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