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争创首个内陆自贸区优势在哪里?

2014-08-16陈娇娇

2014年17期
关键词:内陆成都机制

陈娇娇

一、谁将是首个内陆自贸区?

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标志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继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后,大连、天津、舟山、厦门等沿海城市有望纳入下一批自贸区试点,同时国家会考虑将试点建设向内陆城市倾斜。目前,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的内陆城市均明确提出设立自贸区,作为内陆改革开放先行城市的成都,则定位为中国首个内陆自贸区。那么,成都与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的内陆城市在申创中国首个内陆自贸区优势在哪里?

二、成都争创首个内陆自贸区优势在哪里?

(一)改革基础

过去30多年来,成都在农村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等重要领域走在了全国改革的前沿。2013年度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总体实现程度达81.4%,处于整体协调阶段。成都有着十多年做综合改革开放的基础,包括规范化行政服务、政府职能的转变等,在对外开放,特别是权益开放上,成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前,成都发展已进入新阶段,开放是成都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必由之路,而争创首个内陆自贸区则成为成都市进一步开放的动力和契机。

(二)资源优势与能力

第一,在经济基础方面,成都有服务全国内陆城市的能力和资源。

从经济总量来看,2013年成都经济总量突破9100亿元,高于哈尔滨(5010.8)、杭州(8343.5)、沈阳(7223.7)等城市的经济总量,综合竞争力在中西部排名第一。从经济水平来看,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0330美元/人,实现国际化城市标准程度为103.3%。在经济质量方面,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农产业增加值在中西部排名第一,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超全市“半壁江山”,三次产业结构为3.9∶45.9∶50.2。在经济发展潜力方面,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5%,并且专利授权量为33256件,仅次于杭州41518件,但远高于其他内陆城市。自贸区是一个需要多元化的市场环境,成都的市场环境则比较灵活。非公经济对成都经济增长贡献加大,占GDP比重59.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8.8%。民间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完成3595.3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5.3%。

第二,从区位优势来看,成都是我国向西、向南开放合作的战略支点。

作为全国第四大航空枢纽、第五大铁路枢纽,成都航空交通的快速发展,蓉欧快铁的开通,使之成为中西部最重要的国际交通枢纽和口岸城市。成都的定位就是通往欧洲的空中桥头堡,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两带一路”)的经济走廊。高速公路、铁路、水上航道以及国际航线的发展,成都必将成为未来中国西部的综合交通枢纽,这是成为自贸区的最基本的条件。

第三,在载体与环境方面,具备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必备载体与良好的开放合作环境。

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成都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成都青白江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可为成都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提供近20平方公里的有效载体。另外,在合作环境方面,2013年成都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51.1亿元,远高于哈尔滨(113.9)、杭州(239.2)、武汉(164.41)、西安(149.35)等城市,比上年增长15.4%,以较显著优势居副省级城市中的内陆城市首位。2013年成都信息化综合指数初步测算为65.0%,其中固定电话用户412.0万户,增长3.6%;移动电话用户2274.8万户,年内净增87.6万户;固定互联网用户257.2万户。

第四,从城市依托来看,成都腹地非常广阔。

以成都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的高速公路及快速通道路网形成,成都第二绕城、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公路加快推进;成资工业园、成眉工业集中发展区、成雅工业园、成德工业园等飞地工业园先后成立;成德绵等成都平原城市群一体化快速推进,形成一个“一小时经济圈”,促进区域经济统筹发展,综合竞争力和对外辐射带动力越来越显著。

(三)国际化和对外开放程度

从成都当前的外贸水平及经济开放程度来看,都处于副省级城市中的内陆城市领先的位置。成都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进程,2013年区域开放程度指数为86.8%,以较显著优势居副省级城市中的内陆城市前茅。落户本市世界500强企业数达到252家,超过标准2家。落户的外资金融机构主要来自于美国、英国、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地区),2013年达到50家。成都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后中国第四个、中西部首个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的城市,2013年境外游客入境人数达到176.4万人。2013年举办国家会议105次,实现国际化城市标准105%,并成功举办财富全球论坛和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成为全球唯一同年举办两大国际盛事的城市。

三、成都如何争创首个内陆自贸区?

一是要建立与上海市人民政府联系机制,及时掌握上海自贸区扩大开放、改革创新方面的进展情况;二是要建立部门对接机制,成都市发改、商务、海关、国检、金融等部门应积极与上海对应有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第一时间掌握动态信息;三是要积极学习自贸试验区扩大开放领域、制度改革创新等方面政策,借鉴经验,做好申报设立相关研究,提出条线办法和意见。具体如下:

(一)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释放改革红利。

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大体制创新力度,推进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体制的组织变革和流程再造,通过简政放权来减少和消除过度管制,变直接管制为间接管理。着力推进对外开放的机制体制改革,全面提升投资、贸易、金融等领域的对外开放水平,推动成都同沿海沿边地区通关协作,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重点推进经济发展理念转变,注重通过制度创新获取改革红利。

(二)发挥资源优势,完善创建自贸区条件。

第一,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抢占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制高点。完善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构建城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推动“成都制造”向“成都智造”转型升级。提高行政透明度,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实现各类投资主体的公平竞争,培育多元化的市场环境。第二,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强化向西、向南开放合作。进一步完善交通枢纽体系,发挥“两带一路”的区位优势,打造成为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重要节点城市。健全成渝“双核”合作发展机制,共同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第三,加快打造高端载体,培育良好的开放合作环境。深入推进载体和平台建设工程,做强发展引擎和依托。改革综合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要素资源配置机制,产业政策、资源配置、要素保障向其倾斜。第四,推进腹地建设,打造经济圈。立足城市群之间的分工协作,形成有利于在区域内横向分工协调互动的发展格局。从局部性合作转向整体性谋划,减少与周边地区的产业趋同度。建立产业共兴发展机制和区域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加快同城化步伐。

(三)深化全域开放,构筑对外开放大平台。

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探索对外商直接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步伐,着力提升“走出去”水平,深度参与世界城市分工和全球产业合作。深化双向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培育一批成都本土企业大集团和跨国公司。健全对外交流机制,积极引入外国领事机构、商务代表处和国际性组织,打造全球产业、资本、人才汇聚中国内陆城市的首选之地。

提升筹办国际知名高端活动与会议的能力和服务水平,吸引更多国际活动和会议落户成都。(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猜你喜欢

内陆成都机制
解读:70年,重庆从内陆变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
穿过成都去看你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数看成都
内陆移民(外二首)
100吨吸内陆渔政船
成都
内陆国家级新区发展政策建议——基于内陆与沿海新区的对比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