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调整

2014-08-16周玉兰

2014年16期
关键词:十八大中国文化战略

周玉兰

摘要:本文结合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阐释了影响文化发展模式的几个基本因素,从六个方面对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构想进行了分析论述,对深入理解、领会党的十八大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国文化;发展;十八大;战略

一、前言

文化作为标志一个国家的特色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精髓,做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的一个体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精神动力,以及力量的源泉。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历史悠久,底蕴厚重,如何进一步加快文化发展,促进文化融合,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综合国力、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通过十八大的召开,我国的文化发展有了一定的变化,并根据其变化对其进行分析。

二、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文化的发展上,可以说是源远流长。随着经济的不断变化与发展,面对着文化全球化潮流的影响和冲击,实施文化发展战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建设文化强国,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圆中国文化强国之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越来越成为了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和强烈企盼。

三、文化发展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3.1经济对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起决定作用

在世界上,做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国际经济的激烈竞争之下,想要在国际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要想通过文化的发展,来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则就必须的牢牢把握住文化的命脉,用先进的文化做为发展前进的方向,使具有民族精神的文化不断推动教育以及科技的发展。并且使我国的文化发展,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后期,市场经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且体制经济的改革与建立,和逐步发展与完善的阶段。在这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制也诞生了。事实是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之初,文化经济体制的改革就已经启动了。对于我国的国有制经济体制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揭开改革开放序幕的那个时期,随着国有文化单位改革的深入,随着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国内文化市场开始形成,一个非常明显的标志,就是文化产品开始着眼于满足公众的消费需求。

3.2政治对文化发展模式的具体构建起主导作用

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对提升中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也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对于国际文化的吸收融合也有了质的飞跃。但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总量名列世界前茅,但由于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文化软实力的滞后让我们在文化全球化发展上始终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竞争力是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点。中国文化是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明 体系,扩大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向西方借鉴成果的同时不忘传播我国的优秀文化,加强文化的官方交流和民间往来,实现中国文化的软着陆。

3.3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对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有重要影响

目前很多人担心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侵蚀了传统文化的空间,甚至担心过多的外来文化影响,会使中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不自信。因此,十八大以来,我国最大程度地吸收外来文化,开阔眼界,促使中国走向世界,更好的推进全球化进程。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在这个漫长的发展进程中,我国在文化造诣上领先于世界各国,成为历史上的具有先进文化传统的一个大国,屹立于各国之首并在文化上在中华民族的漫长发展与进化中,中国文化曾在世界上长期居于领先的地位,并且为世界文化的长足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并由此逐步养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优越感,由此引发的严重后果需要我们深刻反省。文化流动与文化冲撞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在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还应该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先进文化。

四、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调整

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模式创新

文化做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建设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今天,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为必由之路。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4.2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在新时期,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强调文化建设,这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包括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博物馆、图书馆等内容。1997年召开的十五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并指出文化建设是相对于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而言。十六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完成三大任务,其中一项任务就是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十七大提出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而到了党的十八大提出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到2020年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这种变化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发展的理解是与时俱进的,适应了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国文化发展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全民族文化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了有效保障,特别是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得到了不断增强。

4.3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发展将人民的文化需求放在首位,体现了主动性和多样性的有机统一,这是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和具体表现。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是实现社会整体精神面貌进步的重要途径。首先,把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发展的第一任务,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着力点。根据年龄阶段、受教育 水准、审美水平、职业特点和经济收入等不同情况提出具体而明确的战略方案,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通过市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

4.4突出社会主义文化的动力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总体而言,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西强我弱”的国际文化和舆论格局尚未根本扭转。在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设、诚信建设、文艺创作、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还有一些不足需要加以改进。

4.5文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全球化的多领域发展环境,迅速的融合和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调节方式,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发展。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发展的精神原动力,是社会进步的精神保障。

五、结语

文化发展是反映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形式。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日益发展,我们坚信文化将继承和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人类历史文明的各项优秀成果,形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的文化产业体系,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做出更大的贡献。(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金强.编辑对出版物文化内容选择的知性化策略[J].编辑之友.2011年10期

[2]高杨文.建设文化强国需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3]陈奭琛.促进档案文化创新 增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活力[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年04期

猜你喜欢

十八大中国文化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战略
战略
基于党的十八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研究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企业发展探讨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动漫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研究
浅析汉风壶与中国文化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