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

2014-08-15何静雯

广西教育·A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探索实践

何静雯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实践 探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A-

0027-02

在数学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且能进行合理的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换言之,教师在进行数学问题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发挥,让学生经历自主“做数学”的过程,在做数学练习中获得一种体验,感受成功的喜悦,体会到其中的艰辛。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操作、思考、交流、讨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随着教师的点拨而思维,循着教师的问题而思考,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

一、善于放手,精心设计教学情景

课堂教学的导入如果运用得当,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为新课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内容,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验与情景中,发现并亲身体验情境中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立足学生,理解教材,掌握规律,精心设计情景问题,善于放手,让学生在充分的自由空间和选择权力的情况下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意识,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二、敢于放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时,教师常常想把所有的知识全部教给学生,在指导学生进行自学阅读教学时,习惯于罗列出一些阅读提纲,设计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数学课本。从现象上看,读书的目的性很明确,学习的积极性也被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发挥。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却发现:许多学生特别是优秀生很快就会举手,轻而易举地回答了问题。其实他们只是按着问题寻找答案,根本没有仔细阅读课本,更没有在自学中深入思考。教师的问题就像一根“绳索”,紧紧地捆住学生,学生在教师指定的问题里看书、思考、回答,表面上学生在自主学习,实际上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在教师的严密控制中。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所带的问题是教师给出的,而不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自主形成的,那么这些问题就会像一张无形的网,牢牢控制了学生的思维,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教师的“带着问题进入课本”,一旦离开教师的问题,大多数学生显得不知所措。

其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敢于放手,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且富有思考空间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从自己的认知角度提出一个个富有个性化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已有的知识与教材中的新知识发生碰撞所产生的,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表现,这样的问题更有价值,更能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例如,在学习了“圆心角”后,一些学生在发表自己对“圆周角”概念的理解。喜欢思考的小勇举手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老师,圆心角只要求角顶点在圆心就可以了,为什么圆周角除了角顶点在圆上,还要强调角的两边与圆相交呢?”学生开始交头接耳。坐在前排的小李举手了,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他自信地说:“圆心角只要顶点在圆心,角的两边是射线,自然会与圆相交;而当顶点在圆上时,角的两边不一定与圆相交,所以要附加说明。”学生中一部分人微笑着点头,而一部分人则不明所以。此时,笔者进一步引导小李:“你能用更直观的方式表达吗?”“可以。”他快步走上讲台,画了几个反例图形。这对那些心存疑惑的学生来说,这样的说明像是推开了一扇窗,笔者看到了他们频频点头,有的学生还情不自禁地说:“我刚才也想过,但不知道怎么说明,经他这样一画,我完全明白了。”有的学生又有了新问题:“它们都是与圆相关的角,大小会不会相等呢?”笔者顺势抓住了这个话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测试探究。这样,笔者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了探索的阶梯,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两角的关系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自学阅读教学,教师“带”得少,学生自主探究得多,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事半功倍。

三、巧于放手,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关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提供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机会,对深化、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尤为重要。每个公式、法则的推导,每一种解题方法的确立,教师应在方法上引导,在关键处点拨,绝不能给学生思维设置框框,巧于放手让他们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可能的条件下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问题。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的复习课上,笔者出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若a是关于x的方程(a-3)x2+3x+a2+a-12=0的解,求实数a的值。在讨论此方程的解时,不少学生认为,把x=0代入方程,解得a=-4或a=3。笔者没有立即点评,而是请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小张说:根据题意可以知道此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因此,二次项系数不等于0,所以a=3应该舍去。笔者仔细观察其他学生的反应,大部分学生都点着头,认为小张是对的。但这时,班长小王说:“老师,我认为刚才的分析是对的,但最后的结论不完整。这个方程不一定是一元二次方程。”话音未落,学生议论纷纷,课堂气氛开始活跃起来。于是,笔者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接着,进一步提出问题:经过讨论,大家有什么新的看法?学生纷纷发表他们的看法。其中一个学生说:“此方程应该分两种情况。当它是一元二次方程时,前面同学的分析就对了;当a=3时,此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综合上述两种情况,a的值为m=-4或m=3。笔者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这种紧扣学生可能产生的困惑,通过一波三折的过程,将易错、易混的知识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分析得一清二楚,也使学生从更高层次上深化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当学生在思考过程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急于做出评价,更不要直接把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将错就错,给学生留下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巧妙地利用学生的错误答案,引导他们进行验证,让他们自己发现矛盾,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突破了教学重、难点。所以,作为教师要把握好课堂上的每个环节,抓住每个契机,创造每一个机会,妙于放手,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在学生的思维与知识之间架起桥梁,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互学互励的课堂气氛。

四、乐于放手,关键在于总结提高

课堂教学总结,不只是教师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也是学生活跃思维的空间。教学时,除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发挥,让学生经历自主做数学的过程,还要提供必要的机会,使他们能够进行反思活动。恰当地设计课堂总结,不仅可以达到纵览全课要领、完善知识体系、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还可以为后续的知识学习埋下伏笔,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教师的乐于放手,让学生再次拥有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敢讲、爱讲、善辩,学生会用他们的个性化的智慧,让课堂小结更加精彩,以达到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拓展延伸。

相信学生是放手的前提,立足学生是放手的保证,创造机会是放手的方法。教师在数学设计时多把握好,敢于放手、妙于放手、乐于放手,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和探索的空间,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学习技能的快乐场所。

(责编 林 剑)

endprint

猜你喜欢

问题教学法探索实践
问题教学法在思修教学中的实践
基于卓越电气工程师培养的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改革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