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宁市西乡塘区农场土壤真菌种类的调查与鉴定

2014-08-15马文清常月立郭强李恒锐邱文武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14年4期
关键词:鉴定农场土壤

马文清+常月立+郭强+李恒锐+邱文武

摘 要:对南宁市西乡塘区农场4种土壤中真菌种类及其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共分离鉴定出8属12种,其中毛霉属(Mucor Fresen)2种;沙氏毛霉属(Saksenaea Saksena)1种;小克银汉霉属(Cunninghamella Matruchot)1种;犁头霉(Absidia Van Tiegh.)1种;曲霉属(Aspergillus (Mich)Link)3种;丝核菌属(Rhizoctonia de Candolle)1种;地霉属(Geotrichum Link)1种;青霉属(Penicillium Link)2种。

关键词:土壤 真菌种类 农场 鉴定

土壤作为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蕴含着种类繁多的真菌。到目前为止,已经鉴定出几万个种,分属170个属,还有上百万个种有待分离鉴定。土壤真菌多分布于耕作层中,在潮湿、通气良好条件下生长旺盛,干旱条件下生长受抑制[1 ]。

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比如降解有机质,释放营养和微量元素。同时一些真菌做为植物病原真菌、菌根真菌和代谢物生产菌的经济重要性也是非常巨大的。

多数生防菌都属于腐生真菌,且都可以从土壤中分离得到;同时,不少植物病害是由土壤中的病原真菌侵入植物根部引起的。因此,土壤真菌的分离鉴定,可以确定土壤病原真菌种类,有助于植物真菌病害的诊断和防治,也有利于生防真菌的开发利用,更有利于减少种植成本,提高农场的耕地效益,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土壤真菌种类的分离鉴定,可以了解真菌的区域性分布特征,确定地区优势种或发现新种[2 ],有利于真菌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地点

土壤样品采自南宁市西乡塘区农场的芥菜地、玉米地、南瓜地和水稻田等4个点。

1.2 试验方法

采用5点采样法分别在玉米地、水田、南瓜地、芥菜地等4个点2~10 cm深度范围内的土壤样品. 采用平板稀释法在PDA、PSA2种培养基上进行培养。每个处理4次重复,做好标记后放入恒温培养箱,在25 ℃恒温条件下倒置培养2~3 d。观察平板上真菌出现情况。然后进行单孢分离,观察菌落特征,记录各真菌种类的培养性状,镜检菌丝结构\产孢器结构以及孢子形态,并进行相关测量(如菌丝直径\长度,孢囊大小,孢子大小),鉴定出真菌。

1.3 数据分析

依据菌落形态颜色、产孢器结构、孢子着生方式、孢子大小形状、分枝方式、菌丝有隔与否,结合测量获得的数据,参考文献[3-4 ],对土壤真菌的种类做出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从南宁市西乡塘区农场的水稻田、玉米地、南瓜地、芥菜地等4个点的土壤样品中,共鉴定出8属12种真菌,包括植物病原真菌、腐生真菌、工业资源真菌等。

2.1 分离鉴定出的真菌种类的分布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研究所分离鉴定出的真菌多为芥菜地土壤中的,说明经常有施肥、浇水等农事活动的土壤真菌种类比较丰富。其中青霉属、曲霉属、毛霉属等属为土壤中的常见菌,这与黄昌勇[5 ]的表述是一致的。

2.2 分离鉴定出的各菌种的特征

2.2.1 沙氏毛霉属的1种[Saksenaea Saksena sp.]

PDA上25 ℃培养4 d菌落直径2.6~3.2 cm。菌落白色,绒毛状,反面无色。有假根,菌丝无隔,有分枝。孢囊梗单生或假轴壮分枝,分枝处典型的有横隔,一般(65~13)μm×5.3 μm。孢子囊烧瓶状,底圆而上有长颈,(10~27.5)μm×(15~45)μm,壁平滑,成熟后孢囊壁消解。囊轴梨形,(5.3~10.6)μm×(10~20)μm。孢囊孢子球形,少数卵形,(5.2~15)μm。

2.2.2 多形毛霉[M.varians Povah]

PDA上25 ℃培养3 d菌落直径4.3~4.7 cm。菌落羊毛状,边缘黄色,中间白色,气生菌丝发达,直立,上结褐色孢子囊,无渗出液,反面呈黄色至米黄色。菌丝无假根,孢囊梗不成束,单生,直立,大小(5~20)μm×(10~230)μm,假单轴分枝,全部顶生孢子囊。孢子囊大,球形,直径25~55 μm,囊壁易破裂,含孢子甚多。有球状囊轴,直径10~20 μm,光滑透明。孢囊孢子壁薄,平滑,形状多样,(4~14)μm×(4~10)μm,呈黄色。

2.2.3 紧密毛霉[M.strictus Hagem]

PDA上25 ℃培养3 d菌落直径5.9~7.2 cm。菌落白色绒毛状,菌丝直立,结褐色孢子囊,反面暗黄色。孢囊梗假轴状分枝,大小10~17.5 μm,全部顶生孢子囊。孢子囊大,球形,黄褐色,直径25~100 μm,含孢子甚多。囊轴球状,直径15~40 μm,光滑。孢囊孢子壁薄,平滑,卵形,(7.5~10)μm×(5~7.5)μm,光滑。

2.2.4 刺孢小克银汉霉[Cunninghamella echinulata Thaxter]

PDA上25 ℃培养3 d菌落直径达6.5~8.7 cm,菌落棉花状,呈白色,表面因孢子数量多而呈粉状,菌丝生长迅速,高约1.0 cm。菌丝分枝繁茂。分生孢子柄有少数拟双叉分枝,每1分枝20~120 μm,顶端膨大成近球形泡囊。泡囊大小10~30 μm,其上有小突起,侧生小泡囊形状相同。分生孢子球形,10~20 μm,成熟后有密生小刺。

2.2.5 轮枝梨头霉[A.cylindrospora Hagem]

PDA上25 ℃培养3 d菌落直径3.7~4.4 cm。菌落初白色,后中间转为淡灰色,羊毛状,气生菌丝发达,菌丝生长迅速,反面无色。有假根,菌丝无隔。孢囊梗单生,轮状分枝1~2次,每次3~6根,(15~20)μm×5 μm。孢子囊洋梨形,(25~40)μm×(22.5~30)μm,含甚多孢子,有明显中轴基,囊壁不角质化。囊轴球形或近球形,(10~15)μm或(20~25)μm×(15~20)μm,光滑,无色,1/2至全面可育。孢子矩圆形,极少数卵形,一般长1.5~2.5 μm。endprint

2.2.6 日本曲霉原变种[A.japonicus var. japonisus]

PDA上25 ℃培养4 d菌落直径4.5~5.0 cm。菌落丝绒状,具辐射沟纹,边缘白色,中间黑色,无渗出液,反面淡黄色。分生孢子头幼龄为球形至辐射状,直径40~50.1 μm,老后呈黑褐色球形。分生孢子梗发生于基质,孢梗茎(250~600)μm×(10~15)μm,近顶囊部分带淡黄褐色,壁平滑。顶囊幼时稍长形,老后呈球形或近球形,直径20~51 μm,大顶囊全面可育。产孢结构单层。分生孢子球形,直径3~4.4 μm,壁显著粗糙,具刺。

2.2.7 泡盛曲霉[A.awamori]

PDA上25 ℃培养3 d菌落直径3.5~4.1 cm。菌落平坦,丝绒状,边缘白色,中间黑褐色,反面淡黄色。分生孢子头幼时呈辐射状,直径75~125 μm,老时呈黑色,球形。分生孢子梗发生于基质,孢梗茎(250~1000)μm×(10~20)μm,顶囊部分稍收缩,壁平滑,上部带黄褐色。顶囊球形,黄褐色,直径35~70 μm,全面可育。产孢结构双层。孢子球形或近球形,直径3.5~4.5 μm,近于光滑。

2.2.8 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van Tieghem]

PSA上25 ℃培养3 d菌落直径2.0~3.5 cm。菌落初白色,厚绒状,黑色,反面无色,中央部分略带黄褐色。分生孢子头幼时球形,渐变为放射形,褐黑色,一般500~700 μm。分生孢子梗自基质生出,长短不一,一般1~3 mm,直径5.3~15 μm,壁厚,光滑。顶囊球形,一般直径为45~65 μm。产孢结构双层,自顶囊全面着生,黄褐色。分生孢子球形,直径大多4~5 μm,褐色色素积于内壁和外壁间成为块状而显现粗糙。

2.2.9 枯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 Thom]

PSA上25 ℃培养3 d菌落直径1.0~2.2 cm。菌落绒毛状,有放射状沟纹,艾绿色,反面黄色至橙色。分生孢子梗大多自基质生出,一般(40~69)μm×(2.5~3)μm,壁光滑,极少分枝。帚状枝有3~4个轮生而略散开的梗基构成,(10.6~21.2)μm×(2.5~5)μm,每个梗基上簇生6~8个略开而平行的小梗,(9~10.6) μm×(2.2~3)μm。分生孢子球形或近球形,2.2~4 μm,光滑或近于光滑。

2.2.10 黄青霉[P.chrysogenus Thom]

PDA上25 ℃培养4 d菌落直径1.6~2.1 cm。菌落绒毛状,边缘白色,中间蓝绿色至亮绿色,背面黄色,中间有突起。分生孢子梗从菌丝垂直生出,无足细胞,有横膈膜,一般(15~37)μm×(3~3.5)μm,壁光滑。帚状枝长,由2个近于平行排列的梗基构成,(20~30.8)μm×(2.6~3.2)μm,常不对称,每个梗基上簇生2 ~4个小梗,(6.7~10)μm×(2~2.5)μm。分生孢子椭圆形为主,长径3~4 μm,壁平滑。此菌能产青霉素。

2.2.11 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 Link]

异名:乳卵孢霉[Oidium lactis Fresenius 或Oospora lactis(Fr.)Sacc]

PDA上25 ℃培养3 d菌落直径1.4~1.6 cm。菌落毡状,白色,中间有突起,反面黄色。真菌丝,有的有二叉分枝,横隔多或少,菌丝宽4.2~6.3 μm。裂殖。节孢子单个或连接成链,长筒形、方形、也有椭圆形或圆形,末端圆钝。节孢子绝大多数为(4.2~5.9)μm×(5.4~17.5)μm。

2.2.12 立枯丝核菌[R.solani Kuhn]

PDA上25 ℃培养3 d菌落直径5.4~5.7 cm。菌落棉花状,白色,中间有黄色突起,反面无色。菌丝初无色,后渐变褐色,直径12~14 μm,分枝处呈直角,基部稍缢缩,有隔膜。该病菌侵染马铃薯得黑痣病,侵染水稻得立枯病。

3 讨论

土壤是真菌生活的大本营,其中生存看各种各样的真菌。本研究鉴定出9个种,另有3个属的真菌未鉴定至种,涉及2个亚门,即接合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其中以半知菌亚门为多。本研究分离出了土壤中的常见真菌,如: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和毛霉属(Mucor)。其中多形毛霉和日本曲霉原变种在各个取样点都出现了,可见它们为本地区的优势种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分离鉴定出了不常见的种:沙氏毛霉属的1种[Saksenaea Saksena sp.]。

实验只取了南宁市西乡塘区农场的4种土样,因此并不具有完全的代表性,只可作为研究的参考。同时由于实验过程中在芥菜地土壤上花费的精力较多,因此鉴定出的真菌种类以芥菜地为多。而在水稻田上采用10-1土壤悬浮液涂布培养,由于部分毛霉在2 d内迅速长满整个平板,对分离其他真菌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所以在水稻田的真菌种类鉴定出的比较少。

此外,南宁市西乡塘区菜地和水稻田表层土壤微生物构成中细菌种类丰富,而且大部分适合在PDA和PSA培养基上生长,即使使用添加0.03 %的链霉素的培养基分离真菌时,仍然有许多细菌在平板上长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真菌的生长,对有效地分离出真菌造成了相当的困难。

总之,土壤真菌种类构成复杂,生存方式多样,还有待植物病理学及真菌学工作者们付出辛勤的劳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为人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吴礼树.土壤肥料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28.

[2] 胡开辉.微生物学实验[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10-189.

[3]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常见与常用真菌[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182-202.

[4] 齐祖同. 中国真菌志(第五卷)曲霉属及其相关有性型[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98-100.

[5] 黄昌勇. 土壤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51,53-58.endprint

2.2.6 日本曲霉原变种[A.japonicus var. japonisus]

PDA上25 ℃培养4 d菌落直径4.5~5.0 cm。菌落丝绒状,具辐射沟纹,边缘白色,中间黑色,无渗出液,反面淡黄色。分生孢子头幼龄为球形至辐射状,直径40~50.1 μm,老后呈黑褐色球形。分生孢子梗发生于基质,孢梗茎(250~600)μm×(10~15)μm,近顶囊部分带淡黄褐色,壁平滑。顶囊幼时稍长形,老后呈球形或近球形,直径20~51 μm,大顶囊全面可育。产孢结构单层。分生孢子球形,直径3~4.4 μm,壁显著粗糙,具刺。

2.2.7 泡盛曲霉[A.awamori]

PDA上25 ℃培养3 d菌落直径3.5~4.1 cm。菌落平坦,丝绒状,边缘白色,中间黑褐色,反面淡黄色。分生孢子头幼时呈辐射状,直径75~125 μm,老时呈黑色,球形。分生孢子梗发生于基质,孢梗茎(250~1000)μm×(10~20)μm,顶囊部分稍收缩,壁平滑,上部带黄褐色。顶囊球形,黄褐色,直径35~70 μm,全面可育。产孢结构双层。孢子球形或近球形,直径3.5~4.5 μm,近于光滑。

2.2.8 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van Tieghem]

PSA上25 ℃培养3 d菌落直径2.0~3.5 cm。菌落初白色,厚绒状,黑色,反面无色,中央部分略带黄褐色。分生孢子头幼时球形,渐变为放射形,褐黑色,一般500~700 μm。分生孢子梗自基质生出,长短不一,一般1~3 mm,直径5.3~15 μm,壁厚,光滑。顶囊球形,一般直径为45~65 μm。产孢结构双层,自顶囊全面着生,黄褐色。分生孢子球形,直径大多4~5 μm,褐色色素积于内壁和外壁间成为块状而显现粗糙。

2.2.9 枯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 Thom]

PSA上25 ℃培养3 d菌落直径1.0~2.2 cm。菌落绒毛状,有放射状沟纹,艾绿色,反面黄色至橙色。分生孢子梗大多自基质生出,一般(40~69)μm×(2.5~3)μm,壁光滑,极少分枝。帚状枝有3~4个轮生而略散开的梗基构成,(10.6~21.2)μm×(2.5~5)μm,每个梗基上簇生6~8个略开而平行的小梗,(9~10.6) μm×(2.2~3)μm。分生孢子球形或近球形,2.2~4 μm,光滑或近于光滑。

2.2.10 黄青霉[P.chrysogenus Thom]

PDA上25 ℃培养4 d菌落直径1.6~2.1 cm。菌落绒毛状,边缘白色,中间蓝绿色至亮绿色,背面黄色,中间有突起。分生孢子梗从菌丝垂直生出,无足细胞,有横膈膜,一般(15~37)μm×(3~3.5)μm,壁光滑。帚状枝长,由2个近于平行排列的梗基构成,(20~30.8)μm×(2.6~3.2)μm,常不对称,每个梗基上簇生2 ~4个小梗,(6.7~10)μm×(2~2.5)μm。分生孢子椭圆形为主,长径3~4 μm,壁平滑。此菌能产青霉素。

2.2.11 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 Link]

异名:乳卵孢霉[Oidium lactis Fresenius 或Oospora lactis(Fr.)Sacc]

PDA上25 ℃培养3 d菌落直径1.4~1.6 cm。菌落毡状,白色,中间有突起,反面黄色。真菌丝,有的有二叉分枝,横隔多或少,菌丝宽4.2~6.3 μm。裂殖。节孢子单个或连接成链,长筒形、方形、也有椭圆形或圆形,末端圆钝。节孢子绝大多数为(4.2~5.9)μm×(5.4~17.5)μm。

2.2.12 立枯丝核菌[R.solani Kuhn]

PDA上25 ℃培养3 d菌落直径5.4~5.7 cm。菌落棉花状,白色,中间有黄色突起,反面无色。菌丝初无色,后渐变褐色,直径12~14 μm,分枝处呈直角,基部稍缢缩,有隔膜。该病菌侵染马铃薯得黑痣病,侵染水稻得立枯病。

3 讨论

土壤是真菌生活的大本营,其中生存看各种各样的真菌。本研究鉴定出9个种,另有3个属的真菌未鉴定至种,涉及2个亚门,即接合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其中以半知菌亚门为多。本研究分离出了土壤中的常见真菌,如: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和毛霉属(Mucor)。其中多形毛霉和日本曲霉原变种在各个取样点都出现了,可见它们为本地区的优势种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分离鉴定出了不常见的种:沙氏毛霉属的1种[Saksenaea Saksena sp.]。

实验只取了南宁市西乡塘区农场的4种土样,因此并不具有完全的代表性,只可作为研究的参考。同时由于实验过程中在芥菜地土壤上花费的精力较多,因此鉴定出的真菌种类以芥菜地为多。而在水稻田上采用10-1土壤悬浮液涂布培养,由于部分毛霉在2 d内迅速长满整个平板,对分离其他真菌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所以在水稻田的真菌种类鉴定出的比较少。

此外,南宁市西乡塘区菜地和水稻田表层土壤微生物构成中细菌种类丰富,而且大部分适合在PDA和PSA培养基上生长,即使使用添加0.03 %的链霉素的培养基分离真菌时,仍然有许多细菌在平板上长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真菌的生长,对有效地分离出真菌造成了相当的困难。

总之,土壤真菌种类构成复杂,生存方式多样,还有待植物病理学及真菌学工作者们付出辛勤的劳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为人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吴礼树.土壤肥料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28.

[2] 胡开辉.微生物学实验[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10-189.

[3]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常见与常用真菌[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182-202.

[4] 齐祖同. 中国真菌志(第五卷)曲霉属及其相关有性型[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98-100.

[5] 黄昌勇. 土壤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51,53-58.endprint

2.2.6 日本曲霉原变种[A.japonicus var. japonisus]

PDA上25 ℃培养4 d菌落直径4.5~5.0 cm。菌落丝绒状,具辐射沟纹,边缘白色,中间黑色,无渗出液,反面淡黄色。分生孢子头幼龄为球形至辐射状,直径40~50.1 μm,老后呈黑褐色球形。分生孢子梗发生于基质,孢梗茎(250~600)μm×(10~15)μm,近顶囊部分带淡黄褐色,壁平滑。顶囊幼时稍长形,老后呈球形或近球形,直径20~51 μm,大顶囊全面可育。产孢结构单层。分生孢子球形,直径3~4.4 μm,壁显著粗糙,具刺。

2.2.7 泡盛曲霉[A.awamori]

PDA上25 ℃培养3 d菌落直径3.5~4.1 cm。菌落平坦,丝绒状,边缘白色,中间黑褐色,反面淡黄色。分生孢子头幼时呈辐射状,直径75~125 μm,老时呈黑色,球形。分生孢子梗发生于基质,孢梗茎(250~1000)μm×(10~20)μm,顶囊部分稍收缩,壁平滑,上部带黄褐色。顶囊球形,黄褐色,直径35~70 μm,全面可育。产孢结构双层。孢子球形或近球形,直径3.5~4.5 μm,近于光滑。

2.2.8 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van Tieghem]

PSA上25 ℃培养3 d菌落直径2.0~3.5 cm。菌落初白色,厚绒状,黑色,反面无色,中央部分略带黄褐色。分生孢子头幼时球形,渐变为放射形,褐黑色,一般500~700 μm。分生孢子梗自基质生出,长短不一,一般1~3 mm,直径5.3~15 μm,壁厚,光滑。顶囊球形,一般直径为45~65 μm。产孢结构双层,自顶囊全面着生,黄褐色。分生孢子球形,直径大多4~5 μm,褐色色素积于内壁和外壁间成为块状而显现粗糙。

2.2.9 枯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 Thom]

PSA上25 ℃培养3 d菌落直径1.0~2.2 cm。菌落绒毛状,有放射状沟纹,艾绿色,反面黄色至橙色。分生孢子梗大多自基质生出,一般(40~69)μm×(2.5~3)μm,壁光滑,极少分枝。帚状枝有3~4个轮生而略散开的梗基构成,(10.6~21.2)μm×(2.5~5)μm,每个梗基上簇生6~8个略开而平行的小梗,(9~10.6) μm×(2.2~3)μm。分生孢子球形或近球形,2.2~4 μm,光滑或近于光滑。

2.2.10 黄青霉[P.chrysogenus Thom]

PDA上25 ℃培养4 d菌落直径1.6~2.1 cm。菌落绒毛状,边缘白色,中间蓝绿色至亮绿色,背面黄色,中间有突起。分生孢子梗从菌丝垂直生出,无足细胞,有横膈膜,一般(15~37)μm×(3~3.5)μm,壁光滑。帚状枝长,由2个近于平行排列的梗基构成,(20~30.8)μm×(2.6~3.2)μm,常不对称,每个梗基上簇生2 ~4个小梗,(6.7~10)μm×(2~2.5)μm。分生孢子椭圆形为主,长径3~4 μm,壁平滑。此菌能产青霉素。

2.2.11 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 Link]

异名:乳卵孢霉[Oidium lactis Fresenius 或Oospora lactis(Fr.)Sacc]

PDA上25 ℃培养3 d菌落直径1.4~1.6 cm。菌落毡状,白色,中间有突起,反面黄色。真菌丝,有的有二叉分枝,横隔多或少,菌丝宽4.2~6.3 μm。裂殖。节孢子单个或连接成链,长筒形、方形、也有椭圆形或圆形,末端圆钝。节孢子绝大多数为(4.2~5.9)μm×(5.4~17.5)μm。

2.2.12 立枯丝核菌[R.solani Kuhn]

PDA上25 ℃培养3 d菌落直径5.4~5.7 cm。菌落棉花状,白色,中间有黄色突起,反面无色。菌丝初无色,后渐变褐色,直径12~14 μm,分枝处呈直角,基部稍缢缩,有隔膜。该病菌侵染马铃薯得黑痣病,侵染水稻得立枯病。

3 讨论

土壤是真菌生活的大本营,其中生存看各种各样的真菌。本研究鉴定出9个种,另有3个属的真菌未鉴定至种,涉及2个亚门,即接合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其中以半知菌亚门为多。本研究分离出了土壤中的常见真菌,如: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和毛霉属(Mucor)。其中多形毛霉和日本曲霉原变种在各个取样点都出现了,可见它们为本地区的优势种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分离鉴定出了不常见的种:沙氏毛霉属的1种[Saksenaea Saksena sp.]。

实验只取了南宁市西乡塘区农场的4种土样,因此并不具有完全的代表性,只可作为研究的参考。同时由于实验过程中在芥菜地土壤上花费的精力较多,因此鉴定出的真菌种类以芥菜地为多。而在水稻田上采用10-1土壤悬浮液涂布培养,由于部分毛霉在2 d内迅速长满整个平板,对分离其他真菌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所以在水稻田的真菌种类鉴定出的比较少。

此外,南宁市西乡塘区菜地和水稻田表层土壤微生物构成中细菌种类丰富,而且大部分适合在PDA和PSA培养基上生长,即使使用添加0.03 %的链霉素的培养基分离真菌时,仍然有许多细菌在平板上长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真菌的生长,对有效地分离出真菌造成了相当的困难。

总之,土壤真菌种类构成复杂,生存方式多样,还有待植物病理学及真菌学工作者们付出辛勤的劳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为人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吴礼树.土壤肥料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28.

[2] 胡开辉.微生物学实验[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10-189.

[3]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常见与常用真菌[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182-202.

[4] 齐祖同. 中国真菌志(第五卷)曲霉属及其相关有性型[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98-100.

[5] 黄昌勇. 土壤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51,53-58.endprint

猜你喜欢

鉴定农场土壤
土壤
改造土壤小能手
为什么土壤中的微生物丰富?
快乐农场
农场
土壤的平行宇宙
开心农场(1)
浅议检察机关司法会计鉴定的主要职责
青铜器鉴定与修复初探
八种氟喹诺酮类药物人工抗原的合成及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