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医学研究生教学体会*
2014-08-15胡三觉第四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西安710032
徐 晖,赵 欢,张 明,罗 层,胡三觉 (第四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 西安 710032)
疼痛是组织损伤或与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一种不愉快的躯体感觉和情感经历。疼痛是一种几乎人人都曾经或现在正在经历到的一种感觉体验,有的撕心裂肺、有的痛不欲生,也是病人就诊时最常听到的主诉之一[1]。目前,疼痛已经与呼吸、脉搏、血压和体温一起被确定为人的五大生命体征。现如今,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疼痛学会呼吁疼痛是一种疾病,免除疼痛是人类基本的权利。现代医学已经取得了许多惊人的成就,但急、慢性疼痛的控制,尤其慢性疼痛的治疗仍然是临床工作中的一个棘手问题,许多疼痛性疾病即使在现代化大医院也得不到相应的专科治疗。关于疼痛方面的诊疗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在我国比较大的综合医院开展,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家继而将疼痛门诊作为评定三甲医院的必备条件之一。随着对疼痛研究的深入及认知范围的拓展,神经生物学、神经内科学、麻醉学、放射介入治疗学、骨科学等多学科融合而成的疼痛医学也应运而生。但是,疼痛医学与相邻学科治疗“疼痛”既相互配合,又有明确区别分工。比如麻醉科以手术中止痛和治疗急性疼痛为主;西医骨科主要以手术治疗骨损伤,中医骨科则是以手法治疗为主;神经科和肿瘤科主要以药物;康复理疗科则以物理方法为主。疼痛医学包含疼痛生物学和疼痛临床医学等诸多内容,是一门基础教育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
然而,我国现行的五年制医学本科教育体系尚未将疼痛医学划为本科生的必修课,关于疼痛医学的相关知识,仅在部分医学院校神经生物学和麻醉学课程中的个别章节有所展现。这不利于医学生对疼痛医学的认识,也影响到疼痛医学人才的培养和社会对疼痛医学的认可,使疼痛学科的发展极不适应现代临床医学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完善疼痛医学教育体系已成为紧迫的社会需求,科学规范的疼痛医学基础教育和临床教育势在必行[2]。面对疼痛医学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我校基础部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唐都医院疼痛生物医学研究所、西京医院麻醉科和唐都医院肿瘤科主动顺应形势,准确把握方向,迅速更新治学理念。从2006年起,我校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在神经生物学本科生教学中开始增设疼痛和慢性痛的相关内容,2012年起,我校疼痛生物医学研究所对全校本科生开设了疼痛生物医学选修课,在本科生教学中积极开展和推进疼痛医学基础教育。随着疼痛医学的深入开展和教学,我们在该学科的研究生教学中摸索了一些经验和方法,现介绍如下。
1 建立和完善疼痛医学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疼痛医学是一个边缘性学科,它与多学科关系紧密,相互渗透,涉及的医学领域广泛,疾病种类繁多。作为一个合格的疼痛科医生必须具备广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娴熟的临床技能。目前,我国大多数医疗机构的疼痛科或疼痛门诊,主要由麻醉科医生负责科室的日常诊疗、管理和科研工作。然而,麻醉科医师不等于疼痛科医师。麻醉科专业医师虽然具有较扎实的药理知识和熟练的神经阻滞与急救复苏技术,但是对疼痛相关的基础理论了解不深;对基本体格检查,尤其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特殊检查不够熟悉;有关生化和影像检查知识不够全面;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经验不足;相关介入技术比较生疏。因而影响对疼痛疾病的病因诊断,延误正确治疗,甚至因延误病情或技术不熟练而引发医疗纠纷。例如以三叉神经痛为主诉的“多发性硬化症”误诊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膝关节肿瘤误诊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介入治疗导致病人截瘫等[3]。目前许多中级人员未经系统学习培训就从事责任很大、技术要求很高的疼痛专科工作,往往力不能及,造成一些本应避免的医疗事件的发生[4]。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疼痛病人,必须完善疼痛医学作为一个学科专业所需要的教学体系,只有具备完善的教学体系才能培养出大量的立志献身疼痛事业的优秀人才,才能建立起强大的疼痛学攻关队伍。
2 疼痛医学教育的特点和当前面临的问题
一是在疼痛医学基础教育的专题内容上,我们神经生物学教研室于2006年在神经生物学课程中增加神经病理性痛产生机制的相关内容。自2008年起,我们又陆续增添疼痛的感知和调控、疼痛的生理和病理、慢性痛的外周和中枢机制以及治疗策略的专题授课。我校疼痛生物医学研究所从2012年,对全校范围的本科生开设疼痛生物医学选修课,从疼痛医学发展现状、疼痛研究的学说及方法论、疼痛的遗传学、疼痛的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疼痛的诊疗学等多方面系统深入开展疼痛医学教育的普及和深化。同时围绕疼痛的发育、老化和疼痛的脑网络基础专题向学生介绍当代疼痛学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技术。教学上实现从解剖结构到生理功能有机结合,兼顾疼痛医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和前沿科学进展,鼓励疼痛医学研究生参加此疼痛医学的学习,从而对疼痛医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了解疼痛医学的相关研究方法。
二是在疼痛医学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上,我们采取“请进来”的措施,即邀请国内外疼痛医学界的知名教授。譬如,邀请疼痛学研究资深学者原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赵志奇教授,以及目前活跃在疼痛学研究一线的华东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董晓蔚教授为大家讲解疼痛的认知科学,邀请暨南大学附属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疼痛科王家双主任为学生开设疼痛诊疗学。通过这些处于疼痛医学学术前沿的优秀教师进行疼痛学系列专题讲座,逐步形成了多大学、多学科共同参与的教师群体。此外还联合校内基础部在疼痛学研究领域一线工作的神经生物学教研室、西京医院麻醉科和唐都医院肿瘤科的教授,请他们讲授擅长的疼痛研究领域的专题,实现疼痛医学教学的快速发展。
三是在疼痛医学教育的临床实践上,我校将西京医院疼痛门诊作为重点临床教学基地。如果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临床实践,就需要具备相对较完善的实践条件,而仅将疼痛门诊作为教学基地,无论是在师资力量上,还是在大批学生的实习轮转安排上,都显得捉襟见肘。由于疼痛医学与相邻学科治疗“疼痛”具有交叉性,我们同时将骨科门诊、麻醉科门诊一并纳入疼痛医学临床教育的基地范围之内,使学生在本学科的临床实践中,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对疼痛医学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从而避免了“僧多粥少”的现象。
经过我校师生的多年努力,在疼痛医学教育的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面临许多问题,比如专业教材缺乏、疾病案例较少,分配给学生学习疼痛医学相关内容的学时不足等,都成为制约该学科发展的瓶颈。更紧迫的是疼痛医学教育体系尚未建立,如何组建一批疼痛医学专业教师群体,切实有效地开展疼痛医学教育,培养合格的疼痛医学人才,需要我们建立完善适合自己的疼痛医学教育体系。
3 完善疼痛医学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方法
3.1 制订疼痛医学的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 目前我国很多医学院校尚未正式设置疼痛医学的研究生专业,因而经过正规培养的疼痛医学专业研究生相对匮乏。因此,医学院校在教育体制上应该首先设置疼痛学专科(二级学科)[4]。我们设想在大学期间,使学生接受正规的、系统的疼痛专业知识教育和训练,于毕业时已初步具备疼痛专业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再加上3年的研究生实践与培养,就能达到疼痛专科医师水平。因此,我们认为在有条件的医学院校设立疼痛医学专业是当务之急,也适合国情。这对加速临床医学的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均具有积极的意义,已建立麻醉系的单位可从麻醉系专业(五年制)中先进行疼痛专业方向分流(从第四年开始),并初步拟订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待国家批准疼痛医学专业后再正式启动新的规划。
3.2 规范疼痛医学学科的基础质量管理与控制所谓基础质量管理,主要是制定各种业务质量的统一评审标准。教学管理者通过一定管理手段,使教学活动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目的。这一过程要求建设教学管理队伍和有效的教学质量控制。“教学管理队伍”包括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秘书和教员。对其在年龄、学历、专业、职称及心理、能力等方面要有合理的结构,发挥最佳的整体管理教学职能。我们认为只有迅速加强对疼痛科的基础质量管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临床疼痛诊疗工作质量和技术水平。在国内,目前疼痛医学教学与临床工作主要由麻醉科专业人员担纲。由于工作性质和知识体系的不同,麻醉科专业教师的临床思维与其他临床学科有很大的差异,特别是临床诊断思维。疼痛医学作为一门新型边缘性临床学科,就诊患者除了疼痛症状外,通常还有其他合并的基础疾病,而且在治疗上往往也不是单个学科能够完成。为此,提高从事教学与临床诊疗的专业人员素质,对疼痛医学发展至关重要。在疼痛医学教学上,应由具有广泛学科知识和相当专业水平的专家教授主讲,带教老师则要有硕士学位以上的高年资临床医生担任;对疼痛生理学、病理学和疼痛药理学适当增加课时,由基础学院相应教研室讲师以上老师负责;与疼痛密切相关的神经病学、骨科学、康复医学和影像医学的章节请相关科室副高职称以上医师负责讲授[5]。
疼痛医学质量控制与其他学科一样,主要在于教学规章制度的建设,以及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制定和教学评估与检查,包括教学基本文件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期进程计划、教学总结等。定期的教学评估与检查是对教学质量进行过程控制的重要手段,建立并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3.3 进一步完善、丰富教学方式 ①在疼痛医学领域内采用病例式教学法。②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将文本、声音、图片、动画、录像等多种教学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突破了传统口授教学模式的局限,让普通教学手段难以讲清的重点、难点知识迎刃而解。③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师生交流,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学习,促使疼痛医学教育进一步发展。
3.4 培养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我们应站在人类社会竞争的制高点上,加大力度培养医学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改革来促进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协调发展,而人才的培养是通过教学和科研这两项高校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活动来实现的[6]。对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来说,通过科研活动来提高培养质量显得更为重要。没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开拓新领域的能力、将创新知识转化为新成果的能力,从而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方法进行发明创造,推进学科建设。
3.5 疼痛医学研究生教育应与国际接轨
3.5.1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 从概念上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指用国际视野来把握和发展研究生教育,使教育资源在国际进行配置,教育要素在国际加速流动,其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也就是说,要实现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首先要有国际视野[7]。香港科技大学前副校长孔宪铎曾说过:“任何一所好的大学,一定要着眼世界,才能学无止境、学无国境,才能与世界知名的大学相竞争,而达到在世界平台上与他们平起、平坐、平行、平立,只有着眼世界,才不会变成井底之蛙。”综观世界研究型大学的形成与发展,都是通过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因此,我们必须开阔视野,放眼世界,寻找差距,积极作为,认真研究国内外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用国际视野思谋研究生教育以及学科建设的改革与发展,迅速融入国际教育发展的主流。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要素一般包括教育观念、导师队伍、研究生生源、课程、交流合作和管理等方面,据此,我们学校提出了“以精优论文和精品学科为抓手,以建设国际一流学科为平台,以建设国际一流导师队伍为核心,以建设国际一流课程体系为重点,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为依托,以改革创新管理机制为支撑,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研究生为根本”的建设思路。
3.5.2 研究生课程国际化 课程国际化是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一要深化研究生课程改革,借鉴国外一流大学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管理经验,对研究生课程进行科学设置,加大双语教学课程数量,资助部分学科开设国际化课程,争取3年内建成3-5门国际化课程;二是着力改革研究生外语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根本,设计出专业化、国际化的医学研究生课程目标,开设跨文化研究的选修课,安排有国外经历的教师、国内学者和留学生开办系列文化讲座等;三是与国内一流大学建立长期固定的校际联系,将他们开设的国际化课程列入我校研究生公共课程,达到资源共享,进一步做到课程学分互认[8]。
[1] 韩济生.神经科学与疼痛医学[J].中国疼痛医学,2004,10(1):1-2.
[2] 余耀清,陈军.疼痛医学教育中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0(1):40 -41.
[3] 陈金生,高崇荣.建立和完善疼痛医学教学的必要性[J].实用疼痛学杂志,2007,3(5):391 -392.
[4] 林春,何瑞岚,曾真.开设《疼痛学》选修课的实践与认识[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2):42-43.
[5] 聂发传,苏东,陈金梅.疼痛学教学的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5,14(4):258.
[6] 何世娣,王国美.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1):107-109.
[7] 罗尧成,束明义.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1):58 -63.
[8] 王洁,余平.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学术探索,2012,3:170 -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