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程生活化与语文教师生活的社会化*

2014-08-15杨泉良

教育导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社会化语文课程观念

杨泉良

语文课程的生活化是将语文课程的实施置于现实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作为生活主体的学生参与语文活动的愿望,拓展语文课程的内涵,进而实现学以致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语文课程生活化不仅摆脱了传统语文课程实施中 “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三中心的局限和狭隘,而且使语文课程在理论上实现了以考试为本向以培养语文素养为本的转变,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观念层面上对语文课程的重新定位,而且还表现在操作层面上对语文教师的全新要求,其核心就是为了有效地落实语文生活化,教师必须具备与这种生活化相对应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积累。这既是有效实施生活化的基础,也是实现生活化目标的前提。

一、语文课程生活化对教师社会经验的要求

语文课程的生活化是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它改变了语文课程 “教教材”的状况,拓展了语文课程的内涵,丰富了语文课程的内容,同时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的需要,对语文教师生活经验的丰富方面也提出了要求。

(一)语文课程的开放性要求语文课程生活化

语文课程的开放性是针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而提出的全新的课程理念,是对语文课程本质的回归,其核心就是走出狭隘,使语文课程学以致用。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应试到素质培养。传统的应试是一种狭隘的、封闭式的教育,语文课程的实施集中在教材的知识点:学知识点,考知识点,从知识点到知识点,不仅缺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而且缺少知识与知识之间联系,因而,知识的积累缺少甚至没有运用价值。而新课程倡导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语文教育目标改变为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而培养语文素养单凭考试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它不仅需要将知识点的把握与实际运用相结合,更要拓展知识的内涵进行跨学科学习,这是知识转化为素质不可缺少的。二是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的改变。传统语文教学是以“三中心”为特点,以考试为根本,对此语文课程明确指出:应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言。其内涵一方面改变 “三中心”为特点的狭隘,以生活为背景进行课堂学习。另一方面改变 “应试”为根本的定位,将语文学习和实际运用紧密联系。由上述两个方面可以看出,生活化是语文课程开放性的必然要求。

(二)语文课程生活化的落实需要教师生活经验的对应

语文课程的生活化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实际教学而言还只是一种理念,这个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落实的决定因素,除了教育制度的导向之外,最重要和最根本的是教师的观念和生活经验的储备,这与作为语文素养构成的具体因素的培养具有同一性,教师缺少甚至没有文学素养,文学教育的目标就成为纸上谈兵;教师缺少写作能力,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就变得十分艰难;教师缺少研究能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也只能徒有虚名。同样语文课程生活化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与生活化程度相关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或反过来说教师生活经验的积累的程度决定语文课程生活化的程度。

(三)面对全体学生要求教师必须有丰富的人生经验

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在语文课程生活化中对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离开了学生,语文课程的实施中一切行为都会失去意义和价值。面对全体学生则是语文新课程又一个核心理念,全体学生是由一个个富有个性的具体学生构成的,他们有各自不同的成长环境,经历了不同生活,形成了 “全体”学生十分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在面对全体学生的时候,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与之对应,这种经验既包括纵向的:由教师年龄因素而获得的经验,还包括横向的:与学生经历的共时性所获得的经验。更重要的还要有在对纵向、横向经验的探索中对于生活规律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课程生活化中,真正做到面对全体学生。

二、当下语文教师生活社会化状况

语文课程生活化,对语文教师生活经验的积累提出了要求,其原因在于教材作为语文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浓缩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内容以及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理念,由此,语文教师生活社会化的命题自然地被凸显出来。

(一)应试教育使教师漠视课本之外的内容

应试教育是 “以教材为中心”的教育,所谓 “以教材为中心”,其实并没有对教材进行整体把握,而是在完整的课文中选择考点进行强化,即所谓的肢解式分析,使知识点本身成为脱离语境的孤立存在,其中所包含的生活内容及作者对生活的理解等都被取消了。由此, “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剔除了课文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在以应试为根本的评价中,学生的升学率及分数是考评教师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指标,巨大的竞争压力使教师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和考试分数上,他们无暇、也没有心情去关注课本考点之外的内容。语文课程颁布和实施之后,虽然理论倡导上要改变应试制度,但实际操作中应试为根本的状况并没有改变,因此,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中脱离生活的状况依然严重。

(二)学校生活的封闭使教师与社会生活处于相对隔绝状态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它的任务是教育人,培养人,其目标单纯,上下级关系,同事之间的关系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容易融洽相处,加上学校教师和工作人员大多都受到过高等教育,有良好的素养,与复杂的社会生活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别。因此,学校生活往往与整个社会处于相对隔离状态。尤其是关门办学的应试教育理念,更加重了这种隔绝的程度,虽然学校行政化以及各种传媒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和辐射使这种相对隔离状态有所改变,但与实际的社会状况仍然有相当大的距离。这种相对隔离状态,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社会负面因素对语文教育教学的影响,另一方面却又极大地妨碍着语文课程生活化的进程。

(三)教师观念的单一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不相适应

教师观念单纯一方面与教师职业相关,教师的工作就是教学,教师面对的对象是单纯的、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教师的人际关系简单,没有过多的名声和利益的你争我夺,等等。这种职业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观念的单纯。另一方面,教师观念单一也有自身的原因。应试教育萎缩了语文教师的素养,使一些教师缺少开阔的胸怀和广阔的视野,因此,所谓的观念单一是狭隘的代名词。实际教育教学中,语文教师观念单一是一种普遍的存在,这种观念的单一与社会生活的复杂不能对应,而成为语文教师生活社会化的最大阻碍。

三、语文课程生活化对应教师生活社会化的途径

语文课程生活化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反映了语文课程的本质规律。它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社会生活积累,而社会生活积累又恰恰是语文教师最缺乏的。为此,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改变观念,开放视野,树立大语文观

这是促进语文教师生活社会化的前提和关键,所谓的“改变观念”就是要改变应试观念,建立素质培养的观念。教育观念是对教学行为具有决定性和规范性意义和价值的因素,只有改变应试教育思路和习惯,才能真正落实语文新课标,才能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目标的落实做准备,打基础。所谓 “开放视野”就是改变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内容狭隘和思路萎缩的 “教教材”,变为通过教材进行广泛的联系,拓展语文课程的领域的 “用教材教”。所谓 “树立大语文观”就是要改变传统语文课程实施的孤立状态,确立语文课程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的观念,将语文课程实施与生活中的运用进行对接,将语文课程内容与其它课程内容融汇。

(二)立足学校,丰富经验,拓展知识

这是教师生活社会化的途径。 “立足学校”就是指在教师生活社会化的过程中,学校依然是生活的主体,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语文教师生活化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否则就会造成舍本求末。但立足学校又必须超越学校生活的狭隘,否则,教师生活社会化就会成为一纸空文,这种超越就是教师走进社会,更多地了解和掌握社会及社区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理解和把握被关注事物的来龙去脉及所体现的本质内涵,在与社区成员的交流中,认识不同层次成员的生存状态及想法愿望等,尤其是学习和掌握他们丰富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所谓“丰富经验”就是通过实际参与社会生活,对生活进行多方面的体验和感受,使自己的经验获得丰富,从而提高对于社会现象的认识和透视能力。 “拓展知识”就是在上述的基础上,改变应试教育专注于知识点的局面,使语文教师的知识积累从教科书拓展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而成为知识丰富的人,为有效应对语文课程的生活化,做好知识储备。

(三)理论与实践结合,在生活中学习运用语言,提高素养

这是语文教师生活社会化的做法。所谓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就是改变语文教学中孤立地传授知识的局面,改变学生语文学习中高分低能的状况,将知识的传授与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追求学以致用的目标。“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言”,就是要改变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和目的,关注社会生活,将社会生活作为语文课程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离开社会生活,语文课程就失去价值。“提高素养”是语文教师在生活社会化过程中的核心追求,就是使语文教师化知识为能力,变能力为内涵,其途径就是通过实际运用对知识进行内化,使其由外在的变为内在的,由他人的间接的经验变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语文课程生活化在语文课程的研究和实施中都是一个宏观性的命题,由此引出的语文教师生活的社会化是其中非常复杂的点,真正实施起来,不仅有许许多多的制约因素,也存在着许多变数,因此,对其进行科学的探索和规范,同样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也需要更多的语文教师参与和尝试。

〔*本文系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汉语言文学 ‘三维一体'科研创新团队建设” (编号:财政 〔2012〕140号) 阶段性成果。〕

①秦训刚,晏渝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②秦训刚,蒋红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③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④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⑤潘涌.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 〔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⑥ (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 〔M〕.王宏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社会化语文课程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健康观念治疗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