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语言积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2014-08-15曲凤成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灌水小学

基础教育论坛 2014年34期
关键词:素养语言语文

曲凤成(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灌水小学)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高度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既有利于写作交流,更有利于提高其语文综合素质.社会经验及教学工作经验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语言积累的重要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没有“百遍”“万卷”的积累,怎么会有高超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习作时缺乏精彩的词汇,阅读分析时前言不搭后语的状况,正是缺乏语言积累的真实写照.如何让学生会读善写是多年教学中一直困扰我们的难题.新课程的学习,使我茅塞顿开.积累是最切实可行的办法.下面针对如何重视语言积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浅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对语文素养与语言积累的认识

1.什么叫语文素养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所列的10 条,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如果达到了这10 条要求,就应该认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柯孔标老师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 个层次: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可见,《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按照柯孔标老师的理论,很显然,语言的积累在语文素养的六个层次中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在人类交往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无论是口述,还是笔写,都是要通过对其加以组织而成的,反过来说,能否听懂别人的话,能否在阅读中迅速抓住文章的要点,也都是以自身的语言储存为基础的.那么,该如何正确认识语言积累呢?

2.语言积累是现代课程论在语文课程理念中的一种表现

现代课程论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明确基础教育是公民教育.教育要为大众提供必需的语言、知识、价值观的课程,给每一个学生以发展的机会,所以非常强调课程对未来公民的适用性.学生在语文教育中要获得的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首先当然应该是语言积累,是对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积累.这些积累是一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不具备就谈不上有发展机会.这意味着学生通过语文课程,要达到一定的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水平.具体来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言积累的基本理念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识字和写字,掌握最基本的字、词,积累大量的词汇等,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二是语言运用规律的积累.口语交际、阅读、习作,都有自己的规律.了解这些语言规律是语言发展的内核.三是规范语言的积累,如教材文本的学习、记诵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等.学生通过规范语言的学习,不仅可以陶冶性情,提高认识,更重要的是为语言发展获得了借鉴.

3.语言积累是一个过程

语言积累不止是对语言博闻强识,它一般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复杂过程.理解、感悟、鉴赏是积累的基本条件,从理解到记忆,积累往往需要循环往复多次,不是一次完成的.在实践中如何重视语言积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呢?

二、激发积累的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激活学生的“香饽饽”.唯有调动起他们的积累兴趣,使其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出积累的欲望,才是实现语言积累的可靠保证,才能使其乐此不疲地投入到这项活动中来.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从三方面入手:

1.故事吸引

为培养孩子课外阅读的兴趣,可经常给他们讲一些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可以是“连续剧”式的,在孩子们正痴迷的时候给予“刹车”,并告诉他们,要想知道故事的结局,请到学校图书室借阅某书.让孩子们在“悬念”中产生欲望,在“欲望”中查找,在“查找”中阅读,在“阅读”中积累.

2.榜样激励

因为学生之间年龄、心理、知识水平相近,交往最放松,最容易接受,也最能激发学习的欲望.据此,在每次习作之后,我都为写作出色的同学提供一个展示的机会,也是为大家互相学习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无论是一句、一段还是全篇,只要有闪光之处,都可以进行展示.之后,再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取得成功的秘诀.在这些经常性的经验交流中,不仅使他们尝到了注重积累语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更使那些惧怕习作、下笔无话可说的同学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使他们真切地体会到了语言积累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了同学们积累的欲望,并且使这种欲望变为其自身一种迫切的需要,也为日后的自觉积累奠定了坚实的动力基础.

3.名人启示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除了运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去激励他,我还经常利用班队会时间,有目的地向他们介绍一些名人刻苦读书、认真积累的故事.如向学生介绍有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读书的方法,其读书主张定期盘货:即在阅读时选择优美、精彩的语句,有价值的知识进行摘记.而且,经常把这些积累下来的知识材料进行分类、比较、归纳和提炼.他认为:没有分类,所积累的知识就是一团乱麻;没有比较,就选不出“最佳”;没有“提炼”,就达不到升华.此外,像鲁迅、毛主席等名人的读书故事也陆续地介绍给学生.这样,就使学生从名人的做法中得到启迪,促使自己转变观念,树立起正确的读书观、学习观.

三、明确积累的内容

面对浩如烟海的书刊典籍,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小学生年龄小,分辨能力不强,在热情之中四处出击,盲目积累,久而久之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对此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导致逆反心理.因而在实践中要坚持由课内到课外、循序渐进的原则,在积累的内容上给予适当的指导.

1.立足教材,不舍本逐末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均是精心选用的,其用词准确、构篇严谨,内涵丰富,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佳范本.在教学中让学生关注教材、研读教材、利用教材.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练习中的成语,古诗文等都需反复朗读,熟读成诵,从而积累语言,使用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

2.涉足课外,不流于形式

古人学习语文,不但主张熟读精思同时也主张博览群书.鲁迅先生主张读书要多看: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枯燥、有限了.由于课外阅读范围很广,形式多样,内容不同,一些不良书籍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在充分尊重、考虑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我加强了对课外读物选择的指导,使他们清楚,只要自己能看懂的,有利于增长见识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的都可以看.比如童话、寓言、神话、历史故事、美文、诗歌、小说、优秀作文、科普科幻读物、自然常识等.总之,使学生懂得,不光要多读书,更重要的是读好书,不局限于读书的数量多少,更重要的是要从中汲取营养,丰富自身的语言储备.

3.指导学生精心选择读物

就目前,一套完善的语文课外阅读教材仍未问世.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使其在读中积累语言.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引导学生:(1)订阅少儿刊报.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除要求他们人人订阅《小学生世界》《小学生时代》《提前读写报》和《读写新苑》外,还推荐了一些优秀的刊物让学生自行订阅,并组织学生交换阅读.(2)组织发动学生把个人的课外书带到班级中,建立班级图书箱,我也把自己积累的课外书带去,让学生自由借阅.(3)结合学校、班级开展的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到图书馆、书店借阅,重点是《语文课程标准》附录中所列的课外读物.

四、掌握积累的方法

儿童时期是语言积累的最佳期,《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

但纵观多年来,语文教学采用的却是“以理解为目标,以讲解为手段”的阅读模式.为了理争得深透,老师唯有不停地讲,岂不知越讲解得多,教学效率就越低下,其主要症结就在于违反了“背诵”这一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学模式可倾向于“以掌握祖国的语言为目的,以熟读背诵为手段”.

1.重视背诵的训练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不论学什么语言,都得背,背诵使人受益不浅.”一语中的,不仅可以使语言材料迅速内化,还可以为语言运用创造必要条件,背是语言积累的重点工程.背包括背诵和默写.背诵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朗读训练的强化与延伸,而默写不仅使学生掌握大量的字、词、句,也学习了文章的表达方法,指导学生背诵我采用这样几种方法:

(1)提高背诵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背诵有兴趣,一定会将外部要求以内部动力结合起来,把背诵转化为自觉行动,这样会大大提高背诵效率.反之,则相反,并会产生恶性循环,使学生感到厌倦.激发学生背诵兴趣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背诵的重要性,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其次,要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让每一名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燃起兴趣之火.有了成功,就有了信心;有了信心,背诵就有了兴趣.最后要经常开展竞赛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背诵欲望.

(2)掌握背诵方法.

在学生有了背诵的基础上,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背诵方法指导可采用渗透指导与总结交流指导相结合的方法.渗透指导就是在讲授新课中指导方法,见缝插针,随时渗透,把讲授、示范、演示、归纳等融为一体.例如在教背诵《泉水》这篇课文时,可在讲授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主要介绍了两反面内容:一是提供泉水;二是陶冶情操.课文是围绕这两方面品质开展叙述的.这样,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也能抓住这两方面来练习.抓内容、理思路的背诵方法自然地渗透给学生.总结交流指导则是在学生自悟的基础上,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这样段落相同的按其结构特点背诵,句子相同的抓重点词语背诵的方法便随之产生,学生用起来也得心应手,大大提高了背诵效率,也减轻了学生的畏难情绪.

(3)扩充背诵材料.

每册语文教材中都有要求背诵的材料.如果单纯背诵这些内容,不但数量不够,不利于提高背诵能力,而且也阻碍了学生背诵的兴趣.鉴于此,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经常增加一些内容.每逢节日,便背诵与之相关的古诗词;遇到突出问题,就背诵一些名言警句,这样,既可以增加背诵量,又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4)阅读教学淡化内容分析,加强朗读、背诵训练.

语文教学时着重在熟读课文上下功夫;在记忆常用词语,名言警句上下切夫;在背诵诗文佳作上下切夫.一课书教完了,通过检查是否读熟、是否能把该背诵的地方背诵出来,作为评价自己教学成败的重要标准.

(5)增加课本中的背诵量.

就现用的教材来看,不论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含蓄隽永的诗歌,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优秀范文,但教材中要背诵的地方却为数不多.以第十一册为例,要求背诵的课文中涉及5 篇,共916 字,平均每天背诵却不足10 个字,实在太少!所以可除了落实课本的背诵量,每单元还挑选3-4 个妙语佳句、精彩片段让学生熟读成诵,并把增加的部分列入考核之列.

(6)每学期补充一定数量的诗文和现代中外名篇,要求学生在理解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背下来.

提高孩子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多读、多背历来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古语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能读千赋,则能为之”.苏轼也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可见,读和背就是一种积累,于人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古今中外许多名人都有背诵的经历,如柳宗元、毛泽东、马克思、李政道、华罗庚等等,莫不如此.一代伟人毛泽东酷爱读书,许多名篇熟读成诵;茅盾小学时就能背诵《左传》.这些例子,不正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背诵古诗文和名篇受益不浅”吗?现用教材虽有精选部分古诗文和中外名篇,但数量太少了,所以我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篇目,让学生博闻强记.久而久之,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就得心应手了.背诵的训练使学生积累比较丰富的词汇,写作文或说话时也能有材可选,有话可说,有词可用,对语文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

2.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

我们已经步入信息社会,各种各样的信息包围着我们.收集这些与生活相关的信息,不仅是学生积累的桥梁,也是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

(1)鼓励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对于地处山乡的小镇,学校图书馆小,又没有公共图书馆,上网查询也不是很普及,信息的来源非常少,仅限于电视和书刊.这对于收集信息可谓是困难颇多.所以,在布置学生收集信息后反馈时,要先介绍收集过程,谈自己遇到哪些困难及怎样解决的.如果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师生共同商议,再实践.这样,学生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收集信息也有了劲头.

(2)有步骤地训练收集方法.

收集信息的方法是很重要的.可以先由教师确定收集目的.如要求学生每天定时收看《新闻联播》,第二天早上利用晨会时间以主持人的身份播报自己收集的新闻,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自己确定目的收集信息,定期交流.最后,引导学生记“题材日记”.所谓的“题材日记”就是让学生用简单的几句话记下生活中可以写作的材料,在习作时拿出来看看,它将会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学生会发现,可以写的事情太多了.这样的“题材日记”简单、方便,而且十分有效.对于日记的内容,可做如下引导:

①让你发笑的一句话.孩子是开心的,无论在哪里,都能听到他们银铃般的笑声.父母的调侃,同学的玩笑,甚至是卡通片的一句对白,也能引得他们咯咯地笑上好半天,把这些写下来是最有趣的习作素材.

②让你驻足的一个镜头.小学生充满了好奇心,我们常常能看到小学生们背着书包,站在街边认真地看着他们,也许是一场车祸,也许是小蚂蚁在搬家,也许是一片半黄半绿的落叶.这就是一篇精彩的题材日记.

③让你注意的一种声音.其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声音让我们着迷或者厌烦.例如,晚上睡不着觉,听着小闹钟滴答滴答的声音,好像在和我说悄悄话等等.

④让你喜欢的一样东西.仔细去观察一下孩子,你会发现几乎每个孩子的书包,口袋里都藏着各种各样的小玩意儿:一块雨花石,一张印花的小纸片……孩子们喜欢的东西很多,但有时又是短短的几天、几个小时,马上把他写下来,就是一篇充满了爱的日记.

⑤让你感兴趣的一条新闻.虽然孩子们都很小,其实他们也很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尽管有时显得有些幼稚.可以请孩子们写写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写写同学的意见.

这样的点点滴滴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让学生们准备一本薄薄的小本子,及时地把他们写下来,慢慢地对于他们写作会变成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3.增加课外阅读量

农村孩子阅读条件差,自己藏书较少.于是,我周期性地从图书室里选来一批图书,放在班上,让学生轮流借阅.另外,我还鼓励学生订阅报刊,把自己的图书带到班级中,办起了班级的“图书角”,为学生提供语言积累的“源头活水”.“不动笔墨不读书”,面对书中的好词佳句、名言警句、成语格言,优美诗词,我鼓励学生多读几遍,摘抄下来.也可写上自己的体会.每周的阅读指导课上,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同学们朗读自己收集到的好词好句,畅谈自己读书的收获、感受,在阅读和交流中丰富了自己的语言积累,丰富而广泛的阅读使精美的语言在学生头脑中积淀下来,长此以往,学生定将逐步学会运用和表达.

五、发挥积累的功能

积累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能将之付诸于实践运用之中,以提高自己的运用语言和表达语言的能力,全面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为此,我鼓励学生不断将自己储存的语言材料运用到阅读与习作中,使习作锦上添花.当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时,就极大地激发了其自觉运用的积极性.同时,在不断的运用中,更加清楚地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便于及时调整,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不断积累,以弥补不足之处.长此以往,就产生了良性循环,“积累与运用”得到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总之,语文学习要注重多渠道的积累语言,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习作水平也随之提高,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

猜你喜欢

素养语言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