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视觉文化方法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2014-08-15谭天美
谭天美
(谭天美: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博士生 重庆 400715责任编辑:洪淑媛)
纯文本的世界将一去不复返,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对人类视觉产生巨大冲击。五彩缤纷的世界图景,使人们出现多元价值观。面对复杂的视觉冲击,教育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视觉文化是针对这个时代样态的新兴研究体系,其对视像解读的方法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图文结合是一种视觉文化存在的一种样态。依据视觉文化的方法,结合语文教学“文道统一”这一追求美的学科特色,笔者尝试对视觉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结合做一些探索,希望对语文教学有所启发。
一、视觉文化及方法概述
视觉文化是图像时代的产物,在当前学术界研究应用广泛。视觉文化最早由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 (Bélá Ba lázs)在1913年首先提出,主要关注视觉艺术。后有学者认为“视觉文化不只是艺术,凡是人们可以通过视知觉感受而直接获取信息与解读意义的文化样式都可以纳入视觉文化的范畴。”〔1〕可见,视觉文化显然比视觉艺术又进了一步,内容更加丰富,范围更加宽广。直到20世纪80年代,视觉文化得到极大的重视,出现了大批的视觉文化研究者,如法国学者魏瑞里奥,法国哲学家波德里亚等。
巴拉兹认为视觉文化是指“通过可见的形象来表达、理解和解释事物的能力。”〔2〕这一定义强调了视觉文化的可操作性,即人作为主体对可见形象的理解能力,也突显了视觉文化的表现媒介是用形象来表达,而非语言。美国视觉文化专业组织“全国视觉文化大会”(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visual literacy)给视觉文化下的定义是:“视觉文化是指一个人通过观看,同时体验其它感觉经验,并将其加以整合而发展成为的视觉能力。”〔3〕他们强调这里的“能力”对人的正常学习是异常重要。具体而言,就是指具备视觉文化的人能理解和识别其在周围环境中见到的自然的或人工设计的动作、物体和形象符号;创造性地运用这些能力,通过对这些事物的理解来与他人进行交流;分析性地运用这类能力,还能领会、欣赏并形象的传播名家的艺术作品。简而言之,视觉文化是指准确理解和创作形象信息的一类习得技能和方法。英国哲学家、视觉文化专家马尔科姆·巴纳德在 《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一书中提出,〔4〕广义的视觉文化这个概念所强调的是这个术语的文化方面。它所涉及的是在视觉文化氛围中形成和通过视觉文化传播的价值观念和个性特征。狭义的“视觉文化”所强调的是该术语的视觉方面。它在某种程度上把人类生产和消费的二维和三维的可视物品视为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我国学者周宪认为“视觉文化”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一个文化领域,它不同于词语的或话语的文化,是视觉性占主因的当代文化;二是用来标识一个研究领域,是广义的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5〕南京师范大学视觉文化研究所张舒予教授认为“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知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态的文化统称为视觉文化。”〔6〕从以上对视觉文化的理解可以发现,学者们倾向于从文化视角和方法论视角对视觉文化本身加以理解。既认为视觉文化属于一个文化领域,也认为视觉文化是一种技能和方法的习得过程。
从文化角度看,视觉文化可以从“视觉”层面和“文化”层面来理解。从视觉层面来看,其强调的是“可见的物质文化”,其体现的是事物的“具象”;从文化层面来讲,其强调的是“不可见的精神文化”。其体现的是事物的“抽象”。从这两个不同的层面理解,可以明确视觉文化的具体所指,即视觉文化包含日常生活所能见到的一切可见的、可感知的物质,同时也包括因这些可见具象所包含的价值内涵。结合两者,视觉文化的重心放在了“文化”上,即认为视觉文化属于一个文化领域。
但学者们又并不甘于仅仅把“视觉文化”作为一个文化领域。从巴拉兹对文化的理解可以看出,他不仅仅把视觉文化作为一个领域,还把视觉文化看成是一种技能,即人们理解可见具象的方法,也即上文提到的“视觉文化方法”。马尔科姆·巴纳德在其 《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一书中提出了理解视觉文化的基本方法,即“理解—解释—表达”的方法。笔者以为,“理解”的前提在于观察和思考,“表达”的目的在于文化价值的传播。在视觉文化中特定的文化价值即是美的价值。因此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的表达式可以调整为“观察—理解—解释—表达”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在视觉文化这个特定文化领域中,观察不是刻意的,但又是建立在基本的艺术欣赏能力之上的,因此这个观察能力获得的过程属于视觉文化方法的范畴,需要一种视觉引导。
根据视觉文化方法的基本表达式,笔者以为理解视觉文化的基本方法可以归纳为四个基本的步骤,即视觉引导、文化解读、价值发现和审美培养。当事物 (图像)进入视线,没有引导为前提,只能是盲目的摸索;任由读图者会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来理解对象,很容易导致误读,因此必要的引导显得异常重要。任何事物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故对事物的文化解读,是视觉引导的有效方式;因为读图的根本目的在于理解文化内涵。这个以文化解读为视觉引导的操作过程又是一个价值发现的过程,或者说其目的之一就在于价值发现。理解图像不是为了理解而理解,而是为了价值发现而理解。当然,这一系列过程还存在一个终极目标,即对美的追求。视觉文化本身的意义即是一个艺术发现的过程。因此,审美才是视觉文化追求的终极目标。
二、视觉文化方法框架下的语文教学
语文教材的视觉文化特性使视觉文化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成为可能。首先,作为一门文化性极强的学科,语文学科承担着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其文化性使借用视觉文化的方法成为可能。其次,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特殊形式使视觉文化的存在成为可能。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各种图像文化丰富,这些积极向上的符号特征可以划入视觉文化的范畴,从而使视觉文化能力训练成为必要。再则,语文教学目标和视觉文化能力的养成在价值追求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即两者都是为了促使人具有注重美、理解美和发现美的正确价值观,利用视觉文化的方法恰好能达到这样的目的。鉴于此,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视觉文化技能的培养值得尝试。根据视觉文化方法的分析框架,笔者以为,培养学生的视觉文化能力,实现语文教学的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视觉引导
视觉引导是对可见具象进行观察的重要前提。面对一幅并不熟悉的图像,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想法,特别是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中小学生,更具有不可限量的想象能力。但是这样的想象力对于确切的需要表达一定内涵的作品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对教材的插图理解不合理,甚至会误导学生去做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对教材中的各种图片及其内涵也常常视而不见,忽略了其视觉文化价值。殊不知,这些图像正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情感,提高学生价值情操的最佳素材。因此,在处理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时,视觉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对学生的视觉引导可以采用艺术作品欣赏的一般方法,也可以采用观察的基本方法,总之以达到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图像为目的。
(二)文化解读
这里谈论的文化解读应区别于语文课堂中的“课文理解”。视觉文化所谈论的理解是指它想要阐明的是学者们所信以为真的东西下的隐含意义。艾略特提到:“理解文化就是理解人。”〔7〕也就是说,在语文课堂中,提醒教师关注教材中的各种图画并不仅仅是为了提醒学生这些图画有多美,而是需要教师首先去深刻的理解图片的内涵,进而利用这些具有深刻内涵的图片去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被插入的图片都不仅仅是用来美化教材的,而是都具有其特定内涵。这些图片的文化价值一部分通过相应的文本展现出来,但是大部分图片还具有隐含的意义。教师对图片的文化解读,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发掘“隐含”的意义,进而去理解文章作者的真实情感。如若教师能够注重教材中图片的合理解读,势必对教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无疑会更利于学生去深刻的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效率和质量。
(三)价值发现
如果说文化解读更利于知识的获得,那么视觉文化方法中还提醒我们要注重另外一点,那就是价值发现。文化解读过程是以教师为主体去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过程,而价值发现的过程则是关注学生这一主体自觉发现价值的过程。视觉文化自其诞生之日起就被冠以“艺术”的美名,因此视觉文化所涉及的文化领域都是积极向上的事物。这个前提与语文教材编制定位是不谋而合的。语文学科具有极强的人文性,也就是常常被称之为“道”的东西。视觉文化强调价值发现,语文教学同样强调人文价值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合理利用图,辅之以文的解释,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中的“道”。需要强调的是,注重价值发现的过程不是教师单方面的引导过程,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自我发现过程。学生面对一幅课文中的图画,通过教师的视觉引导和文化解读,发现其深层价值内涵,必然水到渠成。
(四)审美培养
学习书本知识是求真的过程,价值发现的过程是求善的过程,有“真”有“善”其最终目的自然是为理解知识之美,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因此,运用视觉文化的方法促进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从这个窗口所看到的一切最终都是为了美化学生的心灵。自古以来,包括孔子、孟子等大教育家无不强调德行的养成。笔者以为教学生发现美、懂得美的过程即是德行的培养过程。因此,借助视觉文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成为语文教学的终极追求。笔者以为,视觉文化的方法本来就是一个发现美、理解美和创造美的过程。
通过视觉引导进行文化解读,通过文化解读达到价值发现,通过价值发现达到审美目的。根据这一逻辑,在教学中注重视觉文化的最终目的即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具有理解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正确价值观。本文是将视觉文化引入教学过程的一种尝试,也是对语文教学的一种期望。
注释:
〔1〕〔6〕张舒予.视觉文化概论〔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7.
〔2〕(匈牙利)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 〔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3〕 Roger B Fransecky, John L Debes.Visual Lieracy: A Way to Learn-A Way to Teach, 1972: 7.
〔4〕(英)马尔科姆·巴纳德.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 〔M〕.常宁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
〔5〕周宪.反思视觉文化 〔J〕.江苏社会科学,2001(5):73.
〔7〕T.S.艾略特.关于文化定义的札记 〔M〕.伦敦:Faber and Faber, 1948: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