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校不如好家长
2014-08-15宋新华
宋新华
很多家长热衷于把孩子送往名校。事实上,在一个人的受教育经历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父母,而非学校。在成长过程中,孩子最需要的东西往往是学校无法给予的,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无法替代。父母是孩子人生的设计师,学校能给孩子知识、技能、能力,而家庭为孩子提供人性、情感、自尊、自信、品位、视野、生涯规划等,这些比前者更能决定孩子将来是否能够成功。
父母应尽早为孩子设计成长路线,让学校教育为家庭教育服务,但不要让学校教育干扰家庭教育,不必过于计较考试时的几分之差。在人的一生中,父母是最特殊最重要的身份。有人说要像做事业一样来做父母,但这远远不够,因为父母不像职业,既不能退休,又不能下岗,更不能替代。做父母是最具有挑战性的事业,父母是需要用一生来学习的。
人的幸福感最本质的来源是家庭。亲子关系是人生中最华美、最丰富的内容;但做家长难、做家长累,成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感慨。这实际上是一种普遍性的育儿焦虑。社会越来越多元化,使孩子得到更丰富资源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危险。现在青少年的问题花样很多。过去孩子的问题多为早恋、偶像崇拜、打架;现在则出现网络成瘾、手机依赖、性安全、网络婚姻等众多花样。家庭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变得开放,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减弱。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有问题。为时刻提防社会上的不良影响,家长采取“堵”的方式,一回家就检查电视、电脑是否发热,给孩子带上定位器,监控孩子的手机短信。另外还有“压”,升学压力是父母、孩子永远的痛,在“千万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一错误观念的影响下,孩子从小到大一直在补课,拼成绩,拼名校,由此产生家长普遍的育儿焦虑。
事实上,做一个轻松的父母并不特别难,关键要掌握家庭教育中几个重要的环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如何正确地影响孩子呢?一个总的原则就是,家长要跟着孩子一起成长,跟孩子一起变。每位家长都是第一次当父母。他们接纳新生命的到来,陪伴新生命的成长,都是一个学习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出错,但要及时改正。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要与他建立亲密关系,与他成为朋友,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孩子到了少年时期,父母要学会欣赏孩子的优点;孩子处于青春期时,父母更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生活,独自处理事情、思考问题。
父母要有洞察力,在每一个阶段都要看清自己与孩子的关系。如果出现问题,就要及时有效地沟通。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是父母对孩子的充分尊重。父母要懂得,好的亲子关系胜过好的教育。在中式的家庭教育中,父母过于重视教育的正确性,而忽视了有效性,忽略了亲子关系的温暖与激励作用。中国父母总觉得对孩子的教育都是正确的,可并不一定有效。当父母说教的时候,孩子是否听进去了?是否把头扭到一边,以沉默抗拒?甚至把门关起来?要知道,永远正确的父母是非常可怕的,要使教育有效,最重要的是建立温暖的亲子关系。现在的父母与孩子普遍缺乏沟通,很多孩子一回家就把门关上。关门其实是孩子的一个表情,表达的是“别理我,我不愿意跟你说话”的意思。因此,孩子成了家长最熟悉的陌生人,虽天天见面,却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为什么要关门?因为在家里的对话中,家长往往不是父母,而成了道德的评判者、喋喋不休的说教者、永远正确的建议者,这使对话充满说服、威胁、控制与建议。其实它们都是沟通的绊脚石,阻碍了孩子表达内心感受。孩子会感到,家长的反应是对他们感受的不接纳,他们只好闭嘴,或为自己辩护,或充满愤怒。孩子在遇到问题,情绪出现困扰时,最需要的并不是一个教育家,而是能了解自己,关怀和包容自己的父母。如果孩子不愿意将在外面遇到的困扰告诉父母,最可能的原因是:父母曾在听过孩子的诉说之后,并没有表现出孩子所期待的接纳,孩子的心情得不到安抚,甚至会加深创伤。倾听与接纳更具有建设性和有效性,比教育更重要,因为倾听与接纳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重要的,受到了尊重,有价值,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去改变自己,因此获得成长。
要让孩子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给孩子打开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并让他们学习承担责任,接受并反省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也可以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教训。父母要坚持自己的独立性,重视自己的需要,坦白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孩子承担家庭的一部分责任和义务。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才会独立、有主见、宽容、能够理解他人,父母也就更会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