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起“人生支点”:初中教育的本来意义

2014-08-15喻立森

基础教育论坛 2014年5期
关键词:支点校长智慧

喻立森

目前的初中学生最难教,初中教师最难当,初中校长最难做。缘何?因为教育观念莫衷一是、误区太多,初中学生又处于人生中的“多事之秋”,初中教师恰好处在教育系统链条中的“咽喉要塞”,初中校长更是置身于社会批评教育的“风口浪尖”当中。

平心而论,初中教育是人的一生当中至为关键的成长时期。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乃至前途命运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这几年。根据物理学的杠杆原理,初中教育实际就是立起人生未来的一个重要支点。

一、初中学生的鲜明特点在于强化“人生支点”的自我意识

初中学生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社会群体,每代人都要经历这个年龄阶段,每个人必须遭遇这种“从不成熟到渐渐成熟”的痛苦磨练。

从不同方面概括,初中学生肯定具有种种特点,但从“类概念”、“群体性”等大的方面判断,初中学生起码具有以下特点,以及他们对于“人生支点”提出的特殊要求。

1.第二个发育高峰期与“人生支点”的生理基础

生理学的研究业已表明:“人在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具有显著的“年龄特征”,“如儿童和青少年的各年龄阶段在身长、体重、骨骼、肌肉、神经系统等生理发展有不同速度”。“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个阶段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在这个时期,初中生的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了急剧变化,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形的改变、生理机能的成熟及性的成熟三个方面,这就是青春期生理发育的三大巨变。”这些显著“巨变”必然给初中学生的心理与教育带来严峻挑战:“初中生……在2至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但其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初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初中学生的第二个发育高峰期既带来身心平衡的实际问题,也带来生理发育的难得契机,为建立和启动新的“人生支点”提供了坚实的生理基础。这个“人生支点”的启动,预示着十二三岁至十五六岁的青少年进入到一个关键发展阶段,决定着他们能否顺利度过“困难期”甚至是“危险期”,维系着发展的速度、质量与水平,乃至后续发展、持续发展与终身发展的状态、走向与结果。因此,我们不应该惧怕初中学生的第二个发育高峰,而应因势利导,促进他们生理机能的正常发育和神经系统的及早完善,从而为他们决胜未来的“人生支点”建立起结实而强健的生理基础。

2.第二个理性觉醒期与“人生支点”的心理结构

根据滕大春先生的研究,卢梭认为12岁以前的儿童处于“理性睡眠期”,从12岁开始“理性”渐渐觉醒。卢梭所说的“理性”不是单纯的“智力”而富有“理智”的意味。“因为进入人类心灵的知识以感觉为门户,所以人类最初的理性,是由感性经验而得的理性。”这种“最初的理性”,是指“儿童的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能力都发达了,感觉能力也开始发达了,但是理性尚未发达,儿童尚不能形成观念,没有真正的判断和记忆”。这正是人生“混沌初开”、“去愚脱昧”的第一个理性觉醒期的典型特征。伴随着新生一代的年龄增长,“生理上的成熟使初中生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他们希望能获得成人的某些权力,找到新的行为标准并渴望变换社会角色。然而,由于他们的心理水平有限,有许多期望不能实现,从而导致挫折感……初中生面临种种心理危机,并出现一些心理及行为问题”。说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心理出现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剧烈冲突。

平衡这种冲突,是青少年第二个理性觉醒期自发提出的客观要求。教育者不能熟视无睹,错过调整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关系的机会,尤其对于与“理性”相关的心理成分应该重点培养与扶植,使它们能够走在诸项成分前面,引领和主导心理发展。从而为他们辨识社会潮流的“人生支点”建立起完形和健康的心理结构。

3.第二个教育分流期与“人生支点”的动力机制

人生教育中时刻都面临着筛选与分流,重大的有小学入学、中考与高考,初中则是青少年第二个教育分流期。因为在初中之前,儿童少年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学习积极性很高,又比较听话,崇拜老师,顺从大人;初中毕业以后,学生开始懂事了,学习比较自觉,富于理想,憧憬美好生活,能够战胜一定困难。唯独初中时期学生比较麻烦,自以为长大了却仍然很幼稚,遇事希望独立自主但常常出现“逆反”情绪,力求学好做好又缺乏意志和毅力。所以,在第二个教育分流期,部分学生往往处于“不利”甚至“不良”状态,加之个体遗传素质、环境因素以及主观状况等众多条件的显著差异及其“交互作用”,更使得处在人生支点上的初中学生动荡不定、忽上忽下,有的可能跌入人生低谷,甚至或暗或明地滑进错误泥潭而不能自拔!

为了防止初中学生在人生支点上“下滑”,教育者必须借助非智力因素中的动力机制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励意志,磨砺毅力,培植精神,陶冶品格,激发奋发有为、不倦拼搏的前进动力。

在生产领域,人们习惯将“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同企业经营和职工劳动积极性交互作用的内在功能体系”称为动力机制;在学校领域,我们也应该开展励志教育,激活内在功能,完善动力机制。尤其在“中部塌陷”的初中教育,更应该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为托起明天太阳的“人生支点”建立起牢固而有力的动力机制。

初中学生的鲜明特点是一个客观存在和必然事实,否定它于事无补,小视它自欺欺人,唯一的办法是正现它、善待它与引导它,充分利用初中学生的第二个发育高峰期、第二个理性觉醒期、第二个教育分流期的正面因素,尽量抑制与消弭它们的负面影响,特别是要努力强化“人生支点”的自我意识,自觉、积极、主动地去筑牢“中部塌陷”的种种防线,建立起“人生支点”所必备的生理基础、心理结构和动力机制。

二、初中教师的根本职责在于培植“人生支点”的坚实根基

教师的天职在于教书育人,这是大、中、小、幼教师的共性,是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历史遗训。当前,这个历史遗训应该与时俱进,因势更新。教书不是仅教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要教获得掌握知识的方法;育人更不只是培育“听话者”,而是要培养受教育者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善于创新的能力。初中学生处在形成“人生支点”之时,初中教师除了应该具备所有教师的德、识、才、学而外,还要具有带领“多事之秋”青少年顺利度过“人生关键期”的素质和艺术。

1.学习指导者与“人生支点”的学习观念

20世纪70年代初期,《学会生存》倡导了“教师是学生的学习指导者”的教育理念。世纪之交,西方普遍认为,“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只有学习者才是世界的主人;但他们全副武装好后发现,要应付的世界已经全然不同”。2003年,英国学者在伦敦郊区的5所学校里开展了“学会学习”的实验和实践,“开始只以为,我们的学生要提高竞争能力接受筛选,以面对日后更多的竞争。但是,我们还应该牢牢记住,学生只有具备了以学习为导向的基本素质后,他们才能在日后面对众多难关时成功闯关”。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要学会和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能,而且还要习得和养成学习的文化与观念,成为“学习型学生”。于是,教师事先必须“掌握和运用思维与学习技巧”、“课堂上形成‘学习的语言’”“激发大脑学习”、“开发学生的情绪智力”,成为“学习型教师”。然后,“‘学习型教师’帮助‘学习型学生’了解各个学生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者身份。师生都开始明白,对个人的学习方法有更好的了解后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和教师更好地教”。

怎样当一名“学习型教师”和“学习型学生”都很重要,只有“学习型教师”才能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出“学习型学生”;也只有“学习型学生”才会刻苦学习、持续学习,掌握迎战未来的本领。

2.智力开拓者与“人生支点”的智慧品质

毋庸置疑,教师同时是青少年学生的智力开拓者。然而,智慧比智力更重要,智慧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犹言才智,智谋”。智慧品质则是建构在智力和智慧之上的指导人们应对复杂环境、战胜艰难困苦的种种谋略、诀窍和艺术的总和。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认为,“智慧是一种强度的量,而不是广延的量:这就说明,为什么,在智慧方面,一个人可以满怀信心地以一当千;而一千个愚人抵不上一个聪颖的人”。所以,“聪明才智是拨动社会的杠杆”,“聪明的人就是最好的百科全书”。

智慧源于学习、知识与智力。“智慧就是物理的感受器的结果,智慧就是若干物体所特有的那种容易而迅速地把握各种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的能力。”“举凡知识和运用,意识和生活实践,都统一在忠诚的、纯洁的人生之中,这就构成了人生的智慧、纯洁的智慧。”

初中是最佳的知识学习时期,最佳的智力发展时期,也是最佳的智慧品质培养时期。这就要求初中教师担任好学生的智慧品质培养者的角色,发展其撑起“人生支点”所必备的智慧品质。

3.灵魂工程师与“人生支点”的道德坐标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初中教师就是初中学生的灵魂工程师。在为他们构建“人生支点”工程中,德育的目的在于建立起支撑人生、把握命运的道德坐标。

十二三岁至十五六岁的青少年处在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康德认为是从意志的自律到意志的他律的演进,皮亚杰认为是从习俗道德到遵从理性准则的升华,弗洛伊德认为是自我、超我和伊特之间的变革。

道德教育是所有学校的重要责任。1909年,约翰·杜威说,“学校从根本上讲乃是社会设立的一个公共机构,为的是在维护生活和促进社会福利方面发挥特定作用……承担了一个道德的责任”。英国教育家约翰·威尔逊甚至主张建立一种“超越文化”思维方式的道德教育,他说,“如果这种方法能被坚持,如果我们完全信任‘在道德上的教育’,那么道德教育将不再为特定文化、教义、国家、意识形态、政党或其他什么所独有。就像‘科学’、‘历史’、‘数学’等思维方式虽然在不同文化中有效实践的程度可能有大有小,但无论如何并不必然地依赖于这种文化一样”。

初中学生支撑“人生支点”的学习观念、智慧品质、道德坐标要靠教师帮助、引导他们建立。所以说,初中教师的根本职责在于培植“人生支点”中德、智、体诸项素质的坚实根基。

三、初中校长的特殊使命在于扬起“人生支点”的前进风帆

一校之长的崇高职责早就为教育家们所认识,捷克大教育家、近代教育学奠基人夸美纽斯三百多年前曾经指出:“校长应该记住,他是全校的核心和支柱……校长应该像太阳把太空照得四面通明一样,每天都要照亮所有学生的心。”近百年前,我国民主主义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说明校长责任重大,制约甚至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与学生的命运,进而影响到一个区域乃至民族和国家的教育发展。

1.全校学生的崇拜者与“人生支点”的顶梁柱

有位校长深有感触地说:“一位教师影响所及,仅仅是他们教授的学生,其他的学生并不受其直接影响。而校长却是全体学生所敬仰和模仿的对像,一个学生难以认识全体教师,但必然会认识校长。校长是全体学生的教育者,在学生心目中,校长是德才兼备、众望所归的理想形象……把校长当作自己心目中所向往、所敬仰的权威人物。”这种发自内心深处、提炼了“校长之道”客观规律的至理名言,应该引起教育理论界的高度关注。

校长是全校学生的崇拜者,这种“权威”是种无形的教育资源,是青少年“人生支点”中的顶梁柱。它可以影响和引导着他们走出人生“最为困惑”的迷惘时期,促使他们一步一地迈向灿烂辉煌的未来。校长“权威”的这种“顶梁柱”作用,还体现在与学生家长的不当教育方法以及社会不良势力对于青少年一代腐蚀的激烈抗争当中。当前,某些学生家长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常常打骂子女或者溺爱娇纵孩子;某些社会不良势力更是处心积虑、引诱涉世不深的初中学生“学坏”,这时,校长一定会勇敢地站出来,有理有据地积极支持学生予以抗争,走向光明人生。

2.“孩子王”的领头人与“人生支点”的引航者

校长既要利用自己的权威影响学生,又要利用特有的“孩子王”领头人身份,指导全校教师教书育人,从而成为青少年一代“人生支点”的引航者。

陶行知先生说,校长的任务是“通过教员使学生进步并且丰富地进步。”鉴于初中学生的教育特殊性,初中校长更应以“孩子王”领头人的特殊身份,指导本校教师以爱为重、以德为先,兢兢业业地做好教育学生的工作。沂蒙山区兴蒙学校校长胡美山说得好:“后进生是老师教出来的”,“后进生可教”,“好的老师可以让后进生消失”。说明物及两面,悖反兼备,“好的学生”与“不好的学生”都是从学校里走出去,都是由教师“教”出来的。诚如洛克所言:“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

时至今日,怎样使“后进生消失”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严峻课题!近年来由于受到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有的教师开始“厌教”,有些学生开始“厌学”了。这是一种十分可怕的教育上“配错药”现象!初中学校的“后进生”不消失,各级各类学校的“后进生”不消失,未来公民素质何以得到提升?中华民族复兴何日梦想成真?

3.初中教育的思想家与“人生支点”的设计师

校长不是“教育行政官员”,不只是做些学校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而应是一名教育家。初中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和非凡复杂性,决定了初中校长不能原封不动地遵照“上级指令”行事,不能机械照搬地依据别人经验或过往陈规办事。

苏霍姆林斯基说:“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他甚至认为,校长的教育思想应该形成全校教职员工的统一行动,说:“我们总是力求做到使学校全体工作人员——从校长到看门工人——都来实现教育思想,使全体人员都全神贯注这些思想。”只有当学校全员在校长提出的这种正确、前沿、明晰、鲜活的教育思想统领与指导下,学校的教育与教学工作才会充满活力,卓有成效。

时下中国,各级各类学校校长鲜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多数人将自己的脑袋装在别人脖子上,错把“方针政策”、“法律规章”、“上级指示”乃至“他人经验”作为治理学校的“灵丹妙药”。校长不是思想者,不是教育思想家,是酿成“厌教”与“厌学”的根本病因,是导致“教育失败”与“学校危机”的主要祸根!

初中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中轴”,是树起人生支点的“核心”:初中校长是各级各类学校校长中的“重要人物”,是树起人生支点的“精神动力”!夫如斯,不可不重视初中教育,不可不善待初中学生,不可不珍视初中校长和教师。

猜你喜欢

支点校长智慧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给自己一个支点
找到撬动变革的支点
论校长的修养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
校长给力“九个一”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