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研究缘起及当代意义探析
2014-08-15吕刘晨
吕刘晨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5)
0 引言
近些年,中国经济、文化、生态、社会治理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引发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对“中国模式”的争论也水涨船高,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而对于“中国模式”是否存在,“中国模式”的概念、特征、意义等问题,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与观点。笔者认为“中国模式”是一种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科学理论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社会发展理论。
1 “中国模式”提出的背景
1.1 “华盛顿共识”的破灭
“华盛顿共识”指的是在20 世纪80 年代末,拉美国家陷入债务危机,为了拉动经济发展走出债务泥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华盛顿召开了国际会议,旨在为拉美国家制定合适的发展策略。“华盛顿共识”的核心就是主张全面的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但是这些举措并没有拉动拉美经济发展,反而造成了拉美国家经济停滞、社会动荡不安,这些国家每年经济增长率不超过3%。而与此相反,中国经济每年持续以8%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发展模式被西方国家和拉美发展中国家所重视,国际开始研究中国的发展模式。
1.2 中国发展成就斐然
改革开放30 多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2,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使我们找到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坚持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加入WTO……主动融入世界金融体系中;在政治领域继续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毫不动摇地扩大基层民主……;在文化领域继续加大资金、人才、政策的优惠,在文化软实力和硬实力两个层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在社会治理方面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发展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正是这些举措使得我国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治理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中国发展模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虽然20 世纪90 年代国外曾今有一股研究中国的小高潮,但是“中国模式”真正为国外所重视还得追溯到21 世纪。马克·里欧纳德指出,进入21 世纪以后,“从伊朗到埃及,从安哥拉到赞比亚,从哈萨克斯坦到俄罗斯,从印度到越南,从巴西到委内瑞拉的中等收入和贫穷国家的研究团体都在中国的城市和乡村穿行寻找北京经验的教训。”[1]
1.3 “北京共识”——“中国模式”正式提出
“中国模式”正式在学界掀起一股研究热潮始源于2004 年美国高盛公司高级顾问乔舒亚·库珀·雷默在英国外交政策中心发表的一篇名为《北京共识》的文章。在文章中雷默对中国过去所取得的成就与发展经验作了一系列总结,认为中国所取得的成就是通过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验、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积聚能量和具有不对称力量的工具等方式获得的。求变、求实和创新是这种共识体现实力的基本措施。
尽管雷默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概括得并不全面,但是正是由于《北京共识》一文的发表才引起世人的普遍关注。可以说《北京共识》的发表标志着“中国模式”这一概念正式为学界所接受与研究。
2 “中国模式”内涵
2.1 “中国模式”内涵的不确定性
有关“中国模式”内涵的概述,由于国内外学者受意识形态、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等多重因素制约,对“中国模式”的内涵并没有统一阐述,学界也没有对“中国模式”做一个明确的概念界定。
2.1.1 国外学者对“中国模式”的解读
新加坡学者郑永年从政治和经济两个层面来解读中国模式。从政治层面来讲,中国政治改革主要是渐进的、有阶段性的;经济体制而言则是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模式,计划和市场共同主导经济建设。
巴黎大学人文地理学博士皮埃尔·皮卡尔则认为“中国模式”是一种将本国国情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一种中国发展与世界进步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在《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中认为中国能够如此成就是走的第三条道路,“第三条道路”是指国家与市场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共生的相互关系。中国的“第三条道路”是一种完整的哲学,中国存在许多深刻的社会经济挑战,每一项挑战都需要对市场进行创造性的、非意识形态的国家干预,以解决许多市场不能独自解决的实际问题[2]。
2.1.2 国内学者对“中国模式”的解读
俞可平从三个方面解读“中国模式”,即:“一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二是坚持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同时辅之以强有力的政府调控。三是推行增量的经济与政治改革,以渐进改革为主要发展策略,同时进行必要的突破性改革。”[2]
张维为则认为“中国模式”能够取得成功原因就在于:“不断地总结和汲取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教训,不断地进行大胆而又慎重的制度创新,改革确立了一个比较正确的优先顺序:先易后难、先农村后城市、先沿海后内地、先经济后政治。”[4]
中国社会科学院徐崇温教授认为,“中国模式”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大众通过不懈的努力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模式”就是对这些方法、道路、制度等的概括与总结。
2.2 “中国模式”之我见
2.2.1 “中国模式”是和平的发展模式
进入21 世纪,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模式,坚持靠对话和谈判来解决国际争端与矛盾;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自己,而不是依靠掠夺别国资源;对不发达国家坚持无条件援助。正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才为国内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促进了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在地区和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在全球范围内的软实力迅速提升。可以说“中国模式”是一个和平发展的模式。
2.2.2 “中国模式”是开放的发展模式
经济全球化是时代发展不可阻抗的趋势与潮流,只有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惨痛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闭关锁国只会导致自身的灭亡。“中国模式”是开放的发展模式,在新时期我们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战略;积极融入世界发展体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开放的心态引进外资……正是我们坚持了这一系列的开放政策,“中国模式”才能焕发生机与活力。
2.2.3 “中国模式”是创新的发展模式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模式”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能够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正是因为坚持将创新作为自身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经济层面,“中国模式”的最大创新之处就是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共同富裕原则;在政治层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社会发展层面坚持实行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
3 “中国模式”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中国模式”的提出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制度已经完善,可以高枕无忧了。事物都是处在变化运动发展之中,随着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更棘手、更迫切的问题也会随之而来,“中国模式”需要在面对和处理这些问题中不断完善。同时,“中国模式”挑战了以西方价值为主导的世界体系,一些别有用心的敌对分子借机提出“中国威胁论”破坏中国国际形象。
3.1 自身发展带来的挑战
从经济层面看,市场秩序混乱;政府职能不明确;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公平正义得不到落实……这些都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阻力。同时,中国产业结构有待升级,如果还仅仅停留在“世界工厂”的层面,那么中国的发展只能是昙花一现罢了。
从政治层面看,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导致权力寻租和官员腐败的问题比较突出;政府干预过多,市场滋生腐败现象……黄宗智认为,经过30 年的改革开放,原有的发展模式已难以持续,从汲取型、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理念转变,对未来的持续发展非常关键。
从社会发展层面看,市场经济的深入造成了社会成员道德缺失、政治认同感下降、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差距拉大……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改善与解决,“中国模式”也只能是空谈罢了。
3.2 国际环境复杂性带来新的挑战
首先,中国虽然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但是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肯定损害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既得利益。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敌对分子更是鼓吹“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轮”“中国责任论”等。长此以往,势必破坏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形象,有损中国国家发展的长远利益。
其次,与奉行“棒杀”的学者不同,一些国外学者实行“捧杀”策略,大肆鼓吹“中国模式”的优越性,盛赞“中国模式”将取代西方发展模式,中国将恢复古代时期对周边国家的领导。这些看似是对“中国模式”的赞同与认可,实则想借此麻痹国人意志,挑起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对立,这种司马昭之心已然世人皆知。
4 正确认识“中国模式”的当代意义与价值
4.1 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三世界国家在经历了苏联模式和华盛顿模式的惨败之后,经济凋零,政治腐败,社会动乱不安。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许多发展中国家都迫切想找到一种发展模式来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模式”所取得的成就为处在抉择的十字路口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他们在西方为主导的全球化背景中指明了方向。同时,中国的发展理念启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理念,比如:一个国家应该坚持独立自主地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发展的道路,一个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大胆创新,不畏失败等等。巴基斯坦总理基拉尼表示,“中国用自己辉煌的业绩证明了中国发展模式,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腾飞树立了榜样,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腾飞的希望。”[5]
4.2 更好地指导社会主义建设
第一,通过对“中国模式”的分析与探讨,可以更好地总结中国改革开放30 多年的经验,认识到社会建设过程中的不足,找到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其次,通过对“中国模式”概念、特征、意义的厘清,有利于世界更加客观、公正地认识中国,认识到中国的发展不是带着“威胁”,而是带着“和平共荣”的理念而来,这为中国在世界性事务中增添了话语权;第三,“中国模式”的提出丰富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谨防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的图谋,使我们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推动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5 结语
“中国模式”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需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伟大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善。同时,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的高峰。
[1]刘爱武.国外中国模式研究述评[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2]颜求芝.中外学者关于中国模式比较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1.
[3]郑云天.国内外关于“中国模式”研究述评[J].社会主义研究,2009(4):76-81.
[4]张维为.中国触动全球:邓小平资深翻译走访百国后的思考[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5]周戎.中国模式是发展中国家的希望——访巴基斯坦总理基拉尼[N].光明日报,2009-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