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经济时代高职职业素质教育的重心
2014-08-15孙瑛
孙 瑛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
0 引言
针对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3 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笔者对经济管理学院732 名毕业生发放了问卷调查,从毕业生的道德品质、责任感和事业心、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专业技能、社会活动能力等10 个方面进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通过整理分析,在“一般或较差”的选项中排名前3 位的分别是:“科研和创新能力”占39%;“责任感和事业心”占30%;“实践能力”占23%。大部分企业认为学生缺乏责任感和事业心,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有待加强,另外学校应该重视学生在科研和创新能力方面的教育和培养。而这些要素正是职业素质的基础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全面推进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路径。
1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
所谓素质是指一个人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素质是内在的,是一个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和能力内化而形成的。我们认为素质由3 大要素构成:知识、能力、人格。所谓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职业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适应职业需要的、内在的基本品质,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
著名的教育家B.F.Skinner 曾经说过:“如果我们将所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的就是教育的本质了”。这里所说的“最后剩下的东西”即教育的本质实际上是指能力素质这些非具体的知识、专业及其技能的东西,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素质。
2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家对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及人才培养,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建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还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不善于规划未来职业生涯,又缺少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职业教育这种与学生未来发展和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状况亟须改进。
(2)通过对历届经济管理学院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我们发现专业完全不对口的毕业生占30.8%,从事与专业有些许关联的占25.8%,而专业对口或基本对口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只占43.3%。虽然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自己的专业方向学习了3 年时间,但走上社会后,职业岗位的随时发生着变动,这也是管理类的专业特点所决定的。因此要适应这种变化,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质是必须具备的,也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高职院校坚持教育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要将培养健全的人格个性摆在首位,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专业技能和能力,全面提升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使其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高职教育除了对教给学生广泛的文化知识负有责任,它的主要任务是为毕业生融入社会和就业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准备。我校创始人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认为,只有通过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才能使高职院校毕业生人得其事、事得其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从目前的企业用工需求反馈来看,除技能、动手能力以外,企业更注重的就是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从目前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的现状来看,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缺乏正确的职业观,认为第一线岗位低人一等,不愿到第一线;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缺乏承受生活工作压力和抗挫折的能力;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毅力。
3 大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基于2 个方面的要求来实施:一是必须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等就业岗位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进行零距离对接。其次,必须围绕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现状。
3.1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黄炎培先生主张“职业教育应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如果只重书本知识,而不去实际地参加工作,是知而不行,不是真知。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界,须手脑并用。”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生产出的“教育产品”,实施职业素质教育,需要深入探讨素质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多层次、多形式地把培养就业岗位群需要的职业素质有机地融合在专业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在教学活动中,大学应该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学校的实践教学在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的基础上,应加强校园内外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进一步加深对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校坚持黄炎培先生“首脑并用、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思想,把企业环境及资源引入校内。我校建有国家级实训基地3个,设综合实验实训中心8 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7 亿元,仅经济管理学院建立的商贸技术实训基地,面积约5800 平方米,由12 个仿真职场环境的实训中心组成。学生经过项目化实训教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成为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教育的主“加工区”。
另外应该走出去和企业建立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为学生创造机会与用人单位接触,让学生早日步入职场进行顶岗实习,体验一线岗位的工作流程,了解理论知识在工作中的应用,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就业提前做好准备。
我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采用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就业三位一体的模式,学生在毕业前学院安排到专业对口就业基地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同时结合岗位实际撰写毕业论文,教师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定期下企业对学生进行检查和指导。学生经用人单位考核合格后单位予以正式录用。南工院共有校企合作单位600 余家,为学生提供毕业前上岗实习的机会,学生双向选择后进入企业实习,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成功完成了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转型。
3.2 深化教学体制改革搭建素质教育平台
职业素质教育不是孤立的,应该融入专业的教学活动中去,良好的氛围和深度的理性支持能够更加有效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开展。
通过专业教师在教学内容中适时地讲解企业的用人标准、岗位的任职要求,以及毕业生在相关企业的工作和发展情况,使学生按照未来从事的岗位要求与企业用人标准丰富和完善自己,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建立择业和从业的思想基础与目标定位,增强岗位适应能力。
我校已经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实训基地,要进一步优化调整实训教学计划,充分发挥基地的实践教学作用,最终达到培养具有熟练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目标。
3.3 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推动德育工作开展
从人的发展特点看,青年时代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职教育必须转变教育价值取向上的功利观念,对于获得知识和完善人格之间相分离的状况从根本上改变,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积累过程中,道德也得到提高与完善。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教育应渗透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
但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学校、团委等部门组织的诸如邓小平理论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等主题班会,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思路,应通过管理、教学、活动、环境等多途径以及学校各部门、各院系、学生社团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重要载体,开展如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文明教育等,拓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课堂是拓展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内容形式,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辅助。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如计算机、演讲与口才、人际交往与心理调试、创业教育、环球文化与地理、书法和艺术赏析等等,通过这些应用性、操作性、技能性等非专业技能课程的普及化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也提高了毕业生的人文技能和素养,从而更好地满足了用人企业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另外可以组织各种创新科技大赛,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4 加强组织制度建设促进素质教育专业化、正规化
目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综合素质教育既缺乏专业的人员也缺乏专业的机构,很少高职院校专门设立了素质教育工作的机构,专门承担着素质教育的职能。事实上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往往都是单方行为,仅仅基于教育者过往经历和经验的主观臆造,缺乏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来设计的、系统的学生综合素质体系,去明确地指引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自我培养。
首先,应建立和强化高校素质教育中心的各项职能,成立校、院系两级大学生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对素质教育工作进行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建立一整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以便全面指导、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顺利进行;其次,应当建立科学的督导体系,对各院系的素质教育状况进行考评,各院系定期将各种教育活动的计划、实施、总结进行上报,在高职院校内部构建一个上通下达的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网络;第三,应当建立学生素质情况跟踪机制,即使学生已经毕业,定期与用人单位及毕业生联系,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以及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职业素质要求,继续发挥学校教育作用,同时不断地改进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第四,软硬件的建设工作也应得到加强。目前,建立一支高质量、训练有素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专兼职人员队伍尤为重要,这支队伍可以由辅导员、职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共同组成,对其进行规范的培训和工作绩效考核,使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工作沿着专业化、正规化的方向发展。
[1]王平涛.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3]黄炎培.断肠集[M].上海:生活书店,1926.
[4]翟惠根.职业素质教育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