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结算》课程双语教学初探

2014-08-15陈沄沄

江苏科技信息 2014年20期
关键词:国际结算双语英文

陈沄沄

(1.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经贸系,江苏 南京 211169;2.金陵科技学院国际商务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1169)

1 《国际结算》课程双语教学的可行性

《国际结算》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及国际金融专业的必修课程。由于专业方向不同,在《国际结算》的授课过程中2个专业的偏向略有不同。对于国贸专业的学生,着重将他们定位于贸易商的角色,即结算业务中客户的角色;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着重将他们定位于银行的角色,在结算业务中发挥为需要完成资金转移的客户提供服务的作用。但是无论何种定位,“国际”的特性使得这些业务均为跨国业务,不仅实践性强,而且要求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国际结算的过程中涉及大量英文,包括大量的纯英文函电、金融票据、商业单据、合同、信用证和各类业务申请单证等。同时,因为国际结算的专业性强,所涉及的英文词汇有些即使是平日里同学们大学英语里就认识的,但未必是其通常解释,有其国际结算领域的专业解释和译法。所以说,《国际结算》课程适合实施双语教学是由其课程自身内容和特点所决定的。通过双语教学,可以把国际结算的业务知识和其涉及的专业英语有机地融合起来,使教学内容与国际结算领域的相关国际规范和惯例保持一致,使学生仅通过课堂教学,就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国际结算》课程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人员

2.1.1 教师

毋庸置疑,双语教学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双语教学是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英语水平和教学方法的一个综合考验。作为我国传统英语教学的产物,许多非英语专业出身的教师,虽然英语基本功较为扎实,多数读、写能力强,但听、说能力弱。双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有完备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有很强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能用恰当的学生能够听懂的英文表达专业内容。实际上,作为国际结算的授课老师,在专业知识的储备方面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英语将其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是一件相当有难度的事情。绝大多数国际结算专业教师的英文水平往往达不到双语教学的要求,难以用英语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驾驭。所以说,合格的双语教师的匮缺是目前双语教学中最大的瓶颈。

2.1.2 学生

作为我国传统英语教学的产物,我们的学生也普遍存在着英语听、说能力远远弱于读、写能力的不平衡状态。虽然有小部分学生英语听说能力较强,既能够听懂老师用英语授课,也能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但绝大部分学生只能做到通过自身的努力,能看懂教材和多媒体教案的内容,但教师上课时直接英语授课的内容,能正确理解的占比少之又少,更无法用英语直接口头表达他们的想法。由于英语水平的限制,造成有些学生虽然对国际结算的相关知识心知肚明,但是用英文表达却差强人意,错误率明显增加甚至完全无法用英语表达。这种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且大部分学生英语听说能力薄弱的现实造成了双语教学中英文比例众口难调的局面。

2.2 教材

目前,没有合适的国际结算双语教材是该课程双语教学中的又一大瓶颈。就国际结算领域而言,国外大学专门设置此课程并不多见。在国外,银行的国际业务部门经常提供涉及国际支付与融资的培训、讲解与介绍国际结算的相关知识。长期以来,在国际上,国际商会通过系列出版物向全世界发布的有关国际结算的各种规则和惯例以及与国际结算有关的国际公约是国际结算的相关当事人规范实务工作程序、调节各国间贸易支付关系、调解和裁决国际支付过程中所产生的争议和纠纷的主要依据。正因如此,国际结算的相关知识大都分布在各银行的培训资料及各种国际规则、惯例和公约中,现在国际结算英文方面的书籍比较少,知识体系全面且完善的国际结算原版教材是极度匮乏的。这也就意外着,纵然直接引用原版教材有诸多利弊,但就国际结算而言,我们没有可以直接使用的原版教材。目前,国内编写的国际结算英文教材,在其内容上,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比中文教材明显偏低。许多国际结算中文教材中作为重点讲述的内容,因极难获得与之呼应的英文资料,在英文教材中被直接删除或一带而过。这对国际结算双语授课极为不利,学生掌握不到国际结算的精髓,这就偏离了双语教学的初衷。

2.3 分寸

2.3.1 授课课时安排

抛开双语教学,国际结算这门课程本身就是一门授课内容相当广泛且有诸多繁琐细节要强调和讲授的课程。国际结算涵盖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内容,也涵盖了国际金融的内容。国际结算课程通常包含有票据、单据、传统结算方式、新兴结算方式以及融资等方面的内容,需要讲解的内容多,重点多,操作性的实务环节多,还涉及繁琐的国际规则和惯例。通常该课程即使采用中文授课,课时都较为紧张。如果改为双语教学,为了让学生建立两种语言间正确的对应关系,又不得不花费一定的时间在中英文的互译上。双语教学使得课程的安排更为紧张,这就会使双语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所以,国际结算在双语教学下,如何安排合适的总课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何安排各项内容所占课时的比例,是一项需要长期摸索和推敲的工作。

2.3.2 中英文授课比例安排

双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中英文授课的比例是一个难题。具体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中文和英文授课的总比例多少较为合适;二是哪些内容适合用英语教学,哪些内容适合用中文教学。现在,有些高校在实施双语教学时过分强调英语授课,导致两种不良结果。一是由于大量英语授课,授课教师不自觉地过份依赖多媒体,甚至变成了在课堂上对着多媒体课件直接英译汉,使得专业课某种程度上变成了英语课,导致本末倒置、英语喧宾夺主。二是由于英文内容过多,学生不易接受和理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受到挫伤,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对双语课程产生畏惧心理,使得双语教学收效甚微,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如果在双语教学过程中一味强调英文授课,而忽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或者把双语教学简单地等同为翻译式教学,这样的双语教学模式应该说是完全无法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的。

3 提升《国际结算》课程双语教学质量的对策

3.1 教师

对于国际结算双语教学的授课教师而言,既要熟悉国际通行的国际结算实务操作、规则和惯例,拥有良好的专业基础,还要有扎实的英语基础,拥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的全方位能力。因此,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专业能力和授课水平。备课时,需要阅读大量的国际结算相关英文资料,在充分理解英文原版资料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力争用尽可能简洁的英语表述专业知识,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掌控和驾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为了提高英语水平,授课教师应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英语口语培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争取出国学习,以强化对英语的掌控能力。授课教师还应积极参加双语教学的系统培训,学习一些双语教学的专门技能,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理念提升双语教学的水平。

3.2 学生

英语水平的提高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一定要肯下苦功夫、日积月累,英语水平才能有显著的提高。因此,对学生而言,为了学好一门课程,短期内大幅度地提高英语水平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国际结算所涉及的英语有限,且有相当一部分是专业特有的,有固定的专门用法和译法,对所有同学而言都是新词汇,所以,学生的英语基础稍差,比如学生存在语法知识薄弱、词汇量不大等弱项,诚然学习过程中肯定存在难度,但其对国际结算双语课程的影响要小于其对大学英语等语言类课程的影响。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效果。所以,英语基础即使不是很过硬的学生,但只要愿意配合着老师的进度不断地积累专业单词和句型,也能学好国际结算双语课程,这点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很有帮助的。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这一点,籍此帮助他们克服对双语课程的畏惧心理。只有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做到让学生可以主动学习。当然,除了对学生强调跟着教师授课进度复习的重要性,还同时要求学生在双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毕竟课堂上有大量的书面和口头的英语表达,事先预习,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在课堂对知识的吸收率。同时,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与国际结算相关的国际组织的网站、国际规则和惯例,通过查找、阅读相关中文和英文文献,让学生扩大视野,增加词汇量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理解水平,确保中英文之间正确的对应关系。

3.3 教材和教辅材料

如前所说,国际结算双语课程缺乏原版英文教材,目前国内学者编写的双语教材也不尽如人意。因此,从长远来看,最根本的解决之道是编写一本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国际结算双语教材。高校可以组织优秀的专家学者,在借鉴国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比如国际商会系列出版物以及有关法律、规则、惯例和国际公约等,撰写既能让学生学到国际结算实用知识,又能被学生掌握的通俗易懂的双语教材。双语教材的编撰是艰辛且漫长的过程,在编写过程中,要考虑到内容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要努力把国际上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动向写进教材,做到与时俱进。笔者认为,整体而言,由许南、张雅编著的《国际结算》英文版和其中文版教材,尤其英文版,是目前国际结算双语教材中,知识体系较为完整和全面的一本教材。

至于教辅材料,网络资源应该说是当今社会的首选。国际商会、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国际保理联合会、国际福费廷协会以及各国银行的网站,它们能提供英文的国际规则和惯例、业务流程以及案例介绍等。它们提供的资料不仅权威,而且内容简单易懂、形式生动有趣,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绝好帮手。当然,学生也可以通过国内银行和专业网站查阅中文以供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国际组织的网站往往有多种语言页面可供选择,一般包括中文,前文推荐的教材也有中文版本。有中文的弊端是,学生较容易偷懒依赖中文,甚至只看中文不愿意看英文,毕竟阅读英文教材和文献要吃力许多。教师就此点要不断督促和鼓励学生,克服惰性,只有英文阅读量越大,专业词汇才能积累越多,也才能使外文阅读越来越容易。但是也不能只看英文,完全不看中文,还是要参考一定的中文资料,从而保证对英文专业词汇的正确翻译。

3.4 教学安排

国际结算课程本身细节较多,要讲解的内容就多。因为采用双语教学,部分难以理解的内容又必须用英文和中文各讲述一遍,就更增加了讲解的时间。而如果课时量不变,教师只能减少授课的内容,或是降低授课的难度,这显然不是我们所预期的。因此,鉴于双语课程的难度,可以在原中文教学的课时基础上适当增加总课时量。

在中英文授课的比例上,有一条原则必须坚持,决不能因为追求所谓外语或双语的形式而影响学生对关键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学者指出双语教学应尽量使用英语讲授,英文的比例要遵循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原则。但笔者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哪个教学环节,都应根据教学内容来安排中英文的使用比例,有些内容必须用英语阐述,有些则用汉语才能讲解透彻。在内容难度不大的情况下,多使用英语有助于学生尽早进入双语学习的状态。比如有些国际结算专用术语,学生第一次接触时,应尽量用英语讲解其定义等知识,再告知学生其中文呼应的译法,因为一开始就让学生接触这些术语的英语会更便于他们记忆。在此,笔者强调必须告知学生这些术语在国际结算领域的中文说法,因为有些术语看上去就是一些日常的普通英文单词,但其中文翻译却是专业性很强的非其通常含义的专门词汇,这时,让学生建立中英文之间的正确匹配和呼应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些重点的教学内容,比如关于信用证的关键知识,要讲解清楚内容、操作、惯例、业务细节、注意事项等内容时,仅仅使用英语是无法达到讲全讲透的效果的,此时必须增加中文的使用频率,否则会影响学生对重要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时显然做不到以英语为主、汉语为辅。另外,多媒体课件或板书可以用英语表达,但对于要点、难点,多媒体课件中可以有相应的中文翻译和解释,以便于学生预习和复习。国际结算的教学中,往往会辅以大量的案例,笔者认为,案例分析可以不拘泥于到底是中文还是英文的语言选择。案例的本意是用更形象生动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此时语言不是最需要关注的因素,能让学生学会活学活用、学以致用,才是要达到的目的。

[1]张坤.《国际结算》课程双语实践教学探索[J].成功:教育,2011(24).

[2]费钟琳.国际结算课程双语教学实践[J].教学研究,2008(1).

[3]辛立秋.地方院校《国际结算》课程双语教学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2).

[4]王建福.地方本科院校《国际结算》课程双语教学探讨[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7).

[5]吕红,李铁峰.《国际结算》教学的方法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2(9).

猜你喜欢

国际结算双语英文
英文摘要
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结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国际结算》双语教学法探析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结算》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和改革
国际经济制裁对商务活动的影响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