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语的范畴化与非范畴化研究

2014-08-15张晓丹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黄世仁词类范畴

张晓丹 张 彧

(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研究所,吉林 四平 136000)

对范畴化理论的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家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认知语言学的基础。完整的范畴化理论包含范畴化和非范畴化。范畴化的作用在于给混沌的世界建立秩序,找出事物的结构关系;实现认识过程中的经济原则[1]。世间万物都是在不断运动和向前发展的,随着新鲜事物的不断涌现,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也要不断更新和发展。范畴化虽然能够帮助我们快速有效地认识世界,但并不能直接推动认识向更高更深的层次发展。因此,人类的认识不断范畴化的过程中实际包含了一个非范畴化的阶段,这一阶段的重要作用在于为认识的发展和思维的创新提供必要的前提和条件[1]。范畴化与非范畴化两者是辩证的、是相辅相成的,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完整的过程。

一、范畴化理论

范畴化是指在杂乱无章的事物中通过分析、归纳、归类等方式寻求事物的共性特征或规律,是从个性中概括出共性的过程。这一人类高级的认知活动大大减轻了认知的负担。非范畴化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范畴成员逐渐失去范畴特性的过程。这些成员在重新范畴化之前处于一种不稳定的中间状态,也就是说在原来范畴和它即将进入的新范畴之间会存在模糊的中间范畴,他们丧失了原有范畴的某些典型特征,同时也获得了新范畴的某些特征[2]。范畴化实际上是一个从无范畴到范畴化,非范畴化直至重新范畴化的循环过程。范畴化理论可以应用于英语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学习者对语言的认知能力。本文旨在从词义和词性两方面探讨他们在范畴化向非范畴化过渡过程中所发生的转变。

二、词义转变

在范畴化向非范畴化过渡的过程中,词义首先发生抽象和泛化的转变。刘正光在名词非范畴化的特征和工作机制方面做了比较详细的研究。研究表明,在本范畴内,名词由指称具体的事物转变为包含更抽象更泛化的意义。这其间可以包含几个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非范畴化的次类:类名词、分量名词 (又称分类名词)、关系名词、连接性名词。如“打狗看主人”中的名词“狗”已经由具有指称意义的名词转变为非常泛化的类指意义[3]。在跨范畴情况下,名词由指称具体的事物抽象为表示某种特定的属性,这一泛化的过程使名词失去了原有范畴的某些属性,而同时具备了新范畴的一些属性,即形容词的一些语义特征。词义也由单纯的指称具体事物抽象为形容词所陈述的品质和特征。典型的例子“他这一举动很男人“ 中的”男人“ 以及“他比黄世仁更黄世仁”中的第二个“ 黄世仁”都是名词非范畴化的产物。这里的男人指的是男性所特有的一些性格属性,如坚强、硬朗、决断等,而黄世仁则指代人性中贪婪、剥削和压榨他人等劣根性,他们都被用来表达具有某一类事物的共性的特征,词义更抽象和泛化。这时名词的具体特征已经在非范畴化过程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形容词特性的显露,从而完成了范畴的转移。其次,在范畴化向非范畴化过渡的过程中,词义的表达更加主观化。意义的主观化指话语中包含说话人的认识策略的过程,或者指在历时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能够将说/写者的观点或态度编码的语词过程[3]。例如“范爷”、“女汉子”等近几年新生的词汇中,“爷”和“汉子”都是对于独立、自强的女性的尊称,突出了女性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和地位的提升,表达了对女性的褒奖和肯定。

三、词类转变

在范畴化向非范畴化过渡的过程中,某些词的词类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如果我们把所有词类看作是名词到动词的连续体,那么名词和动词作为语言中最基本的词类位于连续体的两端,属于主要词类;而形容词、副词、介词等则位于连续体的中间,属次要词类[1]。相互邻近的词类之间发生范畴和功能转移的频率更高一些,也就是说名词非范畴化后最常见的是 具备形容词的功能,而转变成副词或介词的情况要少一些。例如在“这个地方很乡村”中,“乡村”在非范畴化后由原来的具有指称意义的名词转变成陈述性的形容词,具备了形容词的句法功能,也可以用副词来修饰;而在词义表达上也更加概括、抽象,包含了所有可以描述乡村面貌的形容词的含义。语言使用中所发生的此类转变大大提高了语言表达的有效性,成为语言机制不断更新发展的内在动力。

四、结语

范畴化是人类高级的认知活动,是在对世界万物进行归纳、分类的过程中发掘其共性及规律的过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机构、观念和科学概念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变化,虽然有的保持了原有的名称,意义却会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词义和词性的范畴会逐渐发生变化,原有的范畴属性可能丧失,同时具备新的范畴特征,这种过程被称为非范畴化[4]。非范畴化将更多个性特征纳入共性范畴,增强了范畴化理论的概括性,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构成了完整的范畴化理论,使人类的认知活动更加深入,认知能力不断提高。

[1]刘润清,刘正光.名词非范畴化的特征[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3).

[2]刘正光,刘润清.语言非范畴化理论的意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

[3]刘正光.语言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J].外语研究,2005,(1).

[4]陈建生,杨玉娟.词义的范畴化与非范畴化[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6,(3).

猜你喜欢

黄世仁词类范畴
中国20 世纪40 年代新歌剧中人物形象塑造刍议
——基于《人民日报》(2017—2021 年)涉贵州报道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用词类活用法扩充词汇量
毛主席看“白毛女”不与“黄世仁”握手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北风吹
基于语料库“隐秘”的词类标注初步探究
从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
基于“字本位”理论再谈汉语词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