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丰市蚕种场蚕种生产管理改革的调查

2014-08-15顾海洋贲瑞生石根祥

江苏蚕业 2014年4期
关键词:我场蚕种养蚕

顾海洋 贲瑞生 石根祥

(大丰市蚕种场 224136)

1 蚕种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

蚕种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方式中极小的一个部分。在蚕种生产中,人们通过一定的经济关系结合在一起,利用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造,获得产品并分配的过程。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作为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力和社会形式的生产关系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蚕种生产也形成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行业独特生产方式。

建国后,蚕种生产企业实行公司合营,收归国有,劳动者成为企业职工,实行按劳计酬。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八十年代,各地先后兴建了一大批蚕种场,为满足农村丝茧生产的需要,又在养蚕条件好的农村建立原蚕区,采取合作方式,蚕种企业提供生产技术、原种,负责蚕种检验收购,蚕农提供桑园、蚕室等生产资料,负责饲养管理。大丰市蚕种场1984年由蚕桑场改建而来,最初采取的就是这种国有大集体模式。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这种生产组织模式可发挥集体力量,通过集中资源,解决了生产上一些重大难题,为产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集体生产也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主要是吃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的弊端,劳动者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提升。为克服大集体生产带来的弊端,我场从1992年起,通过对生产组织形式进行了改革,采取以队承包的形式,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主要措施二条,一是改革工资分配制度,取消固定工资;二是实行效益计酬,解决干多干少都一样的矛盾。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逐步发展到以小组、以职工个人为承包主体,经历了从大集体到小集体再到个体的过程,最终主体责任得到明确,职工生产积极性也得到最大提升。到2005年,在不断进行总结和完善基础上,形成了以个人承包为主体的管桑、养蚕、制种、蚕种浴消、整理一体化生产管理体制。

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劳动力、就业等因素的影响,原来的生产管理体制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的需要。在提倡效率优先的同时,更要兼顾社会的公平和职工收入的稳定。特别是近几年,自然环境的恶化,不良气候的影响,对蚕种生产影响很大,生产成绩不稳定,影响职工的收入。从2007年起,我场在充分征集职工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职工收入承包分配制度,正确理解和处理公平与效率的问题,化解分配中的难题,职工的收入既与最终劳动成果挂钩,又从公平角度保证职工的利益,做到以人为本,进一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 蚕种生产中的创新成效

2.1 桑、蚕新品种的应用

首先是蚕品种上从以多化性为主,发展到二化性多丝量品种,满足农村丝茧生产需要,解决好饲养、优质、高产的问题,单产提高50%以上,达到40公斤,茧丝长增加达1 400M,解舒率提高到72%,生丝等级提高到5A,6A,适应市场的需要。其次是桑树品种上,淘汰了育2 号、育151 等抗逆性、产量不高的品种,保留了湖桑32 号、新一之濑,新发展了育71-1 等早生桑品种,使桑园的搭配更合理。

2.2 蚕种生产技术的进步

蚕种生产技术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我场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创新解决了生产中的强度大、用工集中的问题。首先是给桑次数由每天6 次给桑到4 次再到3 次,并率先在生产上推广全龄二回育。其次是春季收蚁用叶由新梢叶发展到三眼叶收蚁,各龄用桑标准上由偏嫩向适熟偏老方向发展。三是防病消毒技术。采取叶面消毒的方法控制微粒子病的发展和蔓延。四是省力化技术如大棚养蚕探索和研究,推行全龄免除沙技术,减少除沙用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效,并在全省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五是秋季采叶方法由采桑器到直接摘叶片。六是蚕期室内消毒,由药熏烟蚕座撒药消毒发展到臭氧消毒,通过臭氧发生机对室内空气、蚕座等环节进行彻底消毒,减少消毒用工,降低药物污染,预防职业病。七是除湿技术,通过吸湿机对蚕室、蚕座进行自动控制除湿,减少病源发病机会。

2.3 蚕种生产设备设施的发展

目前,蚕种生产随着社会科技进步,运输工具、催青设备、治虫设备、伐条设备、上簇簇具、消毒设施、饲养环境控制设施等均有了大幅度的改善,设备设施的性能、效率等均有大幅度的提升,有效节省了劳动力,降低劳动强度,促进蚕种生产质量的稳定提高。

我场重点在蚕种生产省力化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尤其是大棚省力化养蚕、机械伐条、雄蛾冷藏自动控制、蚕室环境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在全省得到推广,有关技术申请了国家专利。

3 今后发展的方向

3.1 生产关系的调整

首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生产关系的调整,从有利于职工积极的发挥上着手,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与全社会同步,善于吸收先进的东西,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改革和创新。

其次针对行业特点,发展适度的规模经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目前,我场职工人均产值10万元左右,人均工资3万元左右,而社会平均工资在3.5~4万元,已经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再加上手工劳动多,效率低,强度大,年轻一代几乎没有人愿意从事。通过适度扩大生产规模,调动一批能人的积极性,发展家庭农场模式的规模生产,使人均产值达到15~20万元,收入在6万元左右,基本与社会接轨。通过规模生产,发挥规模效益,解决目前蚕种生产上待遇低,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

再次是进行风险的转移。通过农业保险等方式化解生产中遇到的自然风险和其他特殊因素的影响,稳定生产。

四是通过行业协会协调生产发展中出现的各利益团体之间的矛盾,促进蚕种产、供、销的协调。

3.2 生产力的发展

目前蚕种生产的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在整个大农业中基本上处于末位,严重影响行业的稳定和发展。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用工日趋紧张,人工成本、各项物资成本大幅上涨,加上规模不断萎缩,效益下滑,蚕种生产面临重重困难。为应对当前蚕种生产的严峻形势,我场以提高行业科技应用水平为基础,从新品种、新设备、新设施的研发上下功夫,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化解。

一是加快新品种推广与应用。在品种的现状上,兼顾蚕种生产企业、蚕农和生产加工企业的利益,培育优质、高产、好养、抗逆性强品种。

二是进一步提高蚕种生产全程省力化水平。从桑园管理、养蚕、制种、浴消整理等生产环节,提高机械化、自动化应用水平。重点解决削茧、鉴蛹手工操作强度大效率低的问题,研制开发新型适用削茧机、鉴蛹机等机械设备,进一步解放劳动力。

三是加快人工饲料开发步伐。该项技术研发成功后,可改变养蚕布局,推行设施养蚕,增加养蚕次数,减少设备闲置,极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四是开展桑叶在功能性食品方面的深度开发。利用桑叶的药用功能价值,联合有关高校院所,开发功能性食品,满足市场对健康的需求,同时提升蚕桑产业的整体效益。

五是强化职工个体素质的提高。通过培训,让广大职工掌握更多的实用新技术,提高蚕种生产技能和水平,提高生产效率。

4 结论

蚕种生产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是推动蚕种生产稳定和发展的决定因素。在生产实践中一是通过生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二是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应用水平,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新设施实现人手的延长,增强改造自然的能力,通过两方面结合,共同作用,相互促进不断提高产品产量、质量,最终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

猜你喜欢

我场蚕种养蚕
养蚕不易
养蚕记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在养蚕中成长
关于巴州种蜂场2016年工作重点解析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夯实基础、开拓创新,努力提升蚕种生产能力
创新原蚕区蚕种生产方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