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川、云南两省蚕桑生产情况的考察报告及经验启示
2014-08-15许刚
许 刚
(江苏省蚕种所,无锡 214151)
2014年9月18-24日,结合农业部种植业司组织的全国蚕种生产经营监督检查活动,先后考察了云南省蒙自市、陆良县、巧家县,四川省南充市、西昌市、宁南县、德昌县等蚕桑主产区的蚕种场、蚕桑示范基地、蚕茧收购站、茧丝绸公司及养蚕大户等。总体来看,在国家“东桑西移”工程等政策的引导与扶持下,近年来西部蚕桑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生产水平较前几年均有较大幅度提高,特别是部分重点打造的优势区域蚕茧质量甚至高于江、浙传统产区,但劳动力日趋紧张、生产效益不稳定也同样成为两省蚕桑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新形势下,四川、云南等地积极发展蚕桑产业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对江苏稳定发展蚕桑生产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 两省蚕桑生产基本情况
1.1 四川省
2013年,四川全省桑田面积185万亩,发放蚕种205万张,生产蚕茧7.6万吨,均位居全国第二(江苏分别位居全国第五、第三、第三)。全年蚕桑综合产值54亿元。全省取得生产许可证的蚕种场有27 家,获证冷库5 座。四川省主要依靠原蚕区制种,2013年共生产一代杂交种185万张,其中凉山州蚕种场生产65万张、西昌市蚕种场生产50多万张,两家种场产量占全省63%。全省取得蚕种经营资格证的单位有74 家,蚕桑专业合作社250多个,有丝绸企业150 余家,年产生丝2.9万吨,蚕丝产量全国第一。
1.2 云南省
从2000年开始,云南蚕桑有了较快发展。2013年,云南全省桑田面积160万亩,发放蚕种138万张,生产蚕茧5.24万吨,分别位居全国第三、第四和第四。全年蚕桑综合产值35亿元。全省取得蚕种生产、经营许可证的蚕种场有7 家,全年核准蚕种生产能力为160万张,2013年实际生产蚕种120万张。云南蚕桑生产规模尚处于发展上升期,预计2015年蚕茧产量将超过江苏。
2 两省蚕桑产业发展特点与做法
2.1 突出蚕桑基地打造,产业布局日趋集中
2000年以来,在国家“东桑西移”战略的引导下,云南省开始大力发展蚕桑生产。云南省发改委于2009年发布并实施《云南省蚕桑发展规划(2010—2020年)》,云南省政府配套出台了《关于加快蚕桑产业发展的意见》,重点开展优质蚕桑生产基地建设。到2013年底,云南省已初步形成滇中及滇西、金沙江流域、滇南3个蚕桑产业带,重点打造的陆良、详云等13个万担产茧县的蚕茧产量已占全省80%以上。四川省蚕桑生产原来自然分布几乎遍及除高原以外的所有山区、盆地和平原,在经历了90年代的蚕桑大滑坡以后,近十多年来,紧紧抓住国家“东桑西移”工程的实施契机,在本省内部也开展了“川桑西移”,进行蚕桑产业布局引导和调整。目前四川蚕桑生产主要集中在川南和攀西等气候温暖的地区,形成了宁南、高县等一批高效、优质蚕茧基地,呈现出优先发展、快速发展、集聚发展的势头。
2.2 投入扶持力度较大,生产水平逐年提高
近年来两省的蚕桑产业发展较快,得益于政府重视。一方面出台了招商引资相关优惠政策,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资本前往该区域发展蚕种、蚕茧生产和茧丝加工等,给当地带来了资金、技术和市场等资源。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政府舍得花“真金白银”,云南省从2010年起设立蚕桑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省财政每年安排5 000万元,专门用于优质蚕茧基地建设,大大提高了地方政府和蚕农发展蚕桑生产的积极性。在云南巧家县,“要致富,栽桑树”已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自觉选择和普遍共识。四川省财政每年拿出5 000万元,专门用于扶持蚕桑技术推广、蚕种生产,大部分蚕种场都有相应的事业经费安排。另外两省的蚕种检疫都有相应的财政经费保障,四川省每年200万元,云南省每年30万元。在各方面的合力推进下,近年来西部蚕桑生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方格簇上簇等实用技术已得到普遍推广。四川宁南、高县等主产区的蚕茧质量普遍在5A 左右,部分可以达到6A,一些重点打造的标准化蚕桑示范基地生产管理水平不亚于江苏主产区,甚至更高。
2.3 积极推进东丝西移,谋求产业链条延伸
随着我国中西部国家战略向纵深推进,四川、云南省等中西部地区的蚕桑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东桑西移”布局已基本实现,成为全国最大的蚕茧生产基地。但是,蚕桑生产的主要效益还是体现在后道环节,没有后续加工、贸易等产业链条的支撑,一是蚕农的利益无法得到稳定保障,二是对地方政府来说,没有税收等经济收益,也不会有更多的积极性来持续发展蚕桑生产。为此,近年来,四川、云南等西部省份在“东桑西移”的基础上,纷纷制定规划,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寻求“东丝西移”,甚至“东绸西移”,完善蚕桑茧丝绸产业环节。四川省制定了《蚕桑丝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2年)》,明确提出要将传统蚕桑丝绸产业链向更广阔的领域延伸,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现代蚕桑丝绸产业链。四川宁南县就是中西部地区发展蚕桑茧丝绸产业的一个成功典型,该县以桑茧丝绸工业园区为核心,加快相关产业集聚,延伸蚕桑产业链条,其重点打造的标准化桑园、工厂化养蚕基地、规范化蚕茧收购站、现代化缫丝加工企业等已初具规模。云南、广西等地也在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引进先进工艺设备,以“公司+基地+农户”等为主的经营模式正在不断延伸这里的蚕桑产业链条,不断增强着产业的竞争力。
3 存在的一些问题
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云南、四川的蚕桑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但是产业发展制约因素也越来越明显。
3.1 劳动力资源优势不再
当初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出发点就是因为西部拥有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而随着沿海经济崛起,西部劳动力大量向东部转移(四川全省人口8 000 余万,2012年农村劳动力输出就达2 400余万人)。随着国家中西部发展战略的实施,中西部省份的经济也在快速发展,原本留守农村的大量劳动力也被吸引到其他高效农业生产或非农生产中去,进一步加快了本地劳力资源的减少。而传统的蚕桑产业本来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以家庭以单位的经营模式,在目前蚕桑生产还是手工劳动为主的情况下,劳动力的流失意味着釜底抽薪,即使一些优势产业地区也难免遭遇快速下滑和缩减。
3.2 经营效益的不稳定影响农户持续生产的积极性
一是天气等自然因素带来的不稳定。云南、四川蚕桑生产以山坡地桑为主,多为交通不便之处,基础设施差,普遍缺水少肥,中、低产桑园较多,蚕桑生产“靠天吃饭”状况较东部沿海地区更为严重,受天气影响,蚕茧产量和质量极易产生大的波动,从而导致蚕桑茧收益波动也非常大。二是市场机制不完善带来的不稳定。政府的重视在推动该区域蚕桑产业发展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并不是万能的。在一些蚕桑产区,我们看到在辖区边界上尚有政府设立的“禁止蚕茧外流”等标语,没有形成合理、科学的蚕茧价格引导调节产业发展的利益机制,导致部分地区蚕农和企业的矛盾突出,蚕种质量没有保证,蚕茧收购市场混乱,蚕茧市场行情波动过大,蚕茧价格偏低,也是影响该区域农民栽桑养蚕积极性的重要原因。据云南省农业厅农民养蚕意愿调查显示,茧价持续稳定在36元/公斤以上,方能维持农民养蚕积极性。
4 经验启示及对我省蚕桑产业发展建议
4.1 重新认识江苏发展“精品蚕业”的指导思想
近年来,由于我省蚕桑生产立足“精品蚕业”的指导思想,形成了一片高产、优质的蚕茧生产基地,2013年以来茧丝市场呈现高品位丝热销,中低档丝滞销的行情,特别是2014年APEC 会议期间各国领导人穿着的宋锦中式服装惊艳世界,其核心原料—高品位蚕丝主要来自江苏东台,再一次证明了我省蚕桑精品战略的成功。在这次考察过程中,看到四川、云南部分重点区域的桑园管理水平、省力化养蚕技术等提高很快,再加上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条件,生产的蚕茧质量已不比江苏主产区差,虽然也出现劳动紧张等问题,但远没有江苏严重,且人力成本远低于江苏(日均雇工成本江苏在150元左右,而云南四川普遍在80元左右,在偏僻山区仅50元左右),蚕茧生产综合成本低于江苏。在现有蚕桑生产技术没有发生革命性突破下,发展“精品蚕业”,意味着更大的投入,更精细的操作,带来更高的生产成本,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增加,虽能延缓蚕桑规模的减少,但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老化、生产效率低下、生产风险加大等影响蚕桑产业稳定发展的现实问题。因此,面对国内外高档丝绸消费低迷的现状,我们需要从蚕桑茧丝绸产业实际出发,在坚持“精品蚕业”的同时,要更多地围绕提高蚕桑生产劳动效率,稳定蚕茧生产经济效益来做文章,真正提高江苏蚕桑生产的市场竞争力。
4.2 加快推进经营模式创新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推广高产优质的桑、蚕品种,致力于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但由于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方式,决定了一些新的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方式和品种技术很难得到有效推广,近年来的省农业三新工程等推广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就遇到了这一问题。多年来,传统蚕桑生产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发生多少革命性变化,基本还是以手工劳动为主,在没有出现全面实现省力化、高效化等重大科技创新以前,桑、茧的产量都已到了一定的极限,在单位产量和质量上已没有多大潜力可挖。近年来的经验显示,蚕桑生产的根本问题,表面上看是劳动力问题,其实更主要还是投入和产出的经济效益问题,经济效益相对高了,自然有人来参与,大丰、海安、射阳等地蚕桑大户、专业村的发展经验表明,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四川、云南一些蚕桑生产发展势头较好的地方,我们注意到工厂化养蚕、蚕桑家庭农场等蚕桑适度规模经营模式正成为蚕桑产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已经显示出了较好的适应性,也带来了较好的规模经济效益。江苏面临的劳动力缺乏、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不够高等问题都比四川、云南等区域严重,但我们的经营理念、生产模式创新却步履缓慢。伴随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必然趋势。目前,国家出台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对推动我省蚕桑适度规模经营是一个契机。当然,推进蚕桑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不仅仅是土地流转、桑田集中的问题,还包括适宜品种、技术的应用,机械化、自动化设施装备的配套,以及经营管理能力、专业化服务能力的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