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对策研究
2014-08-15李铁军徐雪峰
李铁军 徐雪峰 扬 力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等问题成了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这对完善农业经营体制、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机服务主体是农业经营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加强多元化农机服务主体培育、加快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工作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迫切。现从扬州市农机服务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的基本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思路对策三个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
1 农机服务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的现状
2013年,扬州市农机总动力已达246万kW,每百亩地的平均动力已超过发达国家。拥有各类拖拉机58 931台、插秧机9 393台、联合收割机7 279台、植保机械28 059台,农机总资产原值达30.8亿元,农机从业人员11.2万人,农机化经营总收入25.3亿元。全市现有农机专业户8.07万户,其中农机专业大户4 197户。全市现有农机专业合作社475家,入社社员3.23万人。合作社拥有大型农机具3.25万台套,服务农户47.26万户。此外,该市还拥有农机跨区作业服务队、农机服务协会等松散型农机合作组织400家左右。目前,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农机户为基础、农机大户为骨干、农机合作社为龙头、其他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要形式有三种。一是跨区作业服务。2013年全市参加跨区作业的各类农业机械达6 100多台,作业面积达866.67 khm2,作业收入达6.9亿元,作业项目已由机收发展到机插、机耕和机还田。宝应县范水庆丰跨区作业合作社的每台联合收割机年平均收入均在30万元左右。二是订单作业服务。2013年全市有290家农机合作社开展了统一育秧、机插、植保、还田、条播等订单式作业服务,共签订作业合同3.6万份,完成作业面积668.67 khm2。宝应县惠农机插秧合作社统一为全镇90%以上的农户开展机插秧服务,每年服务面积达3.73 khm2。三是承包(托管)作业服务。2013年全市有90家农机合作社开展全托式的承包作业服务,签订了从耕、种、收到植保、还田等一条龙作业服务合同6 225份,完成各类作业服务面积317.33 khm2。仪征市壮禾农机服务合作社承包了近666.67 hm2的全托式作业服务,年作业收入达600万元。此外,合作社还开展统防统治、商品化育供秧、联耕联种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
2 农机服务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该市农机服务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的角度来说,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农机专业大户总量偏少,实力偏弱
该市农机户数量较多,但规模很小,户均仅拥有动力机械1.3台。农机专业大户数量较少,全市农机固定资产在20万元以上的农机专业大户仅占农机户总数的5.2%,固定资产在50万以上的农机专业大户仅558户。由于农机户面广量大,且多数仅拥有小型农机具,既不利于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也难以开展规模化作业。
2.2 农机合作社运行质态不高
全市现有农机合作社近500家,能够运作起来的有三分之二左右,运作得好的只要三分之一左右。有一部分合作社有牌子、有班子,但还没有真正开展统一服务经营,成员仍然以分散服务为主;还有一部分合作社虽然运作起来了,但内部管理还不规范。
2.3 农机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
全市除植保机械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较高,水稻机插、秸秆还田两个作业环节社会化服务水平逐年提高外,其它作业环节基本上还没有在本地区形成统一、成片、规模化作业服务。高效设施农业的机械化服务水平更低一些。主要原因是专业化作业服务组织发展不平衡,服务能力不强,没有形成作业规模和品牌优势。
2.4 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全市有80%以上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没有固定的、标准化的农机具停放库房。有些农机大户虽然有机具库房,但大多数规模较小,标准不高,只是在家前屋后搭建的临时性建筑。由于基础设施难以配套完善,影响了农机专业大户和合作社作业服务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从宏观政策层面上讲,造成农机服务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很重视新机具、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对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机械化作业问题研究很深、很专业,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放生产力上;但对如何用好农机、管好农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问题研究的较少。二是对农机经营服务主体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没有坚持按照农机专业户—农机大户—规模大户—农机服务队—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由初级到高级,由分散向集中,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发展农机服务主体。三是对农机服务主体发展投入不够,80%以上的农机化扶持资金主要投入在购机环节,而在用机和管机环节投入的资金较少。
3 培育新型农机服务主体,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思路和对策
3.1 扩大农机大户总量规模,扶持农机大户壮大自身实力
以往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给予合作社较多的扶持政策和资金投入。从实际效果看,合作社发展很不平衡,而发展较好的合作社,基本上都是农机大户创办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经把“专业大户”的概念放到了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的前面,提到了较高的位置。它是今后农业生产规模经营的重要角色之一,也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要承担者。
农机专业大户向上发展可创办成立专业合作社,向下发展可创办成立家庭农场;同时,具备一定实力的农机大户还可以组建作业服务队,甚至作业服务公司,专业从事某一作业环节的社会化服务。因此,农机专业大户是农业生产服务的基本单元,是最为可靠的经营服务主体,也是最具创新潜力和发展前景的服务主体。要积极鼓励一部分具有实力的农机大户流转承包土地,创办家庭农场,开展包括粮食烘干、农产品初加工等在内的“一条龙”农机作业服务,使其成为既提供农机作业服务,又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双主体”。
各级党委、政府和农机部门要重视农机大户培育工作,认真研究制订在购机、作业、用油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环节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帮助农机大户解决经营服务中的困难,推动农业生产要素向农机大户集聚,为农机大户开展规模化作业、专业化服务、品牌化经营提供条件。最近扬州市农机局正在组织全市规模的农机大户调查摸底,主要目的就是要重点引导、扶持一批有一定实力的农机大户加快发展。全市各地应抓住市政府2014年新增农机化投入1 000万元的机遇,引导农机专业大户率先购置大中型先进适用的农机具,加快机库等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组织农机大户参加各类农机化项目区建设,开展规模化、专业化的作业服务,不断提高其经济效益和自我发展能力。
3.2 创新农机服务组织形式,提高专业化服务能力
大中型农业机械既是农业生产工具,也是经营服务载体。许多农民购买大中型农机具除了用于自身农业生产外,主要还是为了通过为他人提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取得较高的经济收入。就农机服务而言,能够实现机具作业面积最大化的服务模式就是最有效益的经营方式,而实现这一方式的最佳路径就是开展专业化的规模作业服务,这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加大,各类经营主体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为新型农机服务主体开展专业化、规模化服务提供了有利条件。扬州市各地经济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对于普遍存在兼业化和纯农户的地区,应重点发展合作经营型和统一服务型的农机合作组织。各级农机主管部门要认真研究农机社会化作业服务发展规律,积极引导农机经营服务主体创新服务组织形式,探索适合当地农业适度规模发展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可以发展“大户型”“经纪人型”“作业队型”“合作社型”“公司型”等多种服务主体,开展“大户+作业队”“大户+合作社”“合作社+公司”等多种组合模式社会化服务,总之,应当走“大而专”“大而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道路,摒弃“小而全”的作业模式。农机服务组织要专心做好某一领域的服务,使自己成为机耕、机插、植保、机收、返田、烘干加工等作业领域的“单打冠军”,不仅能为本地区服务,还可以开展跨地区的作业服务,最大限度地延伸作业时间,扩大作业面积,从而提高自身专业化的社会服务能力,打造服务品牌和优势。
3.3 扩大经营规模,推动农机服务主体做大做强
规模经营是提高农业盈利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和途径。农业部的调查表明,从我国资源条件和当前农业就业收益看,一年两熟地区户均耕种3.33~4 hm2地、一年一熟地区户均耕种6.67~8 hm2地就有了初步效益,农业就具有吸引力。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研究显示,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不低于11.33 hm2、粮食作物的种植规模不低于20 hm2才具有国际竞争力。
目前,沿江发达地区农民大量向城镇转移并稳定就业、创业,适合发展土地集中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十分重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积极引导和推动整村整组的土地流转,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各类农机服务主体要抓住各级政府扶持规模经营这一机遇,在立足组织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基础上,有计划、渐进式地承接土地流转,开展适度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这样可以尽快地增强自身实力和经济基础,加快原始积累,进一步提高开展社会化服务的能力。
3.4 拓展农机社会化服务领域,提高农机作业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
农机社会化服务一方面要在原有传统领域内继续深化,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拓展新的服务领域,要引导农机服务组织积极发展排灌、育种、烘干、冷藏、加工等作业环节的社会化服务。不但要发展大田粮食作物的农机作业服务,还要积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的机械化作业服务。有条件、有实力的的服务组织可以依托农机服务主业,探索发展与其相关的农村其它服务项目,搞多元化经营服务。此外,农机部门要积极探索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加强农机服务组织管理和农机作业调度工作,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高效、便捷、精准的信息服务,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向产业化、多元化、信息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