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秸秆机械化还田对策研究
2014-08-30张宏彬
朱 琳 张宏彬
1 秸秆机械化还田的现状
南通市通州区三麦种植面积21.95 khm2,水稻种植面积31.18 khm2,全区三麦秸秆机械化还田目标为65%,即还田面积应达14.27 khm2;水稻秸秆机械化还田目标为30%,即还田面积应达9.35 khm2。全区稻、麦、油菜秸秆年生产总量为56万吨,机械化全量还田20万吨,多途径利用22.6万吨,其余13.6万吨由农户自行收贮,用于堆肥或作生活燃料等利用。
2 秸秆机械化还田的制约因素
2.1 田块因素
该区种植模式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田块相对零散。大中型拖拉机在田块间更换作业地点时,转移难度大,燃油耗费多;手扶拖拉机配套小型秸秆还田机作业灵活、机动,但机械功率小,耕翻深度浅,还田效果较差。
2.2 季节因素
该区夏收夏种的时间安排很紧,而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仅泡田一个环节就需要48~72小时,部分农户从抢收抢种上考虑,不愿意实施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
2.3 群众接受程度低
当前,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都是老人、妇女,他们没有能力也不愿收集处理田间秸秆,又普遍缺乏环保意识,处理秸秆的方式通常为在田间直接焚烧。
3 对策与建议
3.1 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秸秆机械化还田是一项新技术,实施起来受制于多种因素,因此不能急于求成,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分步推进。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可先在机场周边20 km范围内,高速公路及国道、省道和铁路两侧5 km范围内,加油站、油库附近等区域建立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方;再选择基础条件好、还田机械数量多的村,建立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村。要以示范方建设带动示范村建设,以示范村建设带动示范镇建设,以示范镇建设带动全区机械化还田工作,分步实施,长期发展。
3.2 大力发展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机械
根据多年摸索实践,结合通州区农民种植习惯及土壤特点,该区水稻、三麦秸秆机械化还田较为可行的方案有两种:一是用55 kW以上拖拉机配套耕翻埋茬旋耕机解决三麦秸秆还田问题;二是用55 kW以上拖拉机配套灭茬施肥播种一体机解决水稻秸秆还田问题。上述两种方案所选机械均为复式作业机械,可一次完成联合作业,避免多次作业所带来的费用增加。因此,要大力发展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秸秆还田作业机具,提高机具保有量,优化作业装备结构。每新增一台55 kW以上拖拉机,必须配套一台耕翻埋茬旋耕机或灭茬施肥播种一体机,用于夏季、秋季秸秆还田作业。要鼓励农机合作组织和农机大户带头购买秸秆还田机械。
3.3 实行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补贴
地方政府对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的秸秆粉碎还田机、灭茬施肥播种一体机、秸秆捡拾打捆机、抓草机、打包机等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机械实行分年段长效作业补贴。以三年为一个时间段,对按期保质保量完成秸秆还田作业任务的机主,地方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购机补贴;三年内若有一年未完成规定作业面积或作业质量不达标的,则当年及后续补贴终止。建立作业补贴长效管理机制可调动农户的作业积极性,从长远看,有利于提高农机化水平,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也有利于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
3.4 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开展大中型拖拉机机手技术培训是做好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的重要环节。地方农机部门要因地制宜开展技术培训,围绕机收、机还田、机插秧和三麦机播等农机化集成技术,对农机服务组织及农机大户开展重点培训。同时,在秸秆田间打捆、粉碎打包、秸秆堆肥、秸秆饲料等方面也要对具体操作人员加以培训。
3.5 拓展秸秆综合利用的途径
鼓励通过用作工业原料、燃料、饲料、食用菌基料、堆肥等多种方式进行秸秆再利用。要加快秸秆收贮点建设,新建的秸秆收贮点必须配备秸秆打包机、捡拾打捆机、抓草机和粉碎机。水稻种植面积333.33 hm2以上的镇至少要建成1个秸秆收贮点。要在各村设立临时秸秆堆放点,以便群众堆放秸秆。鼓励收贮点与发电厂、造纸厂等单位沟通联系,签订购销协议,稳定销售渠道,要确保全区秸秆收贮量达5 000吨以上。
3.6 加速土地流转
秸秆机械化还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规模化生产经营。因此,要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开展土地规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