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馥芳撰文谈“概念隐喻理论的认知局限性”

2014-08-15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有限性局限性本质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王馥芳在 7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报》上撰文表示,公众对“隐喻”的浓厚兴趣或许源自两点:隐喻性语言令人着迷,充满想象力和新奇意象;在理解上,我们总能借助具体事物的某些性状或特征来理解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但作为一种认知分析工具,“概念隐喻”的“短板”在于,其对概念理解的“不完全性”可能导致认知上的“误导”。

20世纪80年代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揭示了人类概念系统的隐喻本质。其可简略表述为:隐喻不仅是一种纯语言现象,还是一种概念化的心理操作模式,而这意味着我们赖以行动和思维的概念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是隐喻性的。该理论提出后,隐喻研究引起了心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和文学等相关研究领域众多学者的极大兴趣。通过对出现在教学、政治、文学、宗教等领域中的各种隐喻性话语的系统分析和梳理,学者们得以概括和提炼出在这些领域中构建复杂概念和复杂事件的基本概念隐喻,并据此推断出有助于对这些领域加以整体理解的一些特定的概念隐喻认知模式。但学界以往更关注概念隐喻对概念系统奥秘的揭示作用,较少关注其认知局限性。

理性的有限性,势必导致人类概念系统的有限性,即其无法完全反映世界,充其量只借助语言实现对世界结构的心理构拟。这在本质上是对世界结构的意象—图式化抽象,是世界的理想化认知模式。基于有限理性观,理性对事物的认知只能是不完全的,不存在全景式的认知。于是,概念隐喻必然存在认知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源于经验的界限。同时,概念映射机制的部分性决定了概念隐喻在本质上对概念的理解是不完全的。

猜你喜欢

有限性局限性本质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自动化事实核查的前景及局限性
浅析人的有限性与哲学的无限性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论“神化”学校教育倾向
胸腹部局限性Castleman病的CT特征
我国公共行政的系统分析:可行性、必要性及局限性
浅谈学术自由的合理性及其有限性
“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