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原因与培育路径探析
2014-08-15陈宇秦
陈宇秦
大学生是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大学生的素质将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前途与命运。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1]在大学生的素质中,社会责任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无论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是对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都具有特殊的意义,也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社会责任感的含义
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都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这既是社会对人提出的要求,更是人自身发展的要求。从人的本质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质。人的责任感本质上就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包含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正是人在承担社会责任过程中促使了人生价值的实现。个体越是能深刻地认识社会的要求和他人的需求,他就越有某种社会责任感,并表现出相应的行为。
因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主要是指大学生对其承担的社会职责和履行的义务的一种强烈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它“所展现的是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是大学生理想和价值观的高度统一”。[2]大学生是青年优秀分子的集合,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将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下流趋势: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
下流社会(Lower-Middle)一词最早是由日本文化研究所的消费社会研究专家三浦展在他的《下流社会新的阶层集团的出现》一书中提出的,“意指大量年轻人在空前严酷的竞争压力下,逃避做事业和家庭顶梁柱的责任,在工作、婚恋、学习中自我放弃,最终导致从社会中间层向下滑落”。[3]下流社会化,也是中国当代大学生回避竞争、逃避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表现。
1.大学生自身缺乏斗志使其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
现代社会是各种文化和社会思潮相互碰撞的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表现出趋利、浮躁等风气,缺乏对未来发展规划,在社会责任承担方面缺乏踏实严谨的作风。具体来说,在社会责任承担方面,大学生主要表现出三种倾向:一是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当代大学生更多地注重追求物质享受,社会责任意识淡化。二是重个人本位,轻社会本位。当今的许多大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向个人利益倾斜的特点,他们不否认承担社会责任,可一旦涉及具体利益时,往往优先考虑个人得失,缺乏集体牺牲的精神。三是重自我实现,轻社会责任。当前大学生注重自我意识,在面对社会责任时,大都选择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2.社会压力过大致使大学生不能承担社会责任
现代社会在本质上是压力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充满着变动和撞击。在现代化过程中,一旦所展现的美好情景不能顺利实现,人们的期待得不到满足,相对挫折感就会出现。在美好的预期和冰冷的现实面前,人们容易失去方向。大学生进入职场之后,面对日益物化和压力陡增的社会,尤其是当进入上层社会已成为一种奢望,甚至成为中产阶层也前途渺茫时,很多人容易产生迷茫,进而向下沉沦。
身份迷失: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解析
在探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发生原因时,我们认为:身份迷失是造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深层次原因。
1.“天之骄子”光环的消失造成了大学生的身份迷失
曾几何时,大学生是知识、智慧、高素质和高地位的代名词。从他们踏入大学,就顶着“天之骄子”的光环,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如今,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一夜之间去掉了“天之骄子”光环。他们不再是精英和智慧的代名词,不再是人们羡慕的对象,不再是社会的精英群体。这种处境使多数大学生感到茫然,他们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怀疑,甚至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产生了动摇,造成了对自身身份的怀疑。
2.引领社会风骚作用的弱化造成了大学生的社会角色的混乱
曾经,大学生是社会风骚的引领者,他们是新知识、新观念的传播者和践行者,是新的社会风尚和新事物的积极接受者。伴随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介的技术革新和普及程度的加强,人们甚至不用走出家门,不用走进图书馆就可以了解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了解人们的所想所思、感受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技术的发展大大方便了人们之间的信息传递,相对弱化了大学生社会风骚的引领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的角色混乱。
3.未来的不可预知性造成了大学生社会认同感缺乏
曾经,考上大学就意味着进入了“保险柜”,意味着对未来的人生可以有基本的预期。伴随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就业市场化机制的建立使得大学生在就业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尽管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但这实际上很难在短时间内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这种状况使大学生很难对自己的未来很难作出有效的预期和客观的评价,造成了大学生对未来的不明确性,进而致使大学生对社会的不认同,导致其不愿承担社会责任。
认同重构: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对策探讨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育需要从身份认同建构方面入手,着力重构大学生的身份认同。要在大学生自身和社会评价体系两个方面下工夫。
1.尽量消除社会壁垒和对大学生的偏见,为大学生的身份认同提供条件
社会要努力构建客观的大学生评价体系,消除对大学生的误解。不可否认,当前大学生群体在思想修养、价值追求、甚至学业等方面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状况,但大学生群体的多数成员都表现出乐观、积极、努力的特征,他们努力践行着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维护着社会的主流思想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可以说,他们是现代教育成果的展现者,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因此,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对大学生的评价中需要看到大学生的主流特征,不能片面地、扩大化地看待大学生群体的问题。这样有利于为大学生提供自信,激发他们的斗志,强化他们的身份认同。
此外,要尽量消除阻碍社会流动的壁垒,保证社会流动路线的畅通。社会需要尽量创造使大学生能看到希望的社会环境。一要努力创造出人才流动的机会,消除阻碍社会流动的壁垒,使大学生能够通过自身努力占有一定的社会资源,实现向上流动。二是社会为大学生创造机会方面,应当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在人才录用过程中要坚持能力优先、能力第一的原则,尽量抑制社会资本的影响,尽可能防止权力、家庭背景等因素对大学生机会获取方面的影响,从而为大学生带来公平感和正义感,进而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2.通过教育引导,逐渐增强大学生的身份认同
大学生血气方刚,正处于学习知识、增强能力、憧憬未来的大好阶段,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其积极认识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要通过引导,逐渐增强大学生的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要注重帮助大学生对自身社会定位的认识,不断强化大学生立志成才、刻苦学习的使命感,激发他们成长成才的动力,积极培育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此外,还要通过教育,不断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总之,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集中表现在面对压力时的下流趋势,原因在于大学生身份的迷失。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过程中,要注重从社会环境和大学生自身等多个方面介入,进一步重构大学生的身份认同,为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供条件。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2,11.
[2]金一斌.着力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J].中国高等教育,2010,7.
[3]高庆.谨防下流社会化:都市青年问题的新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9,8.
[4][法]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M].华夏出版社,200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