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硕博连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2014-08-15安丰勇乔凯宏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科学研究硕士博士

荆 红 安丰勇 乔凯宏 王 倩

引 言

上世纪80年代,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博士生的培养方式与研究生教育的内在发展需求出现矛盾,一方面把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打通、对研究生连贯培养才能够符合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另一方面我国博士生教育起步晚,完全效仿国外发达国家“把硕士、博士连贯起来培养”又超越了我国的国情,在这种情况下,“硕博连读”的独特培养方式应运而生,并逐步在全国高校推广。

博士学位教育是典型的精英式教育,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有创造性成果的高级科学专门人才。”那么“硕博连读”研究生要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达到博士层次的培养目标,社会对其综合素质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

“硕博连读”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1.加强对“硕博连读”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社会科技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世界性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正在由培养单一的教学和科研型专门人才向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层次人才转变。目前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总趋势是:既要适应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也要适应科学技术发展以及政治、法律和文化建设等需要;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不仅仅是高级专门人才,更应该是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同时,多学科的交叉联合、新型学科的兴起是现代科学研究的特色,这就意味着从事未来科学研究的人不是单个人式的“闭门造车”,而是在学术团队中生存发展。可见,我们培养的科学研究后备力量不仅仅要有深厚扎实的科研能力,同时必须是具有团队合作、协调组织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2.加强对“硕博连读”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本质的体现

博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本质特征有三点:①精英性:博士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其教育目的虽然从属于高等教育目的,但在具体的培养目标上,对所要培养的人才的要求却远远高于硕士及本专科教育,理所当然应该培养精英高级人才。②专业性:研究生教育是按专业进行培养的一种专业教育,是建立在本科教育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专业教育,专业性是反映了研究生教育的原本宗旨。博士生教育作为培养专业精英人才的教育,其专业性的特点更加明显与突出。③探究性: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的区别,并不在于知识传授和学习上的层次差别。到了研究生阶段,已经不是纯粹地接受和吸收知识,而是已经步入了学术研究的殿堂。就学术研究而言,掌握已有的知识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知识,手段和目的不能颠倒。研究生教育在本质上是以“研究、探索”为特征的一种教育。所以,它不单纯是传授和学习已有的知识,而是以探索知识、发展知识、生产知识等作为基本内容。

以上三个方面的特征必然要求“硕博连读”研究生更高的综合素质培养才能在实际操作中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勇于探索的能力,成为富于创造的新型人才。

3.加强对“硕博连读”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其自身特点的内在要求

(1)“硕博连读”研究生选拔对象的“特定性”对其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普通招考的博士生选拔对象大多面向的是已经取得硕士学位、具有攻读博士资格的生源(也有一部分同等学历人员),其生源范围比较广。而“硕博连读”研究生的选拔对象具有特定性和针对性,即“在校准硕士生”,一般来说方式有以下两种:一种是在学生硕士研究生入学前确定“硕博连读”身份,个别院校甚至是在硕士研究生复试时就已经确定了“硕博连读”的身份,这种在入学前确定“硕博连读”身份的方式一般以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为参照,并且优先考虑推荐免试生,有些学校明文规定了推荐免试生有资格被选拔为“硕博连读”研究生。另一种选拔方式是在硕士研究生入学一年后,学校通过统一的考核来选拔,这种选拔方式主要以学生在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取得的成绩为主要参照标准。目前,学术型博士只能接收学术型硕士生进行“硕博连读”。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兽医博士专业学位只能接收相应专业学位硕士生进行“硕博连读”;教育、工程博士专业学位不能以“硕博连读”方式招生。

(2)“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式的“连贯性”对其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普通招考入学的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是相对单独的,与其硕士阶段是截然分开的。而“硕博连读”的培养方式具有“连贯性”的特点,是在入学之初就试图将硕士生培养阶段与博士生培养阶段连贯执行,在制订培养计划时对培养对象的知识、能力等培养过程就有了一个通盘的考虑,通过对硕博两个培养阶段中各个环节地有机整合而节约时间。连贯性的培养方式在培养过程中都试图对学习过程本身的连贯性特征因势利导,在课程设置上尽量保持上下层次学位学习阶段之间的衔接,在制订培养计划时积极为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掌握以及对外语的掌握和巩固创造条件。科研工作本身就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往往需要反复地做实验、作调查,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初见成效,期间的压力可想而知。“硕博连读”培养方式的连贯性要求这个群体在相对短的时间进行较高强度的科学研究,如果没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没有抵抗高压的心理承受能力,将无法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加强“硕博连读”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途径

综合素质,一般是指人所具有的知识、分析、处理事物的潜能,通常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而博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应该是一个更加宽厚的概念,除了上述三个基本素质以外,对道德、心理、创新能力都有着更高的要求。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培养的人不仅要在专业上出类拔萃,更要具备全面知识并拥有高尚的品德,这样才能成为社会的领军人才,并在多方面有益于社会。他的品质使他能在社会各阶层散播知识之光”(选自耶鲁大学《耶鲁报告》)。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公司的不断进入,各国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得到加强,人们的思想观念出现多元化的发展势态。而“硕博连读”生作为高层次人才,他们思想活跃,处于科技革命的前沿阵地,渴求获取新知识和新信息。在这样的背景下,博士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然面临文化多元化、价值多元化、利益多元化的挑战。同时,“硕博连读”生本身就是从优秀的硕士生中选拔出来的,其本身良好的专业素质、深厚的理论功底,这些特点一方面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和思想认识基础,有利于增强教育效果;另一方面也给统一“硕博连读”生的思想认识,形成主体价值观带来难度。因此,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硕博连读”生的特点,进一步加强对这个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充实教育内容,拓宽教育途径,改进和完善教育方法,把政治教育的道理讲近、讲新、讲实、讲准、讲活,使政治教育给人以和蔼可亲、耳目一新、诚实可信、心悦诚服、活灵活现之感,促进教育效果的落实,实实在在把我们的“硕博连读”生培养成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精英人才。

2.倾注人文精神关怀

如前所述,“硕博连读”研究生是我国教育背景下的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基本上都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深厚的理论功底,都是家长、老师及同学眼中的“好学生”。在我国目前的教育背景下,这种“好学生”一直生活在被人“羡慕”的眼光中。同时,这又是一个一直生活在“象牙塔”中的、缺少社会工作经历的群体。这样一个群体自身难免有自身的局限性:经历单纯,对社会挫折感鲜有体验。尤其是这样一个群体进入博士阶段后,适婚年龄的到来,会突然承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学习、婚恋、就业等,那么就是这样一个群体,国家对他们寄予了“兴国兴邦”的重任,希望他们能经受诱惑,在科学的道路上稳步前进。爱因斯坦说过:“大多数人说,是才智造就了伟大的科学家,他们错了,是人格”。人文情怀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必须具备的情怀,只有这样枯燥的科学研究之路才能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才能有从内心自发产生对科学的奉献热情。因此,作为教育管理工作者,对“硕博连读”研究生要倾注更多的人文精神关怀,把人文关怀贯穿到整个教育之中,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精英同时获得心理的健全发展、人格的完善塑造。

3.注重持续研究能力

我们的博士教育作为高层次教育,与专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我们培养的对象不是要在某个阶段达到某个技能去适应某个岗位,而是要有持续的研究能力,能够在学术研究的领域深入下去。而在我们目前各高校“硕博连读”研究生选拔的实际操作中,对专业素质和研究能力的要求还比较低,在确定选拔标准时仅仅把课程学习成绩和发表论文情况作为两项重要指标,而对其钻研能力无从把握。如何在“硕博连读”的五年中激发博士的持续研究能力并让这种能力伴随每一个个体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一直前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种持续研究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会做”、“敢想”、“能创新”。①“会做”:就是要让“硕博连读”研究生彻底摆脱“高分低能”的障碍,突破“不会做”、“不知如何下手”的能力障碍,促进“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学习状态从习惯性“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兴趣驱动带着问题“主动寻求知识”,向研究型学习方式转变。②“敢想”:重点培养“硕博连读”研究生形成分析问题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等的科学研究能力。③“能创新”:重点提高和扩展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具备“能创新”的素质,完成从“被动解决问题”到“主动发现问题”的转变。

结束语

研究生是国家进步发展的生力军,“硕博连读”生作为生力军中的精英,社会对其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加强“硕博连读”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向社会输入更多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格完善的复合型人才是我们教育管理部门的责任。

[1]李亚林.团队精神与地球科学研究生团队精神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2007,1:85.

[2]赵元勤.浅析新形势下的研究生素质教育[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3(1):98-99.

[3]刘鸿.论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及其体现[J].江苏高教,2005,1:105-106.

[4]陈潜,杨江帆.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途径[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11.

[5]汪象华,郭跃华.论加强和改进博士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5,4.

[6]张丽君等.以培养科学研究能力为目标的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光学技术,2009,12.

猜你喜欢

科学研究硕士博士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制冷博士来帮忙
纺织科学研究
神奇博士感冒了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博士蚊
润博士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