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管理专业化从画廊开始
2014-08-15李丽娜
李丽娜
什么是艺术管理
“艺术管理”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新名词,因为“新”所以显得时髦,但事实上艺术管理的行为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自古有之,“人类最早的艺术管理可能出现在表演管理当中,如古希腊由民间宗教仪式演变而来的戏剧,还有中国古代歌舞早在原始时代就已开始。”[1]演员台前唱戏,而幕后的策划、组织、宣传、推广等每个环节也都很重要,而这些大量繁琐的幕后工作总是需要一个“大管家”来统筹指挥和管理的,这就是艺术管理者,也就是艺术管理的领导。英美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开设艺术管理专业,专门培养文化艺术的专门管理人才。中国则是在2000年之后才在各大艺术院校陆续开设“艺术管理学”这个专业的,换句话说,在中国,“艺术管理”从21世纪起才正式被人们以专业化的眼光来看待。
对于“艺术管理”这个概念很难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义,以字面来理解就是,在保证艺术的根本属性即审美属性相对独立的前提下运用管理学的手段来运作艺术机构。“作为艺术管理者,研究艺术的目的,即在于更好地把握艺术的特质以便进行运作与管理”[2]。
艺术与管理原本是不搭边儿的,因为审美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主观及随意的东西,而管理学中一系列模式化及量化的工作跟艺术都是格格不入的,尤其是当艺术品成为商品时,艺术的独立性则更加受到威胁。然而尽管如此,艺术仍然要不时地遭遇管理,这是由于艺术品自身的价值终究是要通过接受来完成的,也就是说艺术的生命在于流通。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如今所讨论的“艺术管理”也就是如何使艺术品最有效地获得与它相匹配的接受方式或流通方式。
艺术品一旦发挥它的商品属性时很可能就会出现价格背离价值的现象,因为在利益这个巨大舵盘的牵引下,在一定时期内艺术品未必会显现出它应有的价值,除非用历史去检验。所以这个时候管理的作用就非常突出了,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以最大的限度来保证艺术品能以它的本来面目在适当的语境下相对客观地呈现它的审美价值,这就是对艺术管理者的挑战。
艺术管理机构的分类
艺术管理的行为是通过艺术机构来实现的,目前的艺术机构大体有两种,一种是非营利目的的艺术展览、艺术陈列和艺术中心、沙龙等方式的交流,艺术品通过这种方式流通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所谓的非营利机构就是类似“中国传统的博物馆、文化馆、群艺馆等由政府支持从事非营利活动的组织。”[3]但是目前中国的非营利机构还很不成熟,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下,国有文化事业单位向严格意义上的非营利空间转换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而其他民营的非营利空间由于中国法制的不完善,也很难生存。
另一种方式是商业式的流通,如通过商业画廊、拍卖行、艺术博览会等商业中介进行流通的方式,这种通过买卖艺术品的方式也可以达到扩散和传播情感和思想的效果。这类艺术机构被称为营利机构。20世纪80年代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出现了经营商品画和装饰画的中小型画廊。到了90年代,中国艺术品市场进入全面复苏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的三个重要事件标志着真正规范的艺术市场起步:1992年深圳动产拍卖行举办的‘首届中国书画精品拍卖会’和同年10月在广州举行的‘首届中国艺术博览会’以及1993年文化部颁布的《中国美术品经营管理办法》。于是,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现代画廊、艺术品拍卖、艺术博览会、拍卖法等新词汇渐渐进入了国人的观念中。
令人担忧的艺术市场
但有繁荣的一面必然就有令人担忧的一面,前几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与其带来的“天价记录”现象,让很多人无法不将目光移向艺术市场的研究,稍微悲观一点地看,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负面效应已经超出了它的正面效应,各个艺术传媒的版面已经渐渐由“被市场鼓舞”转到了“为市场担忧”。令人瞠目的数字对于中国人来说就像海市蜃楼一般转瞬即逝。在我们为当代艺术欢欣鼓舞之后不得不自问:当代艺术到底火了谁?到底是谁挣了当代艺术的钱?
现在全世界都很看好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但我们却如同一个怀揣百万财产的婴儿一般不知该如何运用自己的财富。许多工作没有完善甚至还没有建立,比如艺术品市场体系的规范化,建立国际艺术的话语权以及观念的更新等。在当代艺术空前繁荣的今天,为避免中国成为“原料市场”[4]的命运,“艺术家的精神产品如何能够通过规范化的商业中介渠道找到适当的购买者,在实现其商业价值的同时实现其文化精神价值。”[5]这正是中国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艺术经纪人是画廊的灵魂
如今的艺术市场是比90年代好了许多,出现了一些有闲钱有眼光又懂路子的收藏家,还有几个在国际艺术刊报上能说上话的艺术评论家,但是唯一没有改观的是艺术的中间层——画商阶层并没有完全形成,尽管这些年的画廊如雨后春笋般地遍地发芽,但大多数也都是昙花一现然后草草收场,许多的画廊经纪人也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而这个阶层往往是塑造艺人和整合市场的最佳枢纽,因为他们懂艺术家,也懂经营之道,还能在有资本的人堆里喝杯白兰地侃侃而谈当当座上客。但是今天活跃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艺术经纪人们的生存状态很令人担忧,因为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状态。
现今摆在我国画廊经纪人面前最大的现状就是:专业性严重缺乏。有很多所谓的艺术经纪人是由一些策展人、艺术院校师生,或者只是对艺术略有研究甚至都知之甚少的爱好者兼任。画廊本身的定位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市场的刺激让他们无暇顾及艺术还有审美价值这回事。绝大多数的画廊经纪人按照严格的意义上讲甚至都不能称为独立的艺术经纪人,很大一部分人只是将为画廊卖画视为一种投机性质的生意。画廊的生命在于艺术管理者的运作,遍地开花的画廊若没有专业及有责任感的艺术经纪人运作,那么只能使原本混乱的市场变得更加复杂。
画廊是艺术家最有力的保护者
目前我国当代艺术市场中青年艺术家占多数,但是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并未真正进入市场,因为缺少具备伯乐慧眼的专业经纪人来发现他们,这也是我国艺术经纪人较为空白的一个环节之一,鉴于当代艺术经纪人自身素质的不够,也缺少专业艺术机构对这些艺术家进行有效地推广,成功地运作这些极具潜力的艺术家的作品更是难上加难。我们一再痛心地看到很多优秀的当代艺术作品被国外画商以极其低廉的价格购买,而后在中国市场日益火爆时再高价甚至是天价兜售给国内收藏家进而完成套现,一直伴随着中国当代艺术“海外回流热”的拍卖市场状况就是最好的例证,如果我们再不重视画廊这个一级市场的整合和规范,这种高额教训的事情还会继续发生,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和心血还会一次次地遭到摧残和打击,保护当代艺术就必须保护当代艺术家,而画廊是不容缺失的中介机构,画廊经纪人是独具慧眼的伯乐,伯乐与千里马谁又能离得开谁呢?
结 语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起点及发展都相对落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在从无到有,不断深入的同时,积累的矛盾与问题也不断浮现,愈演愈烈。在挑战面前,我想该如何培养出能够应对这些挑战的管理者和领导人才是颇为重要的,尤其是画廊经纪人这个极为重要的群体,中国艺术管理的专业化必须从画廊开始,也只能从画廊开始。
[1]余丁.艺术管理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32-39.
[2]余丁.艺术管理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1-32.
[3][美]简·杰弗里,余丁.向艺术致敬——中美视觉艺术管理[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3:128-131.
[4]栗宪庭.重要的不是艺术[C].艺术评论,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131.
[5]章利国.艺术市场学[M].高等艺术教育,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