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豫籍留学生群体在河南教育近代化转型与建构中的作用

2014-08-15杨晓军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新式学堂河南

杨晓军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焦作 454000)

教育的近代化,是指教育教学理念、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教学方法从传统教育模式(以私塾、书院和贵族学校为主的精英教育)向现代教育模式(以学堂或学校为主的平民教育)的转变。河南地处中原腹地,传统经济基础牢固,历史文化气息浓厚,千百年来以私塾和书院为代表的传统教育体制发达,以新式学堂教育为时代特色的近代教育起步较晚,受清末改革的影响才缓缓起步。在河南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中,豫籍留学生的贡献功不可没,他们作为河南教育近代化的拓荒者,在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新式教育设施的推广和新式师资力量的储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河南教育的近代化。

科学有效的教育管理体制是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河南教育管理体制的近代化开始于清末新政时期。1905年,清廷实行新政,正式设立学部,负责新学兴办和教育管理事宜,这标志着清政府主导下的教育体制改革正式开始。同年,“河南学务公所”成立,取代了先前的“河南提督学政”,河南的教育管理体制开始了近代化起步。1906年,河南省学务公所在各府、厅、州、县设立劝学所,作为各级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受其影响,河南教育总会及各地分会、宣讲所、阅报社、视学、师资培养等教育辅助机构纷纷涌现,初步搭建了具有近代色彩的教育管理平台。

为推动河南教育事业的近代化,部分豫籍留学生积极参与河南近代教育管理平台的搭建,为河南教育管理体制的近代化转型提供了优秀人才的支撑。对于河南各级教育管理平台任职人员的资格,河南当局明确规定将“出洋留学毕业者”、“师范学堂毕业及中等以上学堂毕业者”和“曾于学务有经验者”作为重要的选择标准[1],这为留学人才进入教育管理领域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在此情况下,大批河南籍留日归来的优秀人才参与到了河南近代教育管理体制的构建工作中,并积极传播革命思想。宝丰籍的王治军(1906年入日本法政大学学习)于1908年归国,后任宝丰县教育会会长,经常与同盟会会员刘积学等从事革命活动[2]771-772。许昌人沈竹白(1905年留学日本)归国后历任中州公学总办、河南提学使署督学等职,在开封的中州公学、河南优级师范学校、东岳庙等处集会,启迪民智,商讨时政[3]112。南阳籍的王庚先1907年回国后,在邓州高等学堂任堂长,积极改良教育,倡导新学,传播革命思想[4]150。巩县籍的张仲友曾任河南省第一师范学堂教务长。洪绳祖曾任河南省第二师范学堂监督,付赞枢曾任密县官立高等小学堂校长,苏甲林曾任汝宁府中学堂监督兼教员,熊庭杰、陈文斌、葛宗瀛曾任汝宁府中学堂监学[5]13,13,24,67。他们积极参与河南近代教育管理平台的建设工作,对于充实和完善河南近代教育管理体制的科学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民国时期,中央政府进一步完善了教育管理体制,相继颁布了新的学制系统和各类学校的课程标准,并对全国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进行了相应调整。1917年,河南省政府正式设置教育厅,专门负责全省的教育行政事宜,并将各地劝学所改为教育局,具有近代色彩的各类教育机构和团体相继出现,河南教育管理体制日益科学化和系统化。在河南教育管理机构近代化的过程中,不乏接受近代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的身影。《河南省1912-1948年教育行政长官名单》记载的28位教育厅长中,有留学经历的便有5位,均为河南籍,分别为固始人凌冰(留美)、张鸿烈(留美)、凌勉之(留日),汝南人李敬斋(留美),孟津人王公度(原名王世杰,留苏)[6]78-79。还有一部分留学生承担了新式教育的具体工作,通许人胡石青,1921年11月至1924年6月在欧、亚、美38国考察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事务,回国后先后担任河南公费留学生考试委员会委员、河南高等学校考试委员会委员等职务,系河南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7]466-467。汝南人罗季余(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高等师范科)曾担任河南省教育厅教育科主任、科长等职务,同时还兼任公立法政专门学校的教员[8]399。新式教育管理机构吸纳接受过新式教育的留学人员,能够发挥他们对西方近代教育管理熟悉的优势,对近代教育管理体制的科学化和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教育发展政策具有积极意义。

留学生积极创办和管理新式地方学校,对完善近代河南的教育体系具有重要贡献。培养创办新式学堂所需要的师资力量是近代以来河南政府派遣大批留学生出国深造的最初目的。清末民国时期,大批豫籍留学生学成归乡,纷纷走进学校,努力传播新式教育思想,创办各类新式学堂,肩负起了推动河南新式教育发展的重任,成为了河南教育近代化的主要拓荒者。

在接受近代西方教育理念的基础上,部分留学生回国后积极宣传国外的教育思想。在当时,以开封(开封公学)为中心的豫东地区,以洛阳(洛阳中学、洛阳小学)为中心的豫西地区和以南阳(南阳中学堂)为中心的豫南地区的新式学堂中,均有留学生担任教员。邓县人王庚先(留日)回国后担任邓州高等学堂监督,大力提倡新学,改良教育,并宣传孙中山的政治主张[9]。1910年,许昌人沈竹白(留日)曾担任督学和法政学堂教习,并出资开办了醒豫阅报社、白话演讲所,免费向群众提供各类进步报刊和资料,适时地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在社会上起到了开启民智和解放思想的积极作用[10]150。南阳人任白涛(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创设了中国新闻学社,并为《教育杂志》、《妇女杂志》撰稿,译述外论,介绍国外情况,阐释自己对教育、妇女和社会问题的主张,积极宣传新式思想[11]331。清丰县人李建勋(留日、美)关注教育行政、教育统计和学务调查,力主“教育救国”,积极宣传新式教育。他认为:“一个国家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办好教育,教育就是国家的命脉。中国是一个贫弱的国家,近百年来的本国史,几乎是一部国耻史。我国教育落后,文盲遍地,教育不发达是国贫民弱的主要原因之一。”[12]252在进步留学生的积极努力下,新式教育思想在河南得到了广泛传播,推动了河南新式教育的迅速发展。

还有部分留学生,归国后慷慨解囊,创办或资助新式学堂。河南早期留日女学生刘青霞热心推广新式教育,1908年2月回国后在家乡尉氏县城创办了华英女校,是为河南境内的第一所私立女校。她还创办了蚕桑学校,在河南大力推广植桑养蚕技术。她还捐资尉氏县高等小学堂、中州女学堂、中州公学和河南公立旅京豫学堂,对于推动近代河南新式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3]166。西华县人王拱璧(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教育科)回国后专门从事新村建设,力主普及农村教育工作,一方面改本村崇实小学为青年公学,实施农教合一;一方面设高等补习班,为地方培养新学教师200余人,且组织暑期体训班两期,为各校培训体育教师百余人[14]447。巩县人王抟沙(留日)于1907年协助革新派人士刘莲青、宋经裕、李显白等开展新学活动,创办了公立高等小学堂、女子小学堂、黑石关蚕桑学堂和回郭镇工艺学堂。1918年,王氏出资在家乡创办了一所初级小学,后改为完全小学,并改名抟沙小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本村人民的文化素质[12]208-211。在一些留学生的带动下,河南出现了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捐资助学的高潮,各级各类新式学校纷纷涌现,推动了河南新式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充当新式学堂的师资力量,是豫籍留学生推动河南教育近代化的另一表现。清末以来,大批豫籍留学生归国后积极投身新式教育事业,成为各类新式学堂的重要师资力量。在新式学堂的创办过程中,师资短缺成为新式教育发展的重要障碍。为解决师资不足问题,河南政府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他们归国后纷纷投身教育领域,成为新式学堂的教学人员。

晚清时期,河南境内公费与自费留学运动的规模有限,在政府的号召下,大批留学生担任了各级各类新式学堂的教职员。荥阳人张登云(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曾在河南法政学堂任教员、教务长,后在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原法政学堂)任教并担任教务长、校长多年,为河南培养了大批法政人才[15]276-277。据资料记载,晚清时期河南南阳府官立中学堂有3名留日毕业生担任教职员,汝宁府中学堂有熊庭杰、陈文斌、葛宗瀛3名留日毕业生担任监学,卫辉府中学堂有2名留日毕业生担任教职员,南阳县官立崇正高等小学堂、南阳县白庄公立女子两等小学堂、邓州蚕桑实业中学堂、密县官立高等小学堂、安阳县官立高等小学堂、内黄县官立高等小学堂、河北中等蚕桑实业学堂、河内县西王街两等小学堂各有1名留日毕业生担任教职员[5]9-72。民国时期,随着河南境内的留学运动迅速发展,新型学校多有留学人才作为教员。当时河南教育界的数学教师黄敦慈(留日)、法文教师徐旭生(留法)、国文史地教师王北方(留日)、哲学教师冯友兰(留美)、国文教师嵇文甫(留苏)、体育音乐教师王拱璧(留日)、西洋哲学史教师徐炳昶(留法)、地质学教师冯景兰(留美)、生物学教师郭须静(留法)、建筑工程教师李敬斋(留美)、农学教师王直青(留美)、政治经济学教师王广庆(留日)、教育学教师田培林(留德)、历史教师姚从吾(留德)、医学教师郝象吾(留美)等人均为杰出的留学人才[16]119-230。此外,南阳人张清涟(又名张文涛)留学美国科罗拉度矿冶学院冶金系,回国后长期从事教育事业,在河南一中(开封)、西北大学、河南大学、焦作工学院等院校担任教学和管理工作[17]412。卫辉市人杜秀生(留学美国攻读政治经济学专业)1918年学成归国后担任卫辉中学外语教师,后到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任教员[18]427。优秀豫籍留学人才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河南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加速了河南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留学生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式教育理念和文化知识,充实了各类新式学堂的课程内涵,创新了新式学堂的教育教学方法。就课堂内容改革而言,新式学校取消了一些传统的文科课程,增添了一些注重学理与实践研究的理工科课程。新蔡县人单粹民(1925年赴法留学)曾执教于河南大学等学校,从事教育工作50余年,撰写出版了《方程式论》、《微分方程》、《理论力学》和《微分几何》等讲义和教材多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河南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19]359-360。就教学方法而言,具有留学经历的教师与传统教师不同,“这些教师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他们努力实践,引进西学,带来了西方教育中的新思想、新文化。并以西方的教育为楷模,注重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和谐发展,一扫清末封建传统教育的腐朽气息”[17]120-121。西华县人王拱璧担任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体育音乐教员期间,以爱国抗暴为中心,自编教材,如《中华男儿》、《马赛革命》、《美哉中华》、《新少年》和《铁血长城》等歌曲,深受青少年的爱好和欢迎[17]140。总之,大批留学生在国外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近代西方新式教育,回国后积极投身于河南文化教育建设。除了学堂外,他们还通过办报刊、组团体、编著述等方式积极宣传新思想和新理念,对于推动河南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结语

在政府主导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发端于清末新政时期的河南新式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基本实现,系统的近代教育管理体系逐步形成。在此过程中,豫籍留学生发挥了重要的驱动作用。

其一,留学生主导下的教育近代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其存在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并逐步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障碍。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国家迅速崛起,工业化基础上的平民教育模式迅速推广,以留学生为代表的新式知识分子群成为国家近代化的重要动力,而清政府实行的依然是以八股取士和弓马骑射为代表的传统人才选拔机制,从而延缓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近代中国的落后,根源在于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落后,从人才视角来看便是近代中国教育发展模式的全面滞后。封闭僵化的办学模式使我们不了解世界发展的整体趋势,使社会发展缺乏具有新式知识的优秀人才支撑。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要想实现真正的民富国强,必须要振兴教育事业,切实实现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型,这是任何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途径,也是工业化主导下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发展的大势所趋。

其二,教育近代化是河南近代化的重要基础。教育近代化是推动社会近代化的重要动力,教育兴则国强,教育衰则国弱,教育关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中国近代化的演进历程实际上就是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为实现民富国强,中国经历了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学习西方社会制度,再到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历史过程,中国近代化所经历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育近代化的历程。清末新政以来,河南教育近代化在内忧外患中缓缓起步,在以留学人才为代表的新式知识分子的推动下,新式教育逐渐推广,加速了河南的教育近代化进程。

其三,以学校教育为主的河南教育近代化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教育近代化是一项内涵极其丰富的系统工程,是实现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重要标志。教育近代化需要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人才培养和毕业走向等教育环节科学有效。以新式学校为代表的河南教育近代化,借鉴了欧美和日本的教育经验,实行文理学科均衡发展的普通教育和专业特色突出的专业教育并行模式,在学校类型、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层面具有不同程度的外来化倾向,在教育近代化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障碍。一是传统守旧力量强大。河南传统文化气息浓厚,传统教育体制发达,这使河南新式教育的发展步伐缓慢而沉重。二是教育体系脱离河南社会现实的发展趋向明显。河南是中国内陆的农业大省,但新式教育体系却以培养工业化发展要求的都市人才为中心,因其实用性不足而发展相对缓慢。三是经费不足和师资缺乏使河南教育近代化举步维艰。发展新式教育,充足的财政经费和可靠的师资队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然河南财政经费严重不足、新式师资仅以河南籍留学生为主体,不仅数量严重不足,且优秀人才外流严重,这便造成了部分新式学堂在教学过程中的“新瓶装旧酒”问题。尽管如此,在部分河南籍留学生的支持和参与下,河南教育的近代化进程依然能够缓慢地往前发展,以逐渐适应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

[1]通饬各属修订劝学所章程文(章程附):宣统二年六月初七日[J].河南教育官报,1910(74).

[2]宝丰县史志编纂委员会.宝丰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

[3]沈毅.沈竹白[C]//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河南省委员会.河南辛亥革命人物传略.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

[4]王彩梅.王庚先事略[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河南文史资料:第6辑.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

[5]详报学部宣统二年本省办理学务情形撮具重要大概事实摺呈请示文(摺附):宣统三年四月十九日[C]//河南省教育志编辑室.河南教育资料汇编:清代部分.新乡:河南师范大学印刷厂,1983.

[6]河南省1912-1948年教育行政长官名单[C]//河南省教育志编辑室.河南教育资料汇编:民国部分.开封:河南大学印刷厂,1984.

[7]《开封市教育志》编辑室.开封市教育志1840-1985[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8]赵长海.罗季余[C]//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河南省委员会.河南辛亥革命人物传略.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

[9]程安.南阳名人谱——王庚先[J].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

[10]沈毅,沈达.沈竹白事略[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河南文史资料:第8辑.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

[11]段静安.任白涛[C]//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河南省委员会.河南辛亥革命人物传略.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

[12]徐玉坤.河南教育名人传[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

[13]段静安.刘青霞[C]//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河南省委员会.河南辛亥革命人物传略.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

[14]吴凯.王拱璧[C]//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河南省委员会.河南辛亥革命人物传略.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

[15]吴凯.张登云[C]//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河南省委员会.河南辛亥革命人物传略.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

[16]王日新,蒋笃运.河南教育通史:中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

[17]《焦作市教育志》编辑室.焦作市教育志(1898-1985)[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

[18]赵长海.杜秀生[C]//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河南省委员会.河南辛亥革命人物传略.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

[19]新蔡县教育志编辑室.新蔡县教育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新式学堂河南
古稀之年上学堂
新式汽车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甘露/新式婚爱珠宝《爱will》放大你身上的幸福光芒
Cartoons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新式可伸缩性布朗式架的改良及应用
森林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