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体育舞蹈的开展现状与个性化教学
2014-08-15王英英
王英英
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模式主要还是沿袭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即教师对学生进行单向、标准化的讲解和示范,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和进行机械性的重复练习,加上课外无人指导等,反而使得体育舞蹈课程的趣味性大打折扣,学生参与热情随着课程教学的深入难以得到维持,进而造成教学质量不够理想的教学现状。就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体育舞蹈课程的理论教学相对较少,基本在2-4个学时,导致很多学生无法形成对体育舞蹈运动项目的全面认识,对于其很多的锻炼价值和教育功能认识不到位,无法树立正确的体育舞蹈学习目标,进而影响到日后实践教学的效果。
(2)总体课时偏少,基本会安排在30-36学时,这其中还包括学生理论课、体质测试、期末考核等所占用的时间,这就使体育教师能够真正实施体育舞蹈教学的时间非常有限,有些教师为了按时或提前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盲目地赶教学进度,反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训练效果。同时,体育舞蹈教学缺乏课外的有效指导,学生只能放弃课外自我练习和提升的机会。
(3)体育舞蹈教学的方式与方法过于单一,主要是采取课内示范法,教师在课上做动作示范,学生进行机械性的模仿和训练,基本不需要学生任何体育舞蹈思维,所以说这种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是一种单向灌输式、压迫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很难保证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主体性。
高校体育舞蹈的个性化教学策略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生本课堂
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的设置,其主要目标就是要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协调性发展,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因此,学生在体育舞蹈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这就需要高校体育教师必须积极转变体育舞蹈教学的传统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通过自身引导职能的正确发挥,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热情地参与到体育舞蹈教学活动中来,为学生个性化素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学,忽略了体育舞蹈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很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重视分层教学策略和快乐教学策略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做到对学生体育舞蹈基础和学习需求的充分适应与满足,即根据体育舞蹈课堂上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健身内容的教学为主线,以发展大学生的基础体育素质为根本,以健身知识、健身方法、健身理念的学习为主,逐步建立起人性化的分层教学模式。
4.对体育舞蹈教学的内容进行优化设置
笔者根据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已经基本探索出了适合大学生体育舞蹈学习的学科内容体系。首先,要设置一些基础性的体育舞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从最基本的基础动作开始练习,逐渐形成成套的动作,并通过理论课程的开设和讲解让学生对体育舞蹈运动的基本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和强化,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其次,要结合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多选择一些时代感比较强的教学内容,如街舞、拉丁舞、爵士舞等特色鲜明的体育舞蹈运动项目,可以促进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内容体系的不断完善,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学生体育舞蹈运动素质循序渐进提高。
5.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2.确立个性化、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目标的明确,有助于各项教学管理活动的系统性开展。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应当将教学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即弱化体育舞蹈竞技性教学和统一化教学,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需求,制订多元化、有层次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体育舞蹈教学与学生个性化素质培养的有机结合。
3.构建人性化的分层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模式下,教学模式过于统一和落后,都是选取基本型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实施单向、灌输式的教
新时期的高校体育舞蹈教学,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淡化对竞技素质的考核,加大健康教育、学习过程和体育情感的考核比重,构建多元化的体育舞蹈教学评价体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工作应有的职能和作用,促进大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授课方式的不断改进,对体育舞蹈课堂上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和激励。
结 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的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现在不容乐观,各高校必须积极转变体育舞蹈教学的传统观念和教育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健康教育理论为指导,进一步增强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开放性和高效性,充分发挥体育舞蹈课程应有的价值和功能,实现与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协调与统一,促进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1]许昌,陈飞,林碧英.体育舞蹈文化的审美特征与价值取向[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01).
[2]张册,唐艳平,王合霞,赵恒.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开展现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09).
[3]张世如.普通高校体育舞蹈选项课教学方法的探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