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绍兴传统集群产业升级的循环经济模式取向
——兼论绍兴县①滨海工业园与丹麦卡伦堡工业园的比较

2014-08-15朱宁峰

关键词:工业园区绍兴集群

朱宁峰

(绍兴文理学院 元培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论绍兴传统集群产业升级的循环经济模式取向
——兼论绍兴县①滨海工业园与丹麦卡伦堡工业园的比较

朱宁峰

(绍兴文理学院 元培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绍兴传统的“三缸”经济在历史上就具有集群现象,而且内涵了循环经济思想.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的循环经济模式体现了工业园区内可以有效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再利用.绍兴滨海工业园区是目前浙江唯一试行循环经济的工业园区,从试点工作的效果来看,总体上获得了一些成绩,但仍任重道远.在比较两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工业园区为了实现产业升级而采取循环经济模式的几点普遍性建议.

集群产业;循环经济;绍兴;生态工业

国家主席习近平,早在2005年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就为浙江循环经济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到2020年,浙江基本形成经济与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届时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使浙江成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示范区.”[1]这个目标从浙江实际出发规划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实际上,这也应是整个国家应对当前环境资源困境的共同目标.绍兴产业集群现象比较普遍,具有开展循环经济的优良传统,但同时也面对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的压力,要促进集群产业的升级,就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循环经济为突破口,建立面向循环经济模式的工业园区成为必然选择.绍兴滨海生态工业园区是浙江省唯一一个进行循环经济试点的新园区,从几年试点工作来看,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同时需要结合国际先进经验,勇于实践,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

1 绍兴传统集群产业及其内涵的循环经济

1.1 绍兴传统产业集群现象

所谓的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集中了大量的以同类产品或相关联产品的生产企业以及配套设施(包括机构与制度),它们在区域内共同分享基础设施、市场、信息、技术等资源环境,以期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形成较强竞争力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产业集群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市场竞争力和集聚的规模效益,集群产业也常被称为“块状经济”,这种现象在东南沿海各地比较明显,直接影响和改变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

传统绍兴产业以农业及其农产品加工业为主体,在历史上曾已形成了产业集群现象,如人们常说的绍兴“三缸”经济就是一种作坊式为主的产业集群现象.所谓的“三缸”即“酱缸、酒缸、染缸”,简单地说,酱缸是指腌制品的制作,如梅干菜、霉豆腐、酱黄瓜、酱萝卜等;酒缸是指绍兴黄酒及延伸产品绍兴糟烧的生产;染缸指的是纺织印染业.随着人民生活质量意识的提高,传统“三缸”产业受到了巨大冲击.因腌制品中含有亚硝酸盐这种可致癌物质,人们逐渐减少了对腌制品的需求,必然使得“酱缸”日显萎缩.制酒业也呈现萎缩状况,原因很复杂:首先,由于绍兴黄酒制作工艺对水质要求严格,目前鉴湖水质已经发生变化,直接影响黄酒独特风味;其次,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年轻人对于黄酒宜用“咪”的饮酒方式很不习惯,其他如啤酒、果汁、牛奶等饮品却大大地满足了现代人快节奏的需要;另外,北方白酒的渗透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三缸”中唯一快速发展的是“染缸”.绍兴轻纺产业集群的历史悠长,古时山阴、会稽两县,素以丝、棉纺织为主要产业.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受政府指令性计划的控制,厂丝、棉纱等优先供给大城市企业,绍兴县传统民间作坊式的纺织业优势受到了限制.改革开放初期,绍兴县民营企业发挥当地产业传统优势,纷纷进入纺织业的化纤纺织、丝织、针织等产业链中上游环节.[2]之后,印染业成为了绍兴县整体纺织产业中的关键行业.2010年,绍兴县印染的布料超过170亿米,并且生产了超过1.3亿件的服装,纺织业作为绍兴最大的支柱产业,占据当地工业经济总量的58.5%.[3]

绍兴的产业集群给当地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但同时对当地环境资源也带来沉重的压力,可以说,产业集群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产业集群就意味着污染的集中,产业越集群的地方也就是环境污染和风险隐患越突出的地方.印染业主要造成水体污染,而水体污染会进一步恶化周边土壤环境和地下水资源,从而对当地植被和农作物以及养殖业都会产生毒害影响.根据新民周刊报道,绿色和平组织对绍兴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处理后排放出来的污水进行抽样检测,发现这些直接排放钱塘江的污水中仍然包括氯代苯胺、全氟化合物等致癌物质,甚至还有常被应用于多种工业生产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此类污染物具有生殖毒性.[3]另一方面,产业集群有利于污染的集中治理和中水的回复利用,适合循环经济模式的运行,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是世界上公认的循环经济模式的典范.近年来,绍兴县滨海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规划和初步实施,也都证明了产业集群在生态型循环经济方面是有所作为的.

1.2 传统集群产业中的循环经济——以制酒业为例

循环经济是20世纪60年代由于环保运动的压力而出现的一种以资源节约为中心思想的经济运行模式,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以“减量化、再利用、无害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围绕资源做文章,就是节约资源和资源的再利用,这样做的目标就是实现人类和环境友好相处的和谐局面.根据参与循环经济的主体范围可以把循环经济模式分为企业内的小循环、企业之间在工业园区的中循环、工业园区与社会的大循环这样三层次模式,这是一种时空的划分方法.笔者认为,根据物的质态变化情况,可以分为物理质态、化学质态和生物质态等三方面的循环经济模式.物理质态循环是指机械地使用物质原料或产品,使它们在不发生化学性质变化的情况下实现再利用.化学质态的循环是指通过化学反应改变其原有的化学性质,使不利于人类的化学成分组成向有利于人类或者无害于人类的化学构成转变.生物质态的循环是指通过生物尤其是微生物的独特功能,降解人类废弃物中的有害成分,从而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和无害化排放.

绍兴自古就被誉为“鱼米之乡”,可见以水稻种植为主的绍兴其粮食经常是丰收的,当出现剩余时,粮食如何加工就成为当地人考虑的问题.由于绍兴地区的气候环境比较适合制酒的米曲霉及其他有益霉菌的生长发育,于是当地居民就把多余的粮食用于制酒,并因此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绍兴黄酒酿造技艺源于春秋,成于北宋,兴于明清,形成了具有深厚底蕴的黄酒文化.如古代越国把黄酒当做鼓励生育的奖赏品,“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国语·越语》)从绍兴黄酒的整个生产工艺流程看,其实一直贯穿着当前我们所谓的循环经济理念,在过去人们通常称之为节约或综合利用.绍兴黄酒以糯米为主料,使用小麦制成酒曲,经过蒸米、拌曲后,大约经过6个月左右的自然发酵,待发酵完成后就可以煎酒灌装了.这个过程结束后产生了许多以酒糟形式存在的固废物,按一般制酒程序而言这些酒糟就可以直接倾倒掉,然而黄酒糟中还有一些酒精和其他营养成分,其中有许多没有完全发酵而遗留下来的淀粉和蛋白质,直接倒掉很可惜,可以再利用.绍兴糟烧就是把这些酒糟经过固态发酵、蒸馏、勾兑而成的蒸馏酒.再蒸馏后的酒糟还不是直接倾倒掉,它有几个去处:一是充当饲料,被农家拿去喂猪,是很好的饲料.绍兴河道纵横便于养鱼,酒糟播撒在水域中可以被鱼拖走,改善了水的营养状况,尤其改善了水底微生物的生长状况,促进浮游生物的生成,还增加了鱼的食物来源.经过多次发酵后,酒糟中高营养价值的淀粉、蛋白质等残留趋少,不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状况.二是制作酒糟菜.用做黄酒剩下的糟,制成糟鱼、糟鸡、糟鸭等,糟香四溢,风味独特.三是充当肥料.把酒糟料和泥土搅拌用于种植果树和蔬菜,改善土壤环境.

1.3 传统产业的循环经济理念是绍兴应对环境资源挑战的思想基础

改革开放后,绍兴经济蓬勃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位居浙江省前列,人们物质生活大幅提高,但除了水土资源和交通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外,其他资源总体上比较匮乏,所以绍兴区域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个大问题.由于主导产业——纺织染整业的发展,本地水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破坏,所以绍兴地域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纺织染整业上,如何实现大纺织业的循环以及资源的节约和再利用,如何最小限度污染环境,保护一片养育当地人的水土,这些问题直接考量人们的智慧.从上述绍兴制酒业的分析来看,制酒产业在绍兴不管作历史性考察还是现实性分析,都充分体现了资源的循环再利用,本身就不存在严重污染环境的现象.对于腌制品行业也是如此,传统腌制品主要使用的是食盐,果蔬在腌制过程中会发生一些化学变化,产生的有害物质基本能自然分解,在量上不会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在质上不会改变环境的化学和生物质态.面对现实,绍兴集群产业如何升级,也许绍兴县滨海工业园区采取循环经济模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未来发展的希望范本.

2 新型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模式的实践样本

新型工业园区是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更是实现产业升级的主要阵地,面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选择和践行循环经济模式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当务之急,以下从国内外两个工业园区的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比较.

2.1 绍兴滨海工业园区内循环经济模式的试行

浙江省绍兴县滨海工业区于2002年6月挂牌成立,2004年就启动创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2005年被认定为浙江省首个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007年底,滨海工业区成为浙江省唯一列入国家循环经济示范产业园区(第二批)的试点单位.2009年被命名为“中国绿色印染研发生产基地”.工业园区还获得“浙江省最具环境竞争力十强工业园区”、“浙江省创新型工业园区”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园区充分发挥绍兴县经济发展主战场的作用,经济增长迅速.2011年,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786.7亿元,占全县比例达到22.7%,2006年至2011年年均增长23.1%;2012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859.64亿元.截至2012年底,工业园区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2家、高新技术企业22家,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企业52家,通过ISO14000认证企业45家,期末就业人数5.76万人.工业园区产业集聚优势显著,2012年的PTA、聚酯化纤、印染布产量分别为260.0万吨、270.7万吨、38.6万米,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6.2%、7.4%、6.3%.工业园区内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可实现高效集中供热、污水100%集中处理以及工业固体废弃物有效回收处理.②

根据《浙江绍兴县滨海工业园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08—2012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在实施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中,工业园区将实施“4333工程”目标.所谓“4333工程”指的是,从企业、园区、产业、社会等4个层面建立小、中、大3个层次的循环圈,构建大纺织、饲料和废弃物再资源化为核心的3条生态化产业链,着重做好节约资源、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友好3项重点工作,推进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原则的30项重点项目.该工程重点是建设好3条生态化产业链.

首先,构建一条以原料—化纤—织造—印染—服装—纺织机械为主线的大纺织产业生态化链条.这是一条以产业链为主体的、把上下游企业联系起来的产业链条.滨海工业区内的大纺织产业的生产能力主要集中在化纤原料生产和纺织印染两大领域.如浙江华联三鑫石化,拥有3条生产能力各为60万吨的PTA装置,提供国内化纤原料;园区有近40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印染企业.这两大产业领域正好是能耗高、水耗高、污染大的产业环节,导致了工业区能耗和污水排放居高不下.要解决该问题,一方面要引进高新技术,通过挖潜改造来解决污染问题和能耗问题;另一方面要对大纺织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对接”.如加强PTA下游聚酯化纤生产企业项目、高档面料等织造企业项目、印染化工原料等精细化工项目、品牌服装企业项目、纺织机械制造项目等的引进力度.实质上,这是一条上下游企业链为主角的生态化链条.

其次,构建一条以油脂—生物—饲料—畜牧为核心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工业区内的浙江中大饲料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油脂、生物科技、畜牧和水产养殖等4家分公司的企业集团.油脂公司的高蛋白豆粕及其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新鲜豆皮、油脚、废白土等固废在经过简单的加工后,成为大豆磷脂等高附加值营养物,用于取代粉末磷脂及石粉,提高了饲料品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使用大豆酶解多肽,一方面可以为畜牧场提供优质乳猪饲料,另一方面可以为饲料公司提供优质蛋白源,取代鱼粉和血浆蛋白粉等动物性蛋白原料,既保证了饲料安全卫生,又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公司自发研制的“水肥宝”,利用菜粕、豆皮在培养槽加入芽胞杆菌发酵所得,既节约了成本,又给水产养殖公司提供了丰富的水肥.畜牧公司年出栏商品猪5.8万头,其全部饲料由中大饲料公司提供.对于畜牧养殖产生的排泄物,既可以经简单堆沤发酵后,加工成各种类型的有机肥,也可以建立大型沼气工程,对影响周围环境的160多吨粪便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产生的生物质能——沼气可供给一组80千瓦发电机组发电,用于畜牧企业内部生产用电.大量的沼液沼渣,是周边水产养殖和苗木农田的用肥.水产养殖公司已经开发精养鱼塘1 500多亩,正在申报无公害养殖基地.该链条以中大生物科技公司为核心,实现企业集团内的中循环,涉及工业、农业,通过再投资成立新公司发展现代农业.虽然有众多企业参与其中,但是基本上属于一个特大型的公司集团内部的分工,需要引进其他企业资本参与资源的节约和再利用.

第三,打造一条具有滨海特色的工业废弃物回收和再资源化的循环链.主要开展对印染废水的集中处理,然后通过与新鲜水混配后用作印染企业漂洗水、造纸企业打浆水、热电企业冷却水、企业一般用水、苗木绿化用水、农居点冲厕水等.在工业区层面上形成中水回用系统,以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滨海工业区的污水排放收费标准,促使企业开展轻度废水回用工作.目前,印染企业通过多种新技术的运用,降解或去除染色漂洗废水中的COD、BOD、SS、色度等污染物,达到了废水回用的目的.实际上这条循环链才是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无害化”的循环经济原则的生态化链条.

2.2 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的成功范例

卡伦堡(Kalundborg)市位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以东100多公里,人口仅有2万人.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卡伦堡市的几家企业试图在节约成本、管理废料和更有效地使用淡水资源等方面寻求合作,于是它们自发地建立了紧密而又相互协作的产业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部门给予了积极支持,将其称为“工业共生体”.这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也是目前国际上循环经济运行最为成功的一个新型生态工业园.

在园区内,阿斯内斯火力发电厂是该园区产业链的核心.该发电厂是丹麦最大的燃煤火力发电厂,具有年发电l 500千瓦的能力.发电厂产生的大量飞灰提供给土壤修复公司用于生产水泥和筑路.1982年开始,电厂向斯塔托伊尔炼油厂和诺沃诺迪斯克制药厂供应因发电而产生的蒸汽,为它们提供了生产所需的热能.1981年卡伦堡市修建了双重管道通往发电厂,这样电厂通过地下管道向卡伦堡全镇居民供热,由此关闭了镇上3 500座燃烧油渣的炉子,减少了大量的烟尘排放.电厂的冷却水还为当地农业提供了热能,如供应中低温的循环热水,使大棚生产绿色蔬菜;引到渔场后促进水温升高从而生产了100多吨“电厂鲑鱼”.在1995年,发电厂还修建了一个20万立方米的人工湖作为二级水的缓冲池[4].

斯塔托伊尔炼油厂是丹麦最大的炼油厂,具有年加工320万吨原油的能力.1975年,由该炼油厂出资,政府实施建设了通往Tiss湖的输水管道,炼油厂出资是因为从Tiss湖引入未净化的水做冷却水的费用相对较便宜.炼油厂产生的火焰气通过管道供石膏厂用于干燥其生产的石膏板,减少了火焰气的排放.严格的环境法规迫使炼油厂采取措施除去排放气体中的硫,一座车间进行酸气脱硫生产的稀硫酸供给附近一家硫酸厂,后来采取另外一种处理方式可产生硫代硫酸铵,可以用作农业肥料.炼油厂的燃料气则供给电厂燃烧.济普洛克石膏墙板厂用电厂的脱硫石膏做原料造石膏板,不需要再从西班牙进口石膏原矿.1987年,新的环境法规使炼油厂不得不建立一个废水处理厂,年输送给电厂70万立方米的冷却水,被发电站用来清洗锅炉和去除灰烬.炼油厂的废水经过生物净化处理,通过管道向电厂输送,整个工业园区由于进行水的循环使用,每年减少25%的需水量[4].

诺沃诺迪斯克制药公司是一个国际性制药公司,年销售收入20亿美元,公司生产医药和工业用酶,是丹麦最大的制药公司.胰岛素及工业酶厂产生的废弃物品如微生物体,之前是与废水混合排放,1976年后被用来作为替代无机肥的原料.胰岛素厂的部分微生物体由酵母组成,这些酵母肥料价值很高,可以用做猪饲料.1982年制药厂锅炉改造,经过可行性研究,选择了最经济的供热方法,即全部使用电厂的蒸汽,从电厂获得蒸汽只要铺两英里长的供气管道,相当于药厂两年的内部改造投资.1987年胰岛素厂也连通了Tiss湖的天然水供应;1995年,胰岛素厂发现将其已处理过的废水在市废水处理厂中进行后期处理,比扩建自身的处理厂要便宜很多[4].

1989年一家土壤改良公司也加入了这个网络.土壤改良公司通过微生物作用可消除土壤中的油污染,而且已经证实市废水处理厂产生的软泥可促进这种微生物的产生.

2.3 两地循环经济实践经验的比较

卡伦堡工业园区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为核心,遵循市场规律,把企业之间产生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交易对象,成为其他企业的生产原料,这样不仅减少了废物排放量以及处理废物的费用,而且还节约了成本,从而建立起工业园区内的生态链关系,实现园区内经济、资源和环境的良性循环.有学者认为,卡伦堡工业园的成功源自三方面的动力.第一,政策机制是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模式产生的基本原因.政府制订更为严厉的污染排放制度,运用经济和行政手段产生一种倒逼机制,迫使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寻求合作.第二,企业对经济效益和长期发展目标的追求是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存在并发展的核心.企业出于对成本、税收、资源制约以及长远发展等方面的综合考虑,使企业之间的互补合作成为可能.第三,企业的生态道德和社会责任.[5]

笔者认为,卡伦堡工业园的成功有如下几点经验值得借鉴:第一,5个主要企业虽然没有构成直接的上下游关系,但是在资源利用上存在较强的互补性.第二,产业结构规划不是纯粹的人为设计,而是因势利导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工业园虽然以工业为主,但整个园区内实现了多产业的融合,除了工业生产之外,农业中的种植、养殖业也参与其中.第三,工业园区内的企业、政府、组织等主体,各司其职,遵循市场规律,不逾越各自边界.企业在追求自身利润前提下直接从事满足人们生产生活所需产品的制造与加工,政府直接制定相关法律,根据社会实际情况变化修改法律条文,规范、协调各方关系,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第四,园区内的工业互利协作网络组织以及当地政府尽职扮演服务者的角色,把企业、政府、社区和环境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滨海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经过几年努力已经取得一定成效,正因为还在试点,所以还没有形成较为理想的循环经济模式,根据《实施方案》和已经完成的情况,结合卡伦堡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园区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值得探讨:(1)园区评价指标仍没有摆脱唯产值论的束缚,带有明显的唯GDP的痕迹.(2)现在进驻工业园区的企业大多是一些原先分散在各地的印染企业和化工企业,这实质上是企业在工业园区的集聚而不是集群产业的升级.企业与企业之间缺少生态性的有机联系,如一个企业的废水、废料还不能成为其他企业的生产原料或物质再利用材料.(3)企业间的物质或能量交换,包括信息的交流和交换,缺乏市场机制的运作调节,还主要靠政府行政力起作用.例如排污权的交易制度还没有建立和运作起来.(4)园区的循环经济整体运行带有明显狭隘的区域性特点,需要打破行政区域壁垒.(5)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形成一种自发地对环境资源的软约束机制.

3 关于新工业园区实施循环经济模式的几点建议

工业园区实施循环经济模式具有先天的优势,那就是相对集中的时空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再利用.笔者认为,循环经济有三大要求:第一是生态性要求.要求企业之间像自然生物体之间一样具有共生关系,是一种实现资源、能量和信息等各种元素通过交互合作达到守恒的循环关系.第二是整体性要求.企业的创建不能是“单向度”的,必须考虑与其他企业以及周边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利害关系,权衡利弊以求和谐.第三是科学性要求.工业园区的地理位置选定不仅需要征询民意,还必须不折不扣地进行全面的、科学的、可持续的论证,不能搞那种唯GDP的政绩观,杜绝出现“建一个园区污染一片地方”的状况.因此,在构建现代新型工业园区促使产业升级时要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历史教训,统筹规划,尊重自然规律,把经济增长和环保结合起来,由此,应该注意以下5个着眼点.

第一,铆钉方向,着眼于长远利益.

各届政府要牢牢抓住循环经济这根弦,紧咬不放,宁可少引进项目,也不能使新工业园区成为新污染区.政府应该在狠、稳、准上下功夫.狠,就是宁可牺牲一点增长率,也不能在园区内引进有污染或有污染可能的项目,保护环境成为重中之重;稳,就是在保证经济稳定的同时也要维护社会稳定;准,就是引进新项目必须进行多方面科学考证,只要符合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的项目要及时出手,不要犹豫耽搁.在引进企业或产业时,要做到梯度推进,成熟一项引进一项,优先引进环保设施好、循环条件成熟的企业或产业,至于还存在污染的企业或产业,待园区防污治污的条件成熟时再适度引进,引进后存在污染的企业要及时清退,决不姑息,不能贪小失大,不能因为追求产值而形成难以挽回的产业布局.

第二,依靠科技,着眼于未来竞争制高点.

在未来发展趋势上,只有环保条件好的企业或产业在竞争中才能立足市场,才能“笑到最后”.对于已进入园区的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应该“重点照顾”,这“重点照顾”不是给予优厚待遇,而是更苛刻的环保要求.一般大型企业经济实力雄厚,科技力量相对较强,有能力通过挖潜改造和科技创新获得适合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链,这是一种反向运作调节机制,而不是鞭打快牛的做法.相应地,要提高我国污染检测标准.要改善检测手段和工具,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迫使企业和当地政府引起高度重视.据《新民周报》报道,滨海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排放的污水,经绿色和平组织的检测,仍含有芳香胺、硝基苯、二氯乙烷、氯苯等有毒有害物质,而官方表示“国标”里面没有这方面的要求,目前国内环保部门的技术水平和设备精度也无法检测,根据国家标准,只要该污水经过自然水的80倍稀释能够达到无色就是正常的.[3]在处理废水时应分别排放,分类集中.目前园区内企业只实现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分别排放,实际上工业废水由于不同企业的生产工艺不同,造成排放物的成分也不同,在污水处理方法上应该区别对待.

第三,优化市场,着眼于产业集群优势.

产业集群本身就是市场发展的产物,集群内的企业之间交易成本低,利润高,有利于企业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集群产业集中在新工业园区内同样保持这种优点,而且更有效地促进科技、信息、知识和其他生产要素的共享.有学者认为,以“块状经济体”为特征的集群产业在初始阶段因为经济资源的空间积聚而表现出交易费用的节约效应,但创新能力的区位锁定效应抑制了知识溢出的外部性效应的功效.集群经济会产生路径依赖,容易陷入区位粘性的发展模式,使产业技术创新掉入发展陷阱中,形成发展路径固化现象.[6]所以要优化市场,在改造和升级现有以实物交易为特征的实体市场的同时,大力发展以电商为主体的虚拟市场.大力倡导排污权交易制度,建立完善的多级排污权交易市场.建立科技创新和交易平台,利用财政或贷款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科技投资和科技转化工作,形成多类型市场.

第四,拓展空间,着眼于超区域化思路.

突破单一工业园区的行政地域限制,建立大循环模式.滨海工业园区毗邻萧山的临江工业园区,合作空间很大.比如,出于排污权交易形式以及废物再利用和实现污水处理的有效性等方面的考虑,可以加强合作,提高工业系统整体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工业经济按照循环经济模式良性循环与健康发展.

第五,发展NGO,着眼于有效监督机制的完善.

鼓励和扶持一些有利于国家环境治理和社会稳定的非政府组织(NGO)的建立,比如绿色和平组织、民间环保组织、独立的环保测评机构等,鼓励新闻媒体进入环境防治的工作业务中,发挥社会舆论导向作用.NGO及新闻媒体的广泛存在既是社会政治民主的体现,也是社会治理的“缓冲剂”.政府的角色定位往往迫使其工作侧重于某一方面,难免在有些时空中就会出现弊端和漏洞,这些漏洞需要NGO来缓冲和协助解决.民间环保组织和新闻媒体合作,根据渐进性的环境恶化实际,不断呼吁,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政府制定相应的环保法规和环保方案解决污染问题.

注释:

①经国务院批准,2013年11月,撤销原绍兴县,设立柯桥区,此处仍沿用绍兴县.

②资料数据来自于由浙江绍兴滨海工业园区管委会于2013年12月3日所作的“浙江绍兴滨海工业园区开展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1]习近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J].管理世界,2005(7):1-4.

[2]张伟明,于蔚.产业集群与转型升级——基于浙江纺织业的研究[J].浙江学刊,2013(1):208-214.

[3]杨江.水与癌——癌症村的调查[J].新民周刊,2013(10):28-33.

[4]刘月超.丹麦卡伦堡循环经济社区研究[J].建造师,2007(6): 36-41.

[5]蓝庆新.来自丹麦卡伦堡循环经济工业园的启示[J].环境经济,2006(4):35-38.

[6]任慧,贾玉平.知识网络延伸:区域产业集群产业升级潜力提升路径探究——以浙江块状经济发展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6):53-57.

(责任编辑 邓颖)

On Orientation of Recycling Economy Mode in Shaoxing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lusters’Upgrading ——And Comparison of Shaoxing Binhai Industrial Park with the Danish Kalundborg Industrial Park

Zhu Ningfeng

(Yuanpei College, Shaoxing University, Shaoxing, Zhejiang 312000)

There is a cluster phenomenon and an idea of recycling economy in the history of Shaoxing traditional economy. The recycling economy mode in Denmark Kalundborg’s Ecological-industrial Park embodie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onservation and reuse of resources. The Binhai Industrial Park in Keqiao district is the only place where the recycling economy experiments are made in Zhejiang province. Examined from the experimental effects, it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yet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in this respect. Comparing the two industrial parks, the paper proposes some universal suggestions on the mode of recycling economy in order to achieve industrial upgrading.

cluster industry; recycling economy; Shaoxing; eco-industry

2013-12-30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资助项目(2013N115)

朱宁峰(1969-),男,浙江龙游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经济伦理.

F427

A

1008-293X(2014)07-00056-07

猜你喜欢

工业园区绍兴集群
绍兴
磐安工业园区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绍兴大闯关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该不该在小镇附近建立工业园区
人文绍兴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邮亭工业园区管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