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笔,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2014-08-15张成平
■文/张成平
练笔,是指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结合课文的学习,练习写相关的语言片段,以促进和发展学生的读写能力。在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加强平时练笔指导”,这为练笔亮明了身份。那么,练笔究竟为何能在课标修改中被点明身份呢?它的魅力凸显在哪儿呢?笔者在实践中思考着,摸索着,现将心得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练笔,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
小学语文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当孩子进入小学时,先前通过幼儿园及生活的训练,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听说能力,而“读”和“写”刚刚起步。“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精华之一,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看似两端,实为一体。
读,是对文章内容的“感受、理解、欣赏与评价”;写,是通过对形式的思考、评价和学习作者如何“观察、思考、表现”。把练笔作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环节,应该是“读写结合”的一种直接教学行为。当读到一定程度时,学生在思想上有所收获,心灵上有所触动时,他一定会想说几句,一定会拿起笔写几句。例如,我在执教《慈母情深》时,当读到“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时,发现班上有几个孩子的眼眶已经发红了,就顿了顿,对学生说:“此刻,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这几句话让你想到了什么?”两三秒后,一个平常沉默的孩子高高地举起了小手,神情有点儿激动。我点了名,他站起来说:“妈妈很累,但又想多挣点儿钱。我太不懂事了,作者找妈妈要钱是为了买书,我找妈妈要钱是为了买玩具!妈妈太累了……”看来,是前几天让他们跟随父母体验生活时有所感触了。旁边几个孩子也低下了头,此时,我只能说:“你们想到了什么?请在书中倾诉一下吧!”很多人拿起笔,在沉默中写着,偶尔有人在啜泣……
二、练笔,是读者与文中人物对话的桥梁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上,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需要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大胆想象,适当“补白”。教师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自觉地体验、理解文本的语言,与文本发生“相似的和谐振动”。例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教学中,我为了让学生更深理解“父子约定”的神奇时,让学生想象“当父亲在心急如焚竭尽全力挖掘的38个小时中,儿子会遇到哪些状况?他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请同学们拿出笔在文中写出自己的想法。两分钟后,有的学生说:“儿子陷入一片黑暗,仿佛掉进了地狱。儿子最初有些害怕,也曾哭泣过,但他猛地想起父子的约定,便镇定下来了。”另一个孩子说:“儿子饿了,想起了父子的约定,浑身便又有了一丝力量,便又对同学们说‘相信我的父亲,他一定不会放弃我们的’,孩子们便苦苦坚持着……”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深层次地走进文本,感受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为阅读升华了情感,为写作注入了体验。
三、练笔,是读者与编者交流的小站
选入教材的每一篇课文,不管是精美散文,还是名人故事,或是科普小品,皆是编者围绕课程标准紧扣单元主题选编的。因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还要尝试与编者交谈,读懂单元教学目标,落实课程标准。
如五年级上册《桂花雨》一文,在“导读提示”出提出“和同学交流读了‘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体会”。这正是引导学生发展阅读素养、独立学习能力的好机会。此时,在学生体会到“并不是桂花的问题,而是母亲情感的缘故”,针对我们班80%的学生都是近一两年从县内外转进来的实际情况,我让学生在书上试着写写自己的个性体验。
在几分钟后的交流中,有的学生说:“进了县城,大街小巷两旁都种植了许多树木,郁郁葱葱的,可总是觉得缺少家乡树木的那种灵气,一棵棵呆呆板板地站着,太不可爱了……”还有一个学生说:“我开始喝桶装的纯净水,觉得很好喝。可过了一两个星期后,就觉得只能解渴,没有家乡山泉的那种甘甜味。现在,我好怀念家乡甜美的山泉,好怀念故乡的乡亲和伙伴们”……
你能说,这样的孩子不淳朴吗?他不能读出琦君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吗?他不能触摸“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单元教学目标吗?
小小的练笔,少则几分钟,多则数十分钟,几十字,上百字,皆是孩子独立思考、阅读沉淀、自我反思的收获。也许这才是真正属于孩子从“语文”中“悟”出来的“吾言”吧!你们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