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学困生教育转化的实证分析
2014-08-15黄国庆
黄国庆
(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处于大众化阶段,受生源素质的影响,高职院校学困生教育问题日显突出而又无法回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关注并帮助学困生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我们尝试更新教育观念,实施“导师制+走班制”的模式教育转化高职院校学困生,实证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更新教育观念,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
深化教育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培养模式,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首先,教育者要树立全纳教育观念。高职生在过去的求学过程中往往不太受学校和老师的重视,甚至被边缘化,而他们的内心是渴望受到老师的关注与重视的。作为教育者来说,要确立正确的学生观、平等观,树立人人成才观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其次,教育者要树立系统培养观念。学困生帮助机制的建立,单靠某一位教师的力量,往往难以完成。只有全体教职工参与,既科学分工,又精诚合作,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才能达到目的。最后,创新培养模式,改革方式方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二、建立学困生预警机制,满足学困生的需求
按照“教职员工总动员、学校家庭相结合、老师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一支由班主任、辅导员、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宿舍管理员、学工队伍、学优生等组成的学困生帮扶转化队伍,由班主任和辅导员牵头,及时筛选出每个班的学困生,第一学期以高考分数为参照,以后以前一学期或学年不及格课程数量为参照,将学困生分成网络成瘾型、学习厌倦型、方向迷失型、方法缺失型、意志薄弱型、事务缠身型、混合类型等七类,建立名册,系部汇总,建立学困生预警制度。名单确定后,各相关职能部门互相协调,建立一套预警帮扶、教育转化方案,并且全程跟踪、动态调整、科学管理。针对不同类型,由班主任及辅导员综合学生的意愿,向系部提出建议,确定合适的老师作为其导师,如网络成瘾型学困生由班主任或辅导员担任导师;方向迷失型学困生由专业带头人担任导师;方法缺失型学困生由课程任课老师担任导师,以满足学困生的不同需求。
三、以生为本,实施“导师制+走班制”的教育转化模式
在高职院校现有的“班主任制”、“班级制”的模式下,我们实施“导师制+走班制”的学困生帮扶教育方案。根据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及特点,由班主任向系部提出建议,参照导师的意愿,各系统筹确定学困生某一时段的导师,并根据学生需要进行动态调整。导师与学困生之间建立起“导学”关系,针对学困生的学习问题或弱项作专项指导。“走班制”则是实现专人专项指导的途径,即学困生日常的学习主要还在自己的行政班,在无课的时候跟随自己的导师到其他班随班学习理论或实训,相当于部分重修或者补习。班主任、辅导员等教育者仍然各司其职,采取不同的方式,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着重对学困生进行教育转化。一段时间的教育实验,证明了这种以生为本,全员育人理念下的“导师制+走班制”的转化方式,能有效帮助高职院校学困生弥补弱项、挖掘潜能、提高学习能力,最终形成教育的合力,达到教育转化的效果,促进其成长成才。
如本地男生贺同学,属于网络成瘾型学困生。从中学时代就痴迷网络游戏,没有太多心思放在学业上,高考后进入高职院校。进入大学后,对学习兴趣不大,要么上课无精打采甚至睡觉,要么旷课。旷课时间或在网吧玩游戏,或在肯德基、麦当劳等西餐厅蹭网,性格孤僻,很少和同学交往。针对该学生的学习困难状况,我们按照教育方案开展了如下工作:第一,前期由班主任担任其思想导师,加强人生观教育,激发学习动机。班主任通过召开主题班会等集体教育的形式,在班级中开展理想和成功教育,帮助其树立有可能实现的学习目标。通过找其单独沟通交流,以个别教育的形式,帮助他学会权衡利弊,明确沉溺网络游戏的危害,学会理性上网,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第二,中期由任课教师担任其学业导师。鉴于该同学英语科目高考成绩只有20多分,学业上首先由导师帮扶,由英语老师指导他预习、听课、做题、复习,改变其学习技能,由导师带领实施“走班制”,并对其严格监控,通过一个学期努力由28分提升到63.5分,顺利拿到英语A级证书。第三,建立起家长联系制度。在和家长的沟通交流中,我们发现该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他的父母却时常被蒙骗。因此,加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交流,争取家长的支持,优化教育的环境,学校与家庭共同营造学习氛围,就很有必要。班主任经常性地与家长电话交流之后,也改变了他撒谎的习惯。第四,树立榜样,带动其学习。鉴于他缺少朋友,人际交往能力不强,班主任及辅导员老师特意安排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肖同学从其学业上给予指导,同时,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融入集体之中,改善人际关系。第五,体育老师利用课内外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鼓励他参加学校运动会,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力,并且迁移到学习上来,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第六,学生处联合系部组织落实社会实践活动,贺同学利用暑期在亲戚的网吧中当了一段时间“网管”,在打工中培养了他的劳动意识,体会了劳动的艰辛,增加了学习的动力。
经过大半年的教育帮助,该同学在待人接物方面明显改善,能坚持到课,学习积极性大有提高。
四、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强化过程管理,逐步完善
由各系统筹安排,班主任和辅导员落实,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对班级中的学困生实施“过程管理”。一是帮助学困生建立“过程管理”档案,具体包括:学困生的基本资料,需要帮扶的课程,导师的指导计划,学困生教育转化记录,帮扶效果评价,帮扶策略调整等。二是推行一个学困生由若干名导师先后帮扶的模式,解决学困生在不同阶段的切身困难。导师带领学困生到其他班级重修或者课外辅导的同时,还可以指定学优生带动学困生一起上课并进行学习辅导,提升学困生的学习能力。三是建立由学困生与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家长的交流沟通模式,让学困生定期向班主任、辅导员、家长汇报自己的学习安排、效果、困惑等。通过“多对一”的帮扶模式,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生活热情。四是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不定期调整学困生的帮扶计划,某门课程通过帮扶合格之后,及时变更导师,增强学困生“过程管理”的时效性。
高职院校学困生的教育转化是一个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要想把学困生内心的一些埋藏起来的东西唤起来,离不开“全员育人”的崇高责任感和团队精诚协作,离不开广大教职员工的智慧和汗水,只有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才能演绎不一样的教育精彩。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2]王自华,等.高校学困生学习扶助策略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4-46.
[3]黄国庆.高职院校学困生成因调查及教育对策[J].南方论刊,2013,(11):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