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否定到肯定:辩证思维侧重点的历史转向

2014-08-15贺长余

三晋基层治理 2014年3期
关键词:肯定性否定性辩证法

贺长余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辽宁 沈阳 110004)

在事物发展趋势和矛盾分析方法的问题上,辩证法有两方面的内涵:既包含否定、革命方面的内涵,又包含肯定、同一方面的内涵。关于辩证法两方面内涵不同程度的关注与应用,产生了不同的辩证思维和不同的实践效果。

一、辩证思维的否定性内涵和肯定性内涵

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1]后继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了启发无产阶级的革命觉悟,顺应时代的需要,首先是继承和发展了这种“否定性辩证法”的内涵,注重强调和应用辩证思维的否定性、革命性、斗争性方面。列宁说过“可以把辩证法简要的规定为对立面统一的学说”,而“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同等作用)是有条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2]从经典作家这些论述中,我们显然能体会到他们对事物所持的批判的否定性思维。

但是,前述马克思的引文也绝非仅仅包含着否定性。因为在这里马克思所说的“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我们也可以调过来说,即是在对事物的否定理解中包含着对事物的肯定理解。辩证思维的肯定性内涵是对对立面之间关系的重新认识,它与否定性内涵不同,是向对立面同一性的倾斜,讲究兼容并立、和谐共存、开放多样。典型如在社会历史领域,当生产力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仅仅依靠设想,期许更高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很有可能是徒劳的,因为“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胚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3]。这时,就需要注重事物的相对稳定性,运用辩证思维的侧重点在于其肯定性内涵。

二、革命时代的辩证思维侧重其否定性内涵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反映某一历史时代当时的具体要求。在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马克思主义者对于辩证法的理解,多注重其斗争性、革命性,辩证思维更多地侧重其否定性内涵,强调敌我双方的对立,强调矛盾的不可调和。从十九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中叶,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危机所引发的革命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尤其是在俄国、中国这些国家,无产阶级争取解放和民族独立的革命斗争更是如火如荼。辩证思维否定性的内涵正是在这个时候突显,成为各国无产阶级革命锐利的思想武器,成为许多国家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和革命领袖发动革命、指导革命的行动指南。

(一)革命时代的辩证思维突出其否定性内涵有其合理性与积极意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反映到阶级关系上,其实质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早已揭示,资本的诞生与增值无不是靠剥削无产者的血汗,无不是带着血与泪来到这个世界。资产阶级只是凭借手中的权威和武力,任意地盘剥无产者,因此,资产阶级并没有为无产者和广大受压迫人民提供获取独立人格和充分权利的机会与可能。这样的统治除了暴力还是暴力,不但在体制上压迫无产者,而且在意识形态上奴役无产者。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只有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和方式才能真正获得解放。因此,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者在这个时代的特定需要,在当时的历史实践中必然成为主导,成为推动历史进步的最为重要的手段。

对于大部分生活于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他们都看到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革命方式夺取政权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残酷统治,才能从根本上获得解放,因而他们必然把革命、斗争、尖锐对立的观念提高到空前的理论高度。因为只有坚决而又彻底地消灭敌人、消灭资本统治,才能最终获取革命胜利,任何稍许妥协都会葬送革命前途和革命成果。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突出辩证思维的否定性、革命性,突出对立统一规律中斗争的绝对性和至上性,是有其合理性与积极意义的。

(二)辩证思维的否定性内涵在革命年代的应用与展现,就是突出阶级斗争、暴力革命对于推动社会进步的首要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就明确指出,阶级革命是推动历史不断前行的直接动力。之后列宁曾根据本国具体实际提出:“俄国的纲领实质就是组织无产阶级斗争,领导这一斗争,争取达到最终目的——由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和组织社会主义。”[4]“阶级斗争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问题之一”,同时“这种阶级斗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的阶级斗争概念,阶级斗争是历史的唯一的实际动力”。[5]因此,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得出结论:“无产阶级国家代替资产阶级国家,非通过暴力革命不可。”斯大林在进一步深入继承前人阶级革命观念的基础上指出,现实的历史就是“自发的发展过程让位给人们自觉的活动,和平的发展让位给暴力的变革,进化让位给革命”[6]。

转向国内,毛泽东在《关于农村调查》中也曾指出:“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得到认识的方法论。”[7]“谁想夺取国家政权,并想保持它,谁就应有强大的军队。有人笑我们是战争万能论,对,我们是革命战争万能论者,这不是坏的,是好的,是马克思主义的。”[8]

当马克思主义者将这些关于阶级革命、阶级斗争的理论应用于各自国家的社会实践中,很快在整个社会历史中广泛掀起大规模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的运动。最具代表性的如俄国的十月革命、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等,此时暴力革命、阶级斗争成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和缺之不可的“杠杆”力量。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改变了两个国家的命运和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生动地彰显了辩证思维否定性内涵的巨大历史效用。

三、辩证思维肯定性内涵在当代中国的展现及效用

众所周知,二战后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和长期冷战的各国人民深感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性,渴望维护和平发展的意愿日益强烈,要和平、求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潮流,时代主题由之前的“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基于此,辩证思维的侧重点顺应时代实现了由否定到肯定的历史转向。

尤其在国内,党作为实践主体实现了政治角色的转换,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革命党和执政党有着根本的区别:当一个政党是夺取政权的革命党时,对上层统治势力来说它处于相对弱势。它要通过强调与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对立,把受压制的大多数民众争取到自己身边,并用革命手段夺取政权,严格划清与统治阶级的界限,将一切与其相关的存在进行严厉的批判和否定,坚决反对立场不坚定的机会主义、改良主义、修正主义等。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与对立方有些许的共性也常常被淡化。但是在和平年代,对于一个已经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斗争取得执政权的政党来说,情形则完全不同。执政党的使命在于代表全体人民执掌政权、管理国家事务,他要担负起公共责任,整合全社会并推动其有序发展。执政党既然承担着社会责任与义务,就必须转变原有的政治模式,更多地侧重求同存异的肯定性思维,以促进社会形成安定团结、充满活力、和谐发展的生动局面。

辩证思维的肯定性内涵为新中国的建设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和理论依据。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意识形态理念由革命到改革,由封闭到开放,实质上实现了辩证思维由否定性到肯定性的转向”[9]。改革开放的展开从实践上具体证明了辩证思维由否定向肯定的历史转向的合理性与实质意义:改革是制度的肯定性自我完善,而非否定性的制度革命;开放意味着制度上的共存并立和相互交融,而非否定性的两极排斥和你死我活。

(一)改革方略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基于辩证思维的肯定性内涵

“文革”之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深切地反思“文革”历史经验教训。邓小平指出“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若“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就“只能是死路一条”[10]。因而要大力发展经济,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发展的经济策略。在政治上,对各个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荣辱与共、肝胆相照的基本方针,以团结一切可以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的国内国外力量,力争实现双赢。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为了更好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我们摒弃了否定性思维支配下所坚持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两极对立,按照肯定性思维的方向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南巡讲话以来,我们停止“姓社”和“姓资”的争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11]同样,基于辩证思维的肯定性内涵,我们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模式;提出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多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和原则。正是以辩证思维的肯定性内涵为方法论基础,秉持兼容并立、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全新价值理念,我们成功地确立了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全方位开放战略基于辩证思维的肯定性内涵

随着全球化形势的发展,我们不仅在国内实现了辩证思维由否定到肯定的历史转向,而且在国际事务方面同样实现了由否定到肯定的历史转向:摒弃封闭的思想传统,实行开放举措,尽快地融入到国际秩序当中。通过引进良性资金,我们弥补了发展资金的不足;通过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我们推进国民经济强劲发展;通过引进先进科技、设备及丰富有效的管理经验,我们促进了企业的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国际化水平的提高;通过积极的对外交往与开放,我们引进了反映新时代潮流和发展规律的世界优秀的精神产品和文化理念,从而能够共同分享世界人类文明成果,极大地提升了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水平。十七大以来,我们提出了新的对外开放策略,主张“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标志着我国的双向开放向纵深发展。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革命快速推进世界发展的形势下,国家由封闭走向开放,辩证思维由否定到肯定的历史转向,是时代的要求。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社会、中国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促进了中国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使得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有了明显提高,加强了中国在世界各类全球性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及区域性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使我国成功地融入了全球经济体系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这些都是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所倡导和运用辩证思维肯定性内涵的直接效用和历史展现。继续实行改革开放、广泛吸收全人类文明成果,是当前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任务,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基本条件。

四、结语

辩证思维侧重点“从否定到肯定”的历史转向反映的是辩证法“否定之否定规律”中的片段,其前提是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因为归根到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辩证思维侧重点的转变,又会反过来作用于社会现实,产生强大的社会历史效用和实践效果。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33.

[2][5]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7,322.

[4]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

[6]斯大林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29.

[7]毛泽东.关于农村调查[N].人民日报,1975-12-13.

[8]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47.

[9]郭忠义.改革开放与辩证精神的回归[J].哲学研究,2011,(6):99.

[10][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0,373.

猜你喜欢

肯定性否定性辩证法
论辩证法的总规律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赏识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论美国基于种族的“肯定性行动”
美国肯定性行动的兴衰成因及启示
黑格尔哲学之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关于质量的辩证法
转诊率下降背后的“辩证法”
论异化的“肯定性”解读何以可能
论罗素和迪莫斯关于“否定性事实”的观点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