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教育如何体现“高教性”
2014-08-15施茂祺伍慧勤
施茂祺,伍慧勤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0)
高职有别于中职人才定位,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智力与技术,其人才定位属于技术型和智能型统一型人才,而不是培养一般的熟练工。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在人才培养上更加体现“高教性”的特点,培养更强更高更新的技术性人才。高职教育要建立多层次的适合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实践基地,同时还应构建一支能够具备“三能”的师资队伍,又要制定好能够体现高职特色的大学制度,这样才能真正实施高职教育,体现高职教育的高教性特点,真正培养高端人才。
一、建立多层次的高职人才实践培训基地
高职教育的高教性重在职业能力培养,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实践基地,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逐步训练职业素养,提升他们的技术熟练程度,造就高层次技能型人才。作为高职院校应该构建能够适合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多层次实践基地,只有多层次的人才实践实训基地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和实训机会,才能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当中更好地感知理论,不断提升技术等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
一直以来,我国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的热情不高,很多高职院校缺少较好的企业实习基地。即便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到相关企业去实习,更多的是一种顶岗实习,只能从事非常简单机械的重复操作,既缺乏对学生统一有效的组织和协调,又没有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的有效性方法和程序,更缺乏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提升的制度和保障。一般都是放羊式管理,学校缺乏更多的管理和教育指导主动权,而企业更多的是考虑企业的整体发展,企业的盈利和市场竞争优势,唯恐学生实习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转,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流程、产品质量或者服务信誉。很多企业给学生所提供的实习岗位都是无关企业核心利益的岗位,无法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知识和能力,更不能让学生在实习当中得到较高层次的提升。还有不少企业把高职院校学生当做廉价的劳动力,以工代学或者以学代工,难以培养技术和技能型人才。
高职教育最为重要的项目就是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开展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第一个层次就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但不是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基本训练,而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实践,结合理论,边教边学边做,确保学生能够手脑并用,技能训练和知识学习有机结合起来。高职实践教学的第二个层次就是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核心技能,但是这种能力的训练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安放到相关的企业流水线上顶岗实习,而是要把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与学生的实际工作经历、尤其是理论知识学习有机统一起来。设备配置要结合企业的生产,同时又要高于企业的生产实际,能够体现教学与生产的双重功能,体现先进性、高效性与研究性有机统一,首先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让学生在实习当中既能培养技能,又能够加深对有关理论知识的感悟,更让学生能够感知企业文化。所以,其第二个层次应该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来完成,通过和相关企业进行合作,把企业的有关生产基地与学校的实训基地相结合,构建教学型、生产型和研究型的校内实训基地。实践教学的第三个层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和企业的密切合作,建立专业工作室和研发机构,以实现企业的真实项目为基本载体,围绕企业市场发展、客户需求、产品性能、服务质量等,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技术开发和产品研制,以更加先进的研究成果转化服务于企业的发展,学生在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之下完成较为复杂的毕业设计,提升实际应用能力的同时,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科研成果转化。
二、构建具有“三能”的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要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该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称之为“双教能力”,能够给予学生很好的理论知识,更能够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指导。高职教学的高教性不仅具备双能力,还应该具备与企业合作应用、开发研究的综合能力,只有这样,高职院校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理论培养和实践技能指导,立足于当前社会生产的最前沿,才能开展各种技术攻关和创造发明,培养真正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能够解决各种问题、具备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的高素质职业人才。但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还达不到这一目标,对学生的实训指导实习指导能力欠缺,尤其是在与企业合作展开各种技术攻关、研究发明创造等方面还存在非常大的问题。能够胜任理论教学、实践指导、企业合作研发的教师奇缺。我国有不少高职院校是由中职院校或者中专院校升级而来,很多教师缺乏较高的学术修养,也缺乏与企业合作和技术攻关与研发的能力,不少教师仅仅具备一种能力,具有企业背景的教师非常少。当务之急是加强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技能培养,提高他们的实践指导能力,丰富企业工作经验,让更多的高职院校教师到企业锻炼,使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同时,加大企业行业技术能手的引进力度,让更多的懂得企业经营生产以及具有研发能力的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构建一支具备“三能”的高职师资队伍,真正体现高职院校的“高教性”特点。
三、构建体现高职特色的大学制度
我国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是一级管理制度,缺乏相应的积极性和活力,学院管得过多。我国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必须发挥系级管理的积极性。单一的一级管理制度权力过于集中,校长管理负责制已经不能够适应高职院校的发展,当务之急是构建院系二级管理制度,坚持责、权、利、职相一致的原则,把相关的权力下放到各个系,让各个系有一定的灵活自由管理权力,结合专业发展、社会时代发展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创新管理。学院做好全方位的系统调控,防止出现较为混乱的局面。因此,高职院校院系管理不能管理过严过死,也不能实行放羊式管理。必须明晰各个职能部门、院系之间的管理职责,坚持权利、责任、义务、利益、职能相一致的原则,出台院系两级管理制度,让各项管理都能遵循一定的制度和规则,建立一级和二级管理制度。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取酬、优劳优酬、以岗定薪的原则,更多地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通过薪酬制度改革引进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激活教学活力,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加强对教学的评价与监控,运用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流程,做好全面检查与协调,及时发现教学科研方面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为保证各项工作目标的按时完成提供较好的服务。
总之,高职院校的“高教性”主要体现在教育和专门人才培养上,专门人才的定位应是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人,能够在相关的领域、相关的行业精通一门技术业务,同时又能通晓与之相关的其他专业业务和行业发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中,毕业生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属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而非在流水线上进行简单机械操作的操作员。为此,应从实践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培养以及管理制度改革入手,凸显高职院校的高效性特点,提高办学质量,提高高职院校的专业化教学水平。
[1]李进.关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2).
[2]丁金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质量观的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