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褐拟谷盗传入我国的风险分析及管理对策

2014-08-15徐刘平梁小松张呈伟

生物安全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进境检疫指标

陆 苗, 徐刘平, 李 健, 梁小松, 张呈伟*

1常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江苏 常州 213022; 2常州市新北区市政绿化管理所,江苏 常州 213000

褐拟谷盗,学名TriboliumdestructorUyttenboogaart,俗称大粉甲或黑粉甲,属鞘翅目Coleoptera 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拟谷盗属Tribolium。

褐拟谷盗分布广泛,在欧洲、美国、加拿大、非洲、亚洲、澳大拉西亚和大洋洲均有发现(Halstead,1967)。早在1850年就在非洲、埃塞俄比亚发现该虫(赵养昌,1963)。德国、荷兰在1933年发现并将其列入仓库害虫。褐拟谷盗取食广泛,成虫和幼虫都可取食谷物、豆类、干果及其加工品等,危害后发出难闻的气味,并在受害物上有呈现明显损害痕迹。其寄主包括谷类磨制食品、含油种子(如花生仁、棉籽等)、豆类、干果和饲料,是粮谷储藏中最重要的害虫之一(张生芳和周玉香,2002)。

2007年5月28日,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正式发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将褐拟谷盗定为检疫性有害生物(刘昊和顾青雷,2010)。此后,检验检疫机构先后在进境运输工具、木质包装、原木和木薯干中截获该有害生物。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褐拟谷盗传入我国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本文依据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ISPM11)中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原则,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和蒋青等(1995)对有害生物危险性的定量分析方法,对褐拟谷盗入侵我国的风险进行评估。通过风险分析,明确该虫对我国的入侵风险,为防止褐拟谷盗的入侵,保护我国农林生产安全和生态安全,实施针对性检疫措施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本文分析所引数据、文献材料均来源于万方、维普、CNKI、CABI、SCI、NST等中外文献数据库。

1.2 分析方法

依据FAO/ISPM规定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程序,参照徐汝梅(2003)制定的风险分析框架,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从进入可能性、定殖可能性、扩散可能性、危害影响、危害管理管理难度等5个一级指标对褐拟谷盗入侵我国的风险进行定性分析,蒋青等(1995)对有害生物危险性的定量分析方法,对其进行风险评估,一级指标再细分为多个二级指标,计算总R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褐拟谷盗定性风险分析

2.1.1 进入可能性 虽然我国尚未发现褐拟谷盗的文献报道。但褐拟谷盗分布广泛,多被发现于整个美洲、欧洲以及地中海较寒冷气候地区,而沙特阿拉伯、印度、埃塞俄比亚等地也有报道。该虫在13~30 ℃及相对湿度10%~100%的范围内均可完成发育,因此,在运船舶或货物木质包装、木材、种子运输及调运过程中,褐拟谷盗对不利的相对湿度和营养条件显示出一定的抵抗力和适应性。

近年来,检验检疫机构先后在进境运输工具、木质包装、原木和木薯干中截获该有害生物。从全国来看,由于进出境运输工具、进境货物木质包装以及木材贸易的不断增加,褐拟谷盗一旦传入并在我国局部乃至大部地区形成分布,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2.1.2 定殖可能性 从褐拟谷盗在国外的分布区来看,褐拟谷盗为世界性分布,主要分布于美洲、欧洲以及地中海较寒冷气候区。就地理位置看,我国几乎全部位于该虫分布的纬度范围内。就气候条件看,褐拟谷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能找到适宜的生存环境。就褐拟谷盗自身的生物特性看,其对不利的相对湿度和营养条件具有一定的抵抗力,成虫可在温暖干燥的条件下生活2年,一年可发生2~3代,其繁殖能力也较强,通过褐拟谷盗的适生性分析,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褐拟谷盗的入侵危险地区。

2.1.3 扩散可能性 褐拟谷盗的扩散主要通过人为传播和自然扩散,人为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随着国际贸易和远洋运输业的发展,褐拟谷盗通过船舶等运输工具、进境货物木质包装、木材、种子等传播介质实现远距离扩散。在新的地区定殖以后,主要依靠迁移等方式进行自然扩散。

2.1.4 危害影响 褐拟谷盗作为一种危害严重的入侵物种,其取食广泛,成虫和幼虫侵染谷物、豆类及其加工品,以及燕麦、面粉、干果等储藏食物,对被其侵染的面粉、种子、饲料及其他动植物性物质造成毁灭性的危害。由于其对储粮造成的危害巨大,中国、欧盟、美洲等超过20个国家或地区都将其列入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对其实施严格的检疫措施。我国是农业大国,面粉、麦麸、燕麦片、粗粉、葵花籽、苜蓿粉、谷物、家禽饲料、混合饲料、动物产品在全国各地广泛分布,特别是豆类、小麦、稻谷、玉米等作物,在我国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13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700万hm2,小麦种植面积2414万hm2,水稻种植面积3043万hm2,玉米种植面积3569万hm2。作为我国三大主粮作物和主要油料作物的大豆、小麦、水稻和玉米在保障我国经济和民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1.5 危害管理难度 目前,国内对褐拟谷盗的检疫鉴定主要依据其形态学特征(张呈伟等,2013)。褐拟谷盗检疫鉴定方法标准正在制定过程中,还未通过审定。对来自疫区的寄主和运输工具的现场检疫依靠形态学方法进行判定。防治褐拟谷盗主要使用磷化铝熏蒸和缺氧贮存等方法,其中磷化铝熏蒸是储粮害虫防治的最有效方法。

2.2 褐拟谷盗定量分析

2.2.1 风险指标层赋值 根据对褐拟谷盗入侵风险的定性分析结果和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定义,应用蒋青等(1995)提出的有害生物危险性的定量分析方法,对褐拟谷盗入侵我国的风险指标层的各个因子进行赋值(表1)。

2.2.2 计算评价值 根据表1中各指标的赋值和蒋青等(1995)提出的有害生物危险性的定量分析方法,计算褐拟谷盗入侵我国的风险值。

P1=4P11×P12×P13×P14=2.71;

P2=0.7P21+0.3P22=3;

P3=0.6P31+0.2P32+0.2P33=2.2;

P4=max(P41,P42,P43,P44,P45)=3;

P5=(P51+P52+P53)/3=1;

5个一级指标之间内在关联,互相影响,缺一不可,共同作用于综合评价指标,所以,综合评价值为各一级指标评价值之积的5次方根。其公式表达式为:

R=5P1×P2×P3×P4×P5=2.22

褐拟谷盗入侵我国的风险值R值为2.22,根据宋玉双等(2000)研究确立的危险性程度等级的划分标准(表2),褐拟谷盗在我国属于高度危险的有害生物,根据其风险指标值,其潜在危害性、定殖和扩散可能性均较大,有必要在进境植物检疫中实施相应的风险管理。

表1 褐拟谷盗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指标层评Table1 The index layer evaluation of integrated multi-index evaluation for T.destructo

续表1

序号No.评判指标Index values评判标准Criteria赋分值Score扩散可能性P3Possibility of diffusion传播方式P31Means of diffusion主要通过气流传播Spread by airflow由活动力很强的介质传播Medium diffusion土传或传播力很弱Soil-borne or weak diffusion2国外分布P32Distribution in other countries世界50%以上的国家有分布More than 50% of world countries25%~50%的国家有分布Between 25%~50%0~25%的国家有分布Between 0~25%没有分布None3天敌存在的可能性P33Natural enemies potential asbiological control in PRA area存在有效的天敌,作用明显Effective natural presence of enemies,with obvious effects存在天敌,但作用不明显No obvious effect无有效天敌No effective natural enemy2危害影响P4Harmful effects潜在的经济危害性P41Potential economic impact造成的储藏量损失达20%以上,严重降低农产品质量More than 20% of storage loss储藏量损失达5%~20%,储藏量损失较大Between 5%~20%储藏量损失达1%~5%,储藏量损失较小Between 1%~5%储藏量损失小于1%,且对质量无影响Less than 1%3是否为其他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传播媒介P42Ability to transmit other quaran-tine pests可传带3种以上检疫性有害生物Capacity to transmit more than 3 species传带2种2 species传带1种1 species不传带任何检疫性有害生物No transmission capacity0受害寄主种类P43Variety of hosts受害寄主达10种以上More than 10 species9~5种5~9 species4~1种1~4 species无None3受害寄主的栽培面积P44Surface areas of planting available for the pess受害寄主的栽培总面积达350万hm2以上3.5×106 hm2350~150万hm23.5×106~1.5×106 hm2小于150万hm2Less than 1.5×106 hm2无None3受害寄主的特殊经济价值P45Economic value of the pest on tar-geted native species受害寄主经济价值高,出口创汇多High economic and export value 受害寄主经济价值重要,对出口创汇影响很大Very important role on economic and export value 受害寄主经济价值低,出口创汇少Low economic and export value 受害寄主无经济价值,无出口创汇No economic and export value2

续表1

序号No.评判指标Index values评判标准Criteria赋分值Score危害管理难度P5Level of riskmanagement检疫鉴定的难度P51Difficulty of quarantined现有的检疫鉴定方法可靠性很差,花费时间很长Low reliability, long period of quarantine time检疫鉴定方法介于可靠性很差和非常可靠之间,花费时间较长Poor to good reliability,long period of quarantine time检疫鉴定方法非常可靠且简便快速Simple inspection, with fasty and high reliability1或2除害处理难度P52Efficiency of pest decontamination现有的除害方法几乎完全不能杀死有害生物Nearly impossible to kill the pest除害率在50%以下Less than 50% of pest decontamination除害率为50%~100%Between 50%~100%除害率在100%100%1根除难度P53Efficiency of eradication of the pest田间防治效果差,成本高,难度大Poor efficiency,high difficulty and cost田间防治效果介于很差和很好之间,成本中等,难度中等Poor to good efficiency, with medium cost田间防治效果显著,成本低,简便Good effeciency, with low cost and easy work1或2

*PRA是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PRA means pest risk analysis.

表2 危险程度等级划分标准Table 2 The criterion of risk gradation

3 讨论

本文按照PRA准则,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计算褐拟谷盗的风险程度,建立了一、二级评判标准的计算模型,通过计算褐拟谷盗综合评价的风险值R,对其传入中国的风险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得出褐拟谷盗综合评价的风险值R为2.22,属于高度危险的有害生,所以我国将褐拟谷盗列为检疫性有害生物,应当实施有害生物风险管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案,即实施严格的产地检疫、入境检疫、调运检疫及跟踪检疫,禁止携带褐拟谷盗的农产品进境和运出疫区。在口岸一旦截获褐拟谷盗,要立即实施严格的检疫处理措施,并加强监测。

我国早在2001年12月11日已经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员,因此在制定检疫措施时,应参照SPS协定的要求,依据ISPM1提出的风险管理原则,提出如下风险管理的备选方案。

(1)依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根据动植物检疫法

及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褐拟谷盗更为有效的检疫鉴定方法,严格控制从褐拟谷盗发生地进口调运农产品,特别是谷物、大豆等粮食及其产品,降低有害生物传入的风险。

(2)实施严格的产地检疫、入境检疫、调运检疫及跟踪检疫,禁止携带褐拟谷盗的农产品进境和运出疫区。在口岸一旦截获褐拟谷盗,要立即实施严格的检疫处理措施。

(3)加强对褐拟谷盗的检疫处理技术研究,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提高防治效果。

(4)强化口岸一线的疫情监测工作,建立健全疫情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口岸截获状况,以便对其实施针对性检疫。

(5)加强风险交流,加大国内各口岸的检疫部门的疫情交流,及时了解褐拟谷盗在国外的发生状况和最新的防控技术。

(6)积极开展褐拟谷盗的生物学特性、检疫鉴定方法等基础性研究,为有效开展的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蒋青, 梁忆冰, 王乃扬. 1995. 有害生物危险性评价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 植物检疫, 9(4): 208-211.

刘昊, 顾青雷. 2010. 防止褐拟谷盗随国际航行船舶传播的检疫措施和防控对策. 吉林农业, (5): 111.

宋玉双, 杨安龙, 何嫩江. 2000. 森林有害生物红脂大小蠹的危险性分析. 森林病虫通讯, 19(6): 34-37.

徐汝梅. 2003. 生物入侵——数据集成、数量分析与预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赵养昌. 1963. 中国经济昆虫志 第四册 鞘翅目 拟步行虫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张呈伟, 徐刘平, 陆苗, 梁小松, 李健. 2013. 褐拟谷盗的快速分子鉴定方法. 安徽农业科学, 41(24): 9924-9926.

张生芳, 周玉香. 2002. 拟谷盗属重要种的分布、寄主及鉴别. 植物检疫, 16(6): 349-351.

Halstead D G H. 1967. Notes on the systema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someTriboliumspecies (Coleoptera: Tenebrionidae).JournalofStoredProductsResearch, 1: 269-272.

猜你喜欢

进境检疫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互联网+监管”提升连云港口岸进境粮食规范化管理水平
在检疫中常见的几种人猪共患传染病
羊快疫的检疫诊断和防制
加强产地检疫实现以检促防
山东青岛口岸首批韩国冰鲜水产品顺利进境
制造强国的主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