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2014-08-15姚灵忠

潍坊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政治传统思想

姚灵忠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素养,对于培养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各地在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也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毋庸讳言,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缺失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带来的冲击。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报告同时强调要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若干问题的决定》,该《决定》也指出要“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因而,如何正确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把其融入到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进而在传统文化视域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无疑具有较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传统文化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历经世代传承和发展演化,涵盖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结晶,具备鲜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传统优良文化,其历史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我国传统文化包括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经世致用的传统史学等等,这些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1]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深刻体现在温家宝总理2009年1月31日在同西班牙文化界人士、青年学生座谈时的谈话中:“一是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二是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三是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四是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2]具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要包括相辅相成的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在大学生群体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满载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可以说,爱国主义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主线。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就提出了“夙夜在公”的勤政理念,再如孔子所提倡的“孝亲敬祖”、“忠君报国”的爱国思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情怀,林则徐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提出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许国报国情怀等等,把这些鲜活的历史人物及其爱国精神融合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有助于在大学生群体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有助于激发大学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除了满载爱国主义情怀,中国传统文化亦承载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流传至今的砥砺名行的警句名言,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真实写照;再如孟子提出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人生观更成为千百年来激励人们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志存当高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把握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培育大学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三)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成熟的伦理道德观

无论是儒家、道家、释家宣扬的理论还是以其它形式为载体的传统文化,都十分注重对人的伦理道德的引导和培养。如孔子提倡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人我关系观,老子提出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的德育观,《论语》中提倡的“见利思义”的价值观等,都是调整人们的价值取向,培养人们成熟的伦理道德观的基本准则。在今天各行业伦理道德水平普遍下滑的现实情况下,以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大学生成熟的伦理道德观,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有助于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所谓健全的人格,从广义上而言,包括具备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与他人和社会和谐相处,有明确的人生规划和发展目标,奋发图强,勇于承担责任,等等。传统文化在塑造健全的人格方面,亦有许多精彩的论述。如上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观,以及道家倡导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系统发展观,儒家提出的“礼之用,和为贵”的人际关系观以及“内圣外王”的德育观等等,对于今天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二、传统文化缺失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尽管文化具有传承性,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大学教育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缺失。传统文化在大学教育中的缺失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各种挑战,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发挥。因而,明确传统文化缺失的表现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是在传统文化视域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一)传统文化缺失的表现

传统文化在大学教育中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度不高

建国后,我国确定了大学教育主要以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尤其是理工科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理念,把“育人”和“制器”混为一谈。[3]“重理轻文”、“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成为高等教育的育人共识,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被边缘化。传统文化在大学教育中的缺失,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很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程度不高。北京大学曾进行过大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大学生对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引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家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不甚了解,也不是很感兴趣。[4]尽管自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在高等教育中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度不高的状况依然存在。

2.大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不畅

如上述,大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不畅,主要和我国早期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大环境有关。具体而言,其一是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教育的不重视,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具体的高等学校,其对技术理性的过度秉持,往往置换了对价值理性的思考和追求。[5]其二是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尽合理,即便是在达成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传统文化课程往往被设置为选修课或概论课,无益于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三是传统文化教学模式陈旧,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如互动式案例教学、辩论式案例教学等,并没有引入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中去。这三个方面直接导致了大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不畅。

(二)传统文化缺失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传统文化的缺失导致了文化教化作用的弱化。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今天,新旧文化交替的“真空期”给一些非主流文化甚至是糟粕文化登堂入室带来了可乘之机,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难题。

1.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出自《论语》的这句话,树立了一个做人的基本标杆,即“人无信则不立”。然而,缺乏诚信意识已成为很多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种“习惯”。考试前无论怎么强调,考试过程中作弊的学生还总是占有一定比例;毕业论文无论如何重视,抄袭剽窃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每年的评优评奖无论强调的多么严肃,弄虚作假的情况也不时出现。缺乏诚信意识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很多学生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2.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

大学期间应该博览群书,勤于思考,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传统文化的缺失导致不少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扭曲。比如有些大学生“重利轻义”、拜金主义严重;有些大学生只关心个人利益,对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漠然处之,甚至“损人利己”;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发展缺乏规划,非常茫然,处于随波逐流的状态,缺乏正确人生观的指引;还有些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不敢勇于承担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扭曲直接或间接引发了很多校园问题和社会问题。

3.大学生伦理道德水平滑坡

大学生的伦理道德水平应有相当的高度,然而情况并非如此,不少大学生的伦理道德水平出现了滑坡。比如尊老爱幼,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在现代大学生中很难体现出来,公交车上不给老幼妇孺让座的青年学生,上课迟到、早退、旷课以及校园里面见到老师不打招呼的天之骄子绝对不在少数;再就是很多学生缺乏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良好作风,物质生活攀比,各种浪费严重,这样的情况也时常见闻,等等。

4.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

健全的人格包括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在当前较为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各种问题带来的压力无时不在困扰着大学生们,冲击着他们的心理承受底线。比如就业带来的压力,各种学习考试的压力,贫困的压力,继续深造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等等,诸多压力让不少青春年少的大学生们罹患了焦虑、抑郁、失意、自卑等心理疾病,甚至因此而走向极端,这样的消息时常见诸报端。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这一不争的事实,正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而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以传统文化的精髓塑造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正成为大学通识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

三、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如上分析,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给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要有效应对面临的挑战,应在传统文化视域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包括诸多方面的改进和完善。

(一)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更新传统文化教育理念

首先,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需要从国家层面自上而下地推动,社会各界都要逐步破除对待传统文化极端偏颇的歧视观点,要认识到传统文化所承载的精华和经典,体会到传统文化在育人塑人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近年来,国家层面已经表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各高等院校,也应切实转变观念,以科学、求实的态度,重视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教育。思考问题的不同方式会引发不同的行为,只有各级行政部门,各级教育工作者真正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传统文化的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出来。其次,要更新传统文化教育的理念。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为了破除专业技术至上在育人方面面临的困境,我国开始推行素质教育,也被称为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推行首先从课程体系的设置开始,不少高校尤其是一些综合性高校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率先在本校开设通修课,把一些传统文化教育的经典之作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教育效果非常明显。然而,也有不少高校的通识教育流于形式,把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成了选修课或概论课,这让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还要更新传统文化教育理念,要科学设置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把传统文化教育的精髓真正融合到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唯有如此,才能发挥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二)转变教育教学方式,促进传统与现代教育的结合

除了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更新传统文化教育理念,还应转变教育教学方式,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首先,要转变教育教学方式。传统文化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课或概论课,纯理论的“填鸭式”授课模式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以触碰其心灵,引起同一话题的共鸣。因而,要转变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方式,辩论式教学、案例讨论式教学等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引入到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中来,再就是传统文化的教育肩负着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因而应聘请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教授担任传统文化课程的主讲人,且以小班授课为宜,以提升学习效果。其次,应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有共性的内容和育人观,比如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塑造、伦理道德水平的提升等等,要让大学生们感受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并非空洞的说教,其价值追求与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以增强大学生们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

(三)营造立体化学习环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首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各高等院校应对现有的教学制度进行改革,无论是教学理念和思路,教学模式的选择、课程体系的设置,还是教学状况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等方面,都应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需求。比如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应改变过去的终结性评价为形成性评价,以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体会和切实把握以及对自身的塑造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而不再以期末的一张试卷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其次,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还需要打造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过硬的师资队伍,不仅仅表现在学历高,而是政治素质过硬,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精华把握准确,并能将其融入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去,师资队伍的培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需要各高校规划好思想政治教育师资的培养和人员衔接。再次,要营造立体化的学习环境,还需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润物细无声”,隐性教育具有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够让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传统文化精髓的影响,自觉按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塑造自己的行为。隐性教育的载体有很多,比如校园文化的塑造、大众传媒的宣传、教育工作者的言传身教,等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能有效打造立体化的学习环境,显著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总之,传统文化视域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和改革,充分发挥各方的合力,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1]龚贤.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01:7.

[2]温家宝总理同西班牙文化界人士、青年学生座谈时的谈话[EB/OL].新华网http://news.china.com/zh_cn/news100/11038989/20090201/15302518.html.

[3]岳林琳,程乐森.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理念与思路探讨[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4).

[4]李宗云.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5]岳林琳.通识教育视阈下医学生复合能力的培养[J].教育评论,2014,(3).

猜你喜欢

政治传统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