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适应性状况与教育对策探究
2014-08-15孙梦霖
孙梦霖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适应性最初是一个生态学术语,是指“生物体随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的特殊性或生活方式的能力”。因此,大学新生的适应性可以定义为大学新生根据外部环境的改变,改变自身的特殊性、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使之符合新环境的要求的能力。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是指高校根据新生入校后的思想特点及现实状况,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使之尽快完成自我调整,符合大学生活要求的社会实践活动。
新生的适应性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学到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交往等情况的改变,很多新生入学以后表现出极不适应的状态。由于个体适应能力的差异性,新生的适应期也有长有短,有的学生甚至因为长时间无法适应大学生活导致了降级、退学等严重后果。因此,如何根据新生的思想特点,及时的进行适应性教育、帮助其迅速融入大学生活,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的完成大学学习及个人的成长成才。
一、新生在大学适应阶段的主要问题
根据笔者的观察及访谈发现,新生入校以后的适应状况参差不齐,有的学生适应期短、适应状况良好,有的学生所需时间长、难以良好的融入新环境。总体而言,大部分新生入校后能够逐渐适应新生活,而在适应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也比较集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习方式的不适应。对于学习方式的不适应感几乎是所有被访谈学生都谈到的。学生提到的最多的感受是“不知道该怎么学习了”、“上完课觉得什么都没学到”、“心理压力比高中还大”。来自北京的罗同学说,自己基本上还像高中一样的学习,由于英语专业全英授课自己很不适应,所以每天花大量时间写作业、记忆知识点、背单词,高中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不把每节课的知识巩固好,自己“很不踏实”,但大学老师每节课讲的内容太多,自己“根本没有时间做其他事了”。由于高中的学习方式是“精讲精学”,以考试分数衡量学习效果,学生可以直观的看到自己的变化。因此,当大学的授课变成对于学习能力的培养,没有各类考试作为检验时,学生就表现出了两极分化的状态,一部分非常不安和忐忑,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学习中去;一部分非常迷茫,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
(二)生活环境的不适应。由于大部分同学远离家乡,生活习惯、气候、饮食等各方面与自己所熟悉的环境差异较大,因此,外地同学基本都产生了对生活环境不适应的情况。而且,由于要适应集体生活,很多没有住校经历或自理能力较差的同学在生活中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例如,来自香港的温同学,来到武汉后非常不适应冬天湿冷的天气和辛辣的食物,没有集体生活经历的她坦言“来到内地学习的困难超出想象”。
(三)人际交往的不适应。被访谈同学中很多人认为“大学同学的感情不如以前亲密了”、“对班级没有归属感”。来自厦门的唐同学是家里的独生女,来到大学后她觉得非常孤独,很想念父母、想回家,“寝室同学都各忙各的事情,大家的感情一点都不亲密”。由于中学同学都是朝夕相处,在统一的要求之下有统一的目标、做同样的事情,同学彼此间很容易形成亲密的“革命友谊”。然而在大学里,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成长环境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性格爱好迥异、个人追求多样化,交往也不像中学时那样密切。因此,一部分同学由此感觉到孤独、寂寞,无法找到真挚的友谊。
(四)自我适应的障碍。被访谈的很多学生认为来到大学很失望、也很挫败,“大学生活跟自己想象的有很大不同”。来自河北的张同学说,“觉得自己很失败,参加了很多活动却都铩羽而归,参加了很多面试也都以失败告终”;来自湖北的代同学说“别的同学都好闪亮,我却什么都不会,很自卑”。由于被访谈者就读于211工程的重点大学,他们在中学期间均是班里的佼佼者,习惯了作为群体中的榜样、家长老师称赞的对象,但来到强手如云、竞争激烈的大学校园后,突然丧失了优越感,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于是便否定自我、盲目自卑,产生了严重的自我适应障碍。
二、新生大学适应阶段的规律性特点
在访谈过程中,笔者发现新生的适应期有长有短,适应性强的新生能够再在入校后的一个月时间良好的适应新生活,适应性弱的学生在第一学期结束后都无法完全适应。总体而言,新生在适应阶段表现出了一些规律性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心理健康状况优的学生适应状况明显优于心理健康状况差的学生。通过对比,笔者发现,在入学后的心理测评中表现异常的学生基本都存在适应性障碍,因为他们的抗压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均弱于其他同学,因此适应新生活也更困难。但这并不代表心理测评中表现良好的学生没有适应性障碍,适应性困难并不一定均会在心理测评中有所体现,因此不能根据心理测评的结果判断学生是否存在适应性问题,即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适应状况有一定相关性,但并不是因果关系。
(二)寝室氛围融洽的学生适应状况优于寝室氛围不融洽的学生。
本调查向泰国汉语学习者共发出问卷20份,有效问卷12份,被访谈者五位,本调查向汉语母语者发出问卷20份,有效问卷16份。本次调查将泰国汉语学习者使用的拒绝言语行为与汉语母语者采用的拒绝言语行为进行研究对比,探讨其中的差异及产生原因,最终总结出泰国汉语学习者实施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影响因素。
在访谈中发现,寝室氛围的好坏对于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寝室氛围融洽的学生明显更易融入新生活。因为,室友是大学新生社会支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来自室友的关心和帮助更直接、更有效,对于寝室的归属感可以为学生提供强大的情感支持和正面力量,寝室同学的互相带动可以帮助新生克服很多入校后的困难。
(三)乐群性高的学生适应状况优于乐群性低的学生。
乐群性是衡量一个人个性内倾还是外倾的重要标志,是指一个人喜欢和群体在一起生活和工作的个性特征,乐群性的反面是孤独的个性。调查发现,乐群性高的学生更易融入新的环境,他们更善于与人交往,也更加坚强乐观,能够很快与新同学打成一片,适应情况越好;而乐群性低的学生则比较难于迅速适应环境的改变,他们往往更喜欢与以前的朋友和同学联系,不善于也不愿意结交新朋友,也更易产生心理问题。
(四)生活环境改变小的学生适应状况明显优于生活环境改变大的学生。
生活环境的改变指气候、饮食、居住条件和生活状态的改变等。通过比较,笔者发现,生活环境改变大的学生适应状况弱于生活环境改变小的学生。例如,有的学生由家庭生活转变到集体生活,就会因为没有私密空间、生活习惯差异等原因产生不适的感受;北方的学生来到南方就无法适应南方湿冷的气候。因此,本省的新生往往比外省的新生适应的更快;有过集体生活经历、自理能力强的学生的适应状况更好。
(五)心理落差小的学生适应状况明显优于心理落差大的学生。
被访谈学生均坦言“大学生活与自己想象的有所不同”。这种感觉主要是由于学生对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造成的。由于各种媒体对大学生活不恰当的宣传、各种青春读物对大学生活的夸张渲染以及学生自己对大学生活不切实际的想象,造成了大学生活就是“自由”、“悠闲”的代名词的假象。而入学后,学生发现大学生活与自己的期待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差异,难以迅速调试心理状态适应新的生活。因此,对大学生活了解的越片面,学生心理落差越大,适应状况越差;对大学生活了解的越全面,心理落差越小,适应状况越好。
三、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对策
(一)开展新生适应性状况测评。
新生在入学后,普遍要接受心理测评。然而,心理测评中反应出的很多异常情况都是由于对新生活的不适应临时产生的;而又有很多学生虽然存在适应性困难,但心理测评无法反映出来。因此,在新生入校一个阶段后,应对新生普遍开展适应性状况测评,帮助辅导员掌握新生的适应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开展辅导工作。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大学新生专门制定的适应性测试量表,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快步伐,联合有关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及教育学家等,制定适合我国大学生特点的适应性测评量表。
(二)个别辅导与集体辅导相结合。
根据学生的适应性情况,采取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学习方式、人际交往等适应共性问题,采取集体辅导方式更加高效、效果更明显。例如,对于学生在新的学习方式中不知如何管理时间、目标不明确、缺乏个人规划等问题,开展《目标规划能力培育》、《时间管理指导讲座》、《大学生涯规划指导》等专题教育。而对于在适应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的个别学生,则给与其深入指导与具体帮助。而且,要特别关注特殊学生群体,例如生活环境改变巨大的港澳学生、新疆西藏学生;极端贫困学生群体、单亲学生群体;以及适应性普遍较弱的学生群体,例如寝室氛围不融洽的学生、乐群性低的学生等。
(三)推进“预案式”教育机制
在新生的适应性教育中,要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测功能。在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预测学生将会遇到的困难及产生的问题,在问题产生之前,即为学生提供“预案式”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做好预案机制,及时解决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例如,在大学学习正式开始之前,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学习方式不适应问题进行“预案式”指导,帮助其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为学生分析各种可能出现人际适应问题,并提前给予其有效的解决方案和途径等。
(四)注重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
“朋辈”(Peer)含有“朋友”和“同辈”的意思,通常是指同年龄者、年龄相当者(“同辈”)或有过交往的并且值得信赖的人(“朋友”)。[1]朋辈教育是指从研究生或高年级学生中选拔出优秀学生对大学新生进行指导和教育。由于朋辈学生与新生具有相似的经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因此,他们的指导对于新生更有实践意义和借鉴意义,他们的经历也对大学新生有很好的激励作用。例如,对于生活环境改变大的学生——港澳学生、少数民族学生,邀请同籍贯的朋辈帮带其度过适应期会有更好的效果;而对于适应性较弱的学生群体——心理落差大的学生、寝室氛围不融洽的学生及乐群性低的学生等,朋辈学生也更易走进其内心,给予其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
[1]谢燕兰.高校朋辈辅导员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