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解析
2014-08-15王红玲
王红玲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1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长期以来,作为学校教育的支柱,教师被认为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主体,是促进和实现教育目标的决定力量,教师的地位一直被认为是神圣和崇高的。然而,自从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在研究职业压力时首次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这一概念后,作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开始被人们认识并逐渐重视。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普遍存在并呈蔓延和上升的态势,主要变现为:工作满意度低,工作幸福感差,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缺乏,兴趣不高,对教书育人的工作缺乏激情,感到厌烦。
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严重影响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导致教育质量的迅速下滑,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并导致教育事业的发展受阻。
一、职业倦怠的概念
“职业倦怠”又称为“工作倦怠”或“职业枯竭”,是由英语中的术语“job burnout”翻译而来。简而言之,职业倦怠是指个体由于不能顺利应对长时间的工作压力和紧张情绪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症状和身心疲倦状态。职业倦怠的研究者认为,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情绪衰竭,即个体在工作过程中,情感资源枯竭,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低迷和疲劳状态,具体表现为:对工作产生倦怠和烦躁的情绪,工作没有积极性,热情和激情完全丧失;(2)去人性化,即个体工作态度消极,对于所服务的对象,持着一种否定的、厌倦的、麻木不仁和冷漠的的态度和情感,甚至把所服务的对象当作无生命的物体看待;(3)个人成就感降低,即个体认为自己的工作没什么价值和意义,在工作中缺乏成就感,认为自己在工作中无法体会到成就,并不愿再为工作付出努力。
二、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高校的教学工作本身即是一种压力情境,学生的个体差异越来越大,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越来越强,家长的要求越来越多,社会的期望越来越高,这都会给高校教师带来莫大的压力和紧张情绪,久而久之,这些都会损耗教师的工作热情,从而产生教师的职业倦怠。归纳起来,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有如下几种:
(一)教师对学生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
通过走访笔者发现,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对学生高付出与低回报之间的矛盾。近几年由于扩招,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班级多,规模大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造成了教师课时多,课堂和课外的工作量较之以前都有很大的增加。繁重的工作任务造成了很多教师心里的烦躁和不安。
另一方面,经历高考进入高校后,很多学生一下子没了奋斗的目标,处于放松期,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学生的缺乏热情直接影响到教师为他们传道、授业、解惑的热情和积极性。由于一些内在和外在的原因,高校教师成就感和幸福感越来越低。
(二)教师教学工作的机械重复性与创新能力之间的矛盾
教学工作有其特殊性。一般来说,一名教师所教授的课程总是相对固定于某一个学科的某一门课程。很多教师,教授同一科目数年之久,同样的教学任务,简单机械地重复、不断循环。这样的工作模式是一个重复循环的过程,虽然每年学生都会不同,教材也隔几年就会更新,但是课程的基本框架和基本模式变化并不是很大,这就使得课程没有新意,简单枯燥,没有挑战性,没有新鲜感,更无创造性可言。由于教师上课的内容和形式都是简单的机械重复,久而久之,创造性离教师日趋远去,工作上的娴熟日益磨灭着教师探索的激情和创新能力。
(三)教师教学工作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冲突
教育作为一种培训人的活动,是一项兼具极强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复杂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特性不但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心理素养和专业素质,又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和进步,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然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始终比较滞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扩大办学规模,扩招的学生人数也越来越多,教师担任的教学任务也必然越来越重。高校教师由于整天忙于本专业的教学任务,很难抽出时间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对他们来说,抽出时间进行再学习,再充电更是难上加难。有的高校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担任了繁重的教学任务,除了完成教学工作之外,他们还要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有些教师还要抽时间和精力读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自身的教学任务加上再深造和学习,使得这些教师都身心疲惫。长此以往,教师的精力不足,教学质量势必会有所下降。进一步来说,这也会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长时间繁重的工作和体力、脑力的透支,对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以科研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是高校教师必须履行的三大重要职责。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科研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然而,在高校中,为数不少的教师并未接受过科研知识和方法的培训,缺乏正确的科研方法,对于如何搞科研比较茫然,科研能力处于初级甚至低下的水平。在高校教师中,教学和科研脱节的情况普遍存在。因此,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以科研为导向的评价和考核机制与教师的教学工作之间的矛盾。对于现行的考评体系,高校教师普遍认为不合理,非人性化,实施聘任制和量化指标管理,对教师的否定多了,肯定少了,这势必会打击教师的热情和积极性。对于科研考核,大部分教师表示压力很大,并表示为了职称晋升而要完成的科研任务也让人头疼。很多高校教师发表科研论文难,争取科研项目难,尤其是年轻教师,职称低,发科研成果在很多期刊受到限制,然而没有科研成果,又不能晋升职称,从而形成了一个怪圈,造成评职称难。这就致使很多教师有挫败感,对科研抱着排斥的态度。教师考评体系的非人性化,会使高校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意义,认为自己在工作中无法体会到成就,从而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教师工作效能下降,最终造成精力不济而产生职业倦怠。
三、缓解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普遍存在已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及其专业发展,并阻碍了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缓解这种状况,调动教师积极性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关心学生成长,建立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对学生的人格养成、学业成就的取得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职业。高校教师应该提高职业认知,要深刻认识到教师是育人之人,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光荣使命,教师的职业的是一份荣誉、一份责任,更是一份希望。教师只有认识到自己岗位的重要性,做到爱岗敬业、爱生执业,才能迸发出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动力,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到做一名教师的幸福感、自豪感、成就感和快乐感。
(二)关注自我更新,提升专业素养
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专业发展是提升自身业务能力的是重要环节。教师都有成就动机和自我实现的愿望,然而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当他们的需求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得以满足,愿望得不到实现时:如科研成果得不到发表、争取不到科研项目,教学效果受不到学生认可,工作业绩得不到认同等,教师就会产生挫败感,对自己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产生怀疑,从而丧失工作热情,产生职业倦怠。因此,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注重自我更新和拓展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增强专业能力,注意自己的经验与技能的积累。
首先,教师要做到课前花充足的时间认真备课,课后积极主动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对于教师来说非常重要,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发现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深刻反思,找到新的兴奋点,从而唤起教师的教学热情,激发对工作的兴趣和活力,并能促使教师最大程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高校教师必须要将教学与科研紧密地结合起来,不能忽略任何一方面,两手都要抓,要对科研的重要性以及科研对教学效果的增强作用有个清醒的认识。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教师科研意识薄弱、科研能力不高的情况,为了改善这种状况,高校应该对教师进行科研知识的普及,通过开设科研方法讲座,组织科研团队等措施增强和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同时,高校应该在发表科研成果和争取科研项目等方面给教师提供尽可能的帮助,让教师感受到科研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三)减轻教师工作量,关注教师健康
教师的工作有其特殊性,教师的工作不仅限于课堂教学,除了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之外,教师还要在课下花费大量的时间扩展自己的知识储备,备课、批改作业、课下与学生沟通交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指导,此外,教师还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等,专业深造再发展,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等工作,这些在工作之外的隐性的劳动和付出是无法计量的,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虽然与中小学教师相比,高校教师的工作稍微清闲,负荷稍有减轻,但他们承受了科研考核、职称晋升、个人专业发展等更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负担,能够使教师有一定的时间进行教学反思和扩展,也能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再学习和再深造,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减轻教师工作量,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让教师得以休息和调整,将有助于改善他们的工作状态,增强他们的工作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成就感,从而降低职业倦怠,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四、结语
教师的职业倦怠,不是他们消极工作,职业道德差,工作态度不端正的表现,而是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学校的考核机制、教师工作与自身专业发展的矛盾等多种内因和外因造成的。因此,对待教师产生的职业倦怠,我们不应该盲目地指责、挑剔和批判,而是要理性地分析和思考,对教师的职业倦怠加以理解,并通过帮助教师提高对职业的正确认知,建立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教师自我更新,提升教师自身业务素养,减轻教师工作负荷等方法,促使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得以有效的缓解。
[1]R.L.Schwab.Teacher Stressand Burnout[J].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Sikulan Editor,Macmillan,1996.
[2]申继亮,李永鑫,张娜.教师人格特征和组织认同与工作倦怠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9,(32).
[3]李永鑫,杨瑄,申继亮.教师教学效能感和工作倦怠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7,(30).
[4]饶见维.教师专业发展[M].台湾:台湾省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