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提升适应社会能力

2014-08-15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校风人格心理健康

杨 敏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海南海口 571100)

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提升适应社会能力

杨 敏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海南海口 571100)

文中从社会适应与人格的关系入手,探讨了影响大学生人格养成的主要因素,强调了人格塑造在大学生社会适应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的途径。

人格;社会适应;心理健康

如何适应社会、是否具备良好的适应社会能力,是每个大学生都会面临的问题,也是每个高校德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问题。高职高专院校应调整学生人格形成过程,使德育教育适应交流和对话的时代,锤炼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

1 人格与社会适应

人格是什么?从词源上看,我国古代汉语中没有“人格”这个词。源自拉丁文“persona”的英文“personality”的本意指的是面具,西方对人格的概念,强调的是个人的独特性。在我国的文化中,是把“人格”视为一种“做人”的方式,属于道德规范的范畴,不是指个人的独特性。

关于人格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人格即适应性。[1]人格是个体适应社会的产物,也在适应社会中承担着适应功能,人格与其适应功能是密不可分的。第二种观点认为,适应性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性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格结构,就是人们在适应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2]第三种观点认为,适应性是个体人格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格在特定社会适应环境中的具体展现。

所谓社会适应状态的实质,就是如何界定什么是“适应良好”,什么是“适应不良”。社会适应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现实问题。每个人降生于世时,对这个世界的感受都是陌生、一无所知的,世界对每个初生的人也是陌生的。人们通过社会适应获取资源、身份和尊严,达到身心健康的终极性目标。可见,适应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2 影响高职高专学生人格养成的主要因素

2.1 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对人的影响是巨大和全方位的,大部分心理学家都认同早期经历对个体发展的重要影响。个体早期大部分时间在家庭中度过,其人际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在所有影响个体发展的家庭因素中,父母和长辈的教养方式以及家庭环境氛围是最主要的两大因素。研究发现,父母消极不良的教养方式会使子女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而积极的教养方式则有益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格特征关系的调查发现,父母消极的教育方式越多,子女的稳定性、有恒性、敢为性、自律性得分越低,敏感性、忧虑性、紧张性得分越高;反之,父母积极的教育方式越多,子女的兴奋性、稳定性、敢为性得分越高,敏感性得分越低。[3]

2.2 学校因素

2.2.1 校风

学校是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场所。校风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校风一旦形成,就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只要没有强大的外力使之发生质的变化,就会一直延续下去。校风一般包括教风、学风和组织风气。校风具有激励功能、凝聚功能和导向约束功能。黄希庭教授等对校风、班风与大学生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做了系统而实证的开拓性研究,校风越好的学校,学生自我价值感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也越高。

2.2.2 教学内容与教师

中国是一个人际关系文化的国家,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都与人际关系密切关联。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格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做人”的能力主要就是培养学生恰当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通过了解文化传统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把处理人际关系放在文化这个大背景下,促进大学生塑造积极人格。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文化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学校可与当前正在实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要求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的人格与社会适应性。

教师人格对大学生人格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张晓云认为,高校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品格;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塑造健全人格;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意志,锻造坚强品格素质。[4]

大学阶段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形成是非常关键的,高职高专院校应注重人格教育,使得学生全面深入了解自己的人格结构及特点,优化和完善自己的人格,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3 人格塑造在高职高专学生社会适应中的重要作用

相对本科院校而言,高职高专院校录取分数线较低,注重实际操作,专业理论有适度压缩。高职高专学生的人格具有外向、热情、自立自强、独立等特点,他们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但缺乏严谨性、周全性、坚韧性等人格特征。高职高专学生的人格既具有相对稳定性又具有可塑性,是可以改变和发展的。高职高专学生凭借自身基本的人格特征,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面对类型不一的社会问题,积淀和提升自我的技能和沟通水平,达到适应社会的目的。如果将适应本身看作一个追求的目标,那么社会适应本身就意味着个体处于某种健康状态。高职高专学生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其实就是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问题。从根本上说,社会适应是个人与社会环境的一种互动关系。

适应社会的过程是一个形成良好人格的过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取得成功。一些人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面对不适应的状态,有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能够很快适应并解决遇到的社会问题,进而达到良好社会互动效果;有些人不能很好解决在适应社会过程中所遇到的社会问题,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情绪,影响社会交往水平。从个人与社会互动的角度来看,社会适应归根到底是人际适应。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关系非常密切。心理健康作为人们终生追求的目标,是一种复杂的终极性心理现象。社会适应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追求与社会环境维持和谐关系的过程。社会适应既是一个心理和行为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理和行为的状态,还是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特征。无论是哪种标准和依据,对于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健康,都强调心理机能正常发挥作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协调健康状态。高职高专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心理健康是高职高专学生社会适应的终极性目标。

4 塑造高职高专学生健全人格的途径

社会适应是高职高专学生必须面对的重大人生主题。有相当多的学生对如何去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感到困惑和迷茫,他们没有完全认清自己的状态,也没有看清所面临的社会环境。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个人的人格决定其社会适应的过程和结果。

首先,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改革德育理念。在以学生为本的人格教育理念下,通过第二课堂、社团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实践德育教育体系,激发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在实践德育的过程中领会感恩、爱国、自强、自立等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其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高专院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健全心理健康干预机制,引导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再则,打造高素质精业务的学生管理队伍。学生管理队伍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学校应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其职业素质和职业归属感与使命感。

[1] Buss D M.Social adaptation and Five Major Factors of Personality[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98.

[2] 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功能与机制[D].西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3] 张亭亭,李红.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人格特征关系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6(6):641-642.

[4] 张晓云.高校教师人格力量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2):80-81.

[5] 蔡景华.大学生现代人格培养探析[J].教育评论,2005(4):34-36.

G712

A

1008-3782(2014)01-0080-02

2013-10-24

杨 敏(1982-),女,湖北武汉人,硕士,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辅导员。

徐 艳)

猜你喜欢

校风人格心理健康
说 校 风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杨贤江校风思想:历时性分析与共时性梳理
校风校训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进路探索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