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饮酒》诗中陶渊明心境之升华
2014-08-15别菊珍
别菊珍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北襄阳441050)
《饮酒》组诗写于陶渊明辞官归家十多年以后。这个时期的陶渊明已经没有了少年时以“五柳先生”自我定位,以“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作为人生的目标,以有“树木交荫,时鸟变声”的闲静农村生活环境而“欢然有喜”的心情。他的居所,不再像辞去彭泽令决定归田时“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那样舒适,心情不也再有“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那样的愉悦。有的只是家遇大火、天灾使家中颗粒无收、物质生活匮乏的烦恼。加上社会政治的变化,刘裕即将称帝改朝换代的野心和行为,使陶渊明更加痛苦和矛盾。这个时候还有人来劝说陶渊明出仕为官,劝他改变现在困窘的生活状态。这时的陶渊明心理失去了平衡:“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杂诗》其八)但是通过“饮酒”,通过以饮酒的方式思考人生需求解脱,最终使陶渊明回归内心安稳,达到任真自得的修为。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的:“渊明一生都是为精神生活的自由而奋斗。”[1]
一、三大人生矛盾的体现
(一)有名与无名的矛盾
虽然陶渊明内心渴望实现个体存在的社会价值,渴望实现“惠和千里”的人生夙愿,但他清醒地认识到在这种“八表同昏、平路伊阻”的社会中是不可能的,故认为“归耕”是“善觉”的通达之举。
世俗之人是“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饮酒》其三)。他们贪恋世间的功名利禄而不能坦露自我的真性,扭曲自我以身殉名,最后争得功名却失去了“一生”。
对于叔齐、伯夷、荣启期、颜回这些人,陶渊明赞美他们“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饮酒》其二)。如果不是他们能够保持操守,遵循内心的快乐,也没有什么美德和美名可以留下了[2]。但是,陶渊明对于这些故人的做法又说“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饮酒》其十一)。他们虽然死后留下了美名,在世时却一辈子过着贫穷的生活,也没有人去赞美他们,学习他们。
这里,陶渊明思考的“名”,不是世人争夺的名利,而是可以传承的美德。不论是名利的“名”还是美名的“名”,陶渊明最后决定对待“名”的态度是:“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饮酒》其十一)不管是应生当有名还是没世无闻,不论是生当无名还是没世传诵,人死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因此,还是趁活着时,按自己的想法活着好。
(二)穷与达、贫与富的矛盾
《饮酒》组诗中有回忆之前为了维持生计而出仕的句子:“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饮酒》其十一)、“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饮酒》其十九)。出仕后的结论是:“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饮酒》其十)、“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饮酒》其十六)、“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饮酒》其十九)。
陶渊明受儒家价值观的影响和现实生活的生计所迫,奔波仕途。由于陶渊明坚持本真的自我,认为社会“举世少复真”(《饮酒》其二十),坚持自我独立的人格,坚持“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吾驾不可回”(《饮酒》其九)的道路。这就与官场上的一切格格不入,使他“惠和千里”的政治理想注定要失败,希望通过建功立业去实现意志自由的想法终于落空了[3]。因此,哪怕他生活困顿到如句子中所描写的那样:“褴褛茅檐下,未足为高栖”(《饮酒》其九)、“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饮酒》其十五)、“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饮酒》其十六),他也不肯再回头。
“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既轩冕之非荣,岂缊袍之为耻。”(《感士不遇赋》)陶渊明在提醒自己:为保持人格的自由,“量力守故辙”是值得的,既然荣华富贵不值得留恋,那么过贫困的日子也就心安理得了。为了实现人格独立的夙愿,付出“饥寒饱所更”(《饮酒》其十六)的代价是值得的。其用心无非是“端居自励,亦深以怀疑改辙为警”[4]。他歌颂那么多的古代贫士,也是要从古圣先贤那里获取精神的慰藉,坚定自己固穷的决心,以古圣先贤的道德力量强化自我灵魂的修炼。
(三)生与死的矛盾
陶渊明对生与死的思考,客观原因是在50岁左右时。此时陶渊明身体每况日下,从颜延之《靖节先生诔》中“年在中身,疢维痁疾”,以及陶渊明《与子俨等疏》中“天地赋命,生必有死……吾年过五十……疾患以来,渐就衰损”所述,均可以看出陶渊明被疾病缠身。主观原因是陶渊明有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当他从心灵深处摆脱俗务尘想的缠绕,终于放弃世俗价值的关怀,在饮酒之时,却发现自己陷入对生命的思考,个体生存的本来面目与真实意义,个体生命的生存与死亡等问题便一一突现出来[5]。他对生死这个问题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敏锐:“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饮酒》其一)、“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饮酒》其三)、“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饮酒》其十一)、“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饮酒》其十五)。
陶渊明在对人生进行深深的思考与反省,这种对生命和宇宙、自然的远距离观照和哲理性思考,使人对其自身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命价值产生一种迷惘和失落感。对于生命个体而言,时间使一切荣华富贵都变得毫无意义。在时间和人的紧张关系中,当有些人追求及时行乐而永无满足时,当有些人追求功名富贵而期望不朽时,陶渊明的头脑则特别清醒,深感这些人都不懂人生的真正意义,于是他说:“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饮酒》其十一)
二、任真自得之性的表现
无论世事如何动乱,无论内心冲突如何激烈,诗人在饮酒中找到乐趣,在饮酒中深化自我,找到本我,回归内心的平静,任真自得。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饮酒》其十四
这首诗讲隐居后故人来访共同饮酒畅谈的乐趣。陶渊明隐居后,偶尔有志趣相同的朋友来拜访是一件乐事。陶渊明的自然之性,使朋友们也不必客气和拘谨,只要带上他最爱的酒就可以了。“班荆坐松下”中“班荆”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老朋友遇见了,找一些干草铺在地上,坐在上面吃东西、聊天就好。大家在喝酒中逐渐放松,在很多场合不敢说的话也可以放开谈论。在喝酒时体现出朋友间的友谊和情趣是多么难得和可贵。那时候是“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诗人认为人之所以有许多烦恼,是因为“我”字当头,把“我”看得很重,心里就有许多人我利害的计较。如果把“我”字放下,以“道”的眼光来看外物,就会觉得那些外物的贵贱得失都是无所谓了[6]。也正是因为饮酒,在沉醉的世界中,一切物我的计较、烦恼都变得很远很远,所以这才是饮酒的最高境界。
但是诗人的隐居生活中很多时候还是落寞的,朋友不常来,因此只能劝慰自己,因此有了下面这首诗:
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
——《饮酒》其十五
诗中前四句:“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其描述同他的另一首诗中:“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读山海经》其一)意思是一样的。因为他选择了隐居种田,离开了他所属的社会阶层,家境贫困,住的偏僻,所以没有交际,也很少有人来看望他。陶渊明看着那些“翔鸟”反衬出他内心的寂寞。但是陶渊明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够从宇宙无限与人生短暂的对比上得到超脱。他没有迷失自己,在他意识到自己已经白头、人生的时间更加短暂时,他要的是心灵上的平静与解脱。他必须放下以前的政治理想,只能做一个“欲有为而不能者也”(《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安贫乐道,独善其身[7]。
陶渊明隐居后,在落寞的时候除了在自己房屋周围踱步思考之外,他还会接受自然的馈赠,感受心中的真义: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饮酒》其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饮酒》其五
这两首诗写的都是诗人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片段,诗句“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中的“独”、“自”衬托出他在生活中那种幽微深细的感受:一个人喝酒,喝完了再自己倒上,是一种在自得的喜乐和孤独的寂寞结合起来的感情。“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也非常直白地写出他居住的地方远离闹市,周围安静且没有人烟。
这两首诗中还都提到了菊和鸟。这两种事物在陶渊明生活中是常见的[8]。他自娱自乐的隐居生活就是赏菊、采菊、饮菊花酒。诗人熟谙屈原“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的用心,想用饮菊花酒的方式来荡涤胸中的尘垢,使他自己的精神从世俗羁绊之中得到解脱。当诗人看到、听到“归鸟趋林鸣”、“飞鸟相与还”时,陶渊明就如同感觉到自己回归自然的欢喜和自由[9]。因此,诗人用“啸傲东轩下”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感慨。这种感慨是不能用文字来表达的,所以他说“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陶渊明感受自己的隐居生活,感受自己所处的环境,他在与大自然景物的融合之中,体味到了一种人生的意味,体味到了“真”。
注 释:
文中所引用陶渊明诗句出处:①逯钦立.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②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05.③李华.陶渊明诗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见《陶渊明研究》第一卷[M].台湾:台湾九思出版社,1977.
[2]叶嘉莹.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何新文.文士的不遇与文学中的士不遇主题[J].湖北大学学报,1988(4):39-44.
[4]清 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202-203.
[5]戴建业.知性与尽分——论陶渊明对自我的体认[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1):98-103.
[6]石云涛.《谈谈陶渊明饮酒的原因》[J].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2):30-32.
[7]肖瑞峰.试论《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J].贵州文史丛刊,1983(3):82-88.
[8]陈碧仙.陶渊明饮酒诗思想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10):40-42.
[9]杨清文.浅论陶渊明的饮酒诗[J].蒲峪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