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课德育功能探析
2014-08-15丁文霞
丁文霞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立德树人是院校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是全体教师的神圣职责,专业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师生自身成长、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院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当前,在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实践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以及考核与评价,还一定程度地表现出与德育的分离。必须进一步强化共识,结合高职院校专业课特点,探索合理的开放途径,在专业课中努力渗透德育内容,将育人贯穿于教书全过程。
一、高职院校专业课发挥德育功能的依据
(一)全人教育理论
全人教育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柏拉图的和谐教育思想,之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则明确提出教育要培养“完整的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的隆·米勒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构了以“人的整体发展”即全人教育为宗旨的教育理论。全人教育是促进人的整体发展、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体现在教育的过程不仅是传递知识与训练技能,更关注人的情感和人格的全面塑造。就如爱因斯坦曾经讲过的,“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也就是说全人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真正全面发展的人、和谐统一的人。
(二)隐性教育理论
隐性教育理论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学者提出的有别于正规课程但却实实在在发挥教育功能的“隐性课程”教育理论探索。现在隐性课程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德育中。隐性教育对教育者来说是有意识的,而对教育对象来说是无意识的。“无意识”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它属于人的非理性方面,是一种潜在于心底而未被主体自觉感受到的意识,是人对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从作用方式看,它潜在参与或支配主体的心理活动,使主体产生无意识的行为,并影响和调节主体的有意识行为。无意识教育发生作用与人的心理一些需要直接相关,这些心理需要主要有安全、归属、兴趣、从众需要,以及尊重、认可和成就需要等,需要是接受的根本动力。教师将德育内容隐含到专业课中,使学生在有意识地追求满足需要的活动中,无意识地接触、认同乃至接受了隐含在其中的教育内容,从而不断提高思想发展深度。
(三)国外教育实践
很多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在专业课中渗透思想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上推行大教育观念。德国是通过各学科、各专业的渗透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使德育融于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美国高校没有统一的品德教育大纲,其专业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隐含了德育教学内容。美国大学还格外重视在自然科学知识教授过程进行品德养成,学生在修习专业课的过程中,要求回答三个问题,即该门课程的历史及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与专业相关的社会伦理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二、高职院校专业课发挥德育功能的原则
(一)科学化原则
一是教学目标设置科学化。专业课教学发挥德育功能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培养学生掌握了技术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同时,又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二是教学内容设置的科学化。精、准是对专业课德育内容设置的基本要求,它处在辅助地位的特点决定了内容选择要精;由于课程不同,教育资源有差异,选择的内容有侧重,即讲求准。比如有的课程适合选择专业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史,有的课程适合选择科学思维方法,有的课程适合选择职业精神等方面的内容。三是教学方式的科学化。专业课发挥德育功能并非公开说教,而是搭车式的无意植入,将教育意向和教育内容渗透到专业课教学活动中,将培智与育人巧妙结合,既避免产生先入为主的逆反心理和厌倦,又达到净化思想、升华自我的教育目的。
(二)灵活性原则
专业课中的德育教学处于辅助性地位,其开展德育的资源具有零散性和偶发性。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专业课教师在做好本专业教学的同时,必须培养敏锐的观察力,能及时捕捉来自教材、课堂和生活等方向的各种教育信息,利用正确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对教与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并进行客观评价,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同时由于教育资源的分散性,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时应随时随地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只有坚持了灵活性的原则,才能抓住机会和资源,做到专业课教学与德育的有机结合。
(三)情感引导原则
古人讲“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是否相信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非权力因素的影响。非权力因素是一个人的品德修养、个人涵养、综合素质、人格魅力等的综合集成。非权力影响是建立在学生对教师尊敬和信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吸引力、感染力和号召力,其作用要比权力性影响力或强制性影响力更广泛和持久。教师具有非权力性影响力,就可以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在和谐的情感氛围下,学生更愿意接近教师、配合教师。心理学认为,学生在接受一种观念时,有被动接受、勉强接受、主动接受、愉悦接受等不同的情形,其结果常常取决于情感的因素作用,情感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疏通抵触、勉强的情绪,推进向积极接受方向转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做出正确的行为判断。
三、高职院校专业课发挥德育功能的路径
(一)提高专业课教师育人意识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作为教师,他是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为了育人成才。在实践中,专业课教师更多地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较少“越界”对学生品德的塑造,就是只管教书,不管育人。提高专业课德育功能,强化教师育人意识是关键。首先,要使每名专业课教师充分认识到专业课发挥德育功能的重要性。专业是立世之基,品德是为人之本,专业只有与做人紧密结合,才能培养真正的人才。学生毕业后首先是作为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然后才能在各领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所以,专业教学不仅要“授业”、“解惑”,更要“传道”,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其次,专业课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力不容忽视。有道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监督自身广博的知识涵养和过硬的理论素养,由此所生成的人格魅力会吸引学生,影响学生,甚至教师的举手投足对于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教育,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公开的说教要大得多、持久得多。也就是说,只有当专业课教师有了“育人”的意识,才能在专业课教学中自觉地对教育内容进行选择,并采取科学的方式和时机进行教育,才能为发挥专业课德育功能打下良好基础。
(二)挖掘专业课教材育人资源
南宋著名学者陈善在《扪虱新语》中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则是入书法;用的透脱,则是出书法”。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专业课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资源,挖掘其“三性”。一是挖掘教材的科学性。把握教材先进的写作理念和思维方式,科学技术知识产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和先进理念。二是挖掘教材的思想性。抓住教材中的精神因素、价值观念等积极的内隐资源,挖掘与学科产生和发展相关的任务,探寻他们追求真理、积极进取、造福人类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观念。三是挖掘教材的实践性。每一项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科学家不断探索真理、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是不断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在细研教材过程中,挖掘科学知识求真过程中的求实意识。
(三)掌握专业课教学育人方法
专业课的实施过程中强化德育功能的方式是多渠道、多途径的。一是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专业课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将附着在专业课中的德育因子识别并开发出来,与专业课教学同步进行,有机融合。二是在教学方式中融入。除了教师讲授课程内容时随机进行教育外,还可以通过讨论或辩论的分组准备于实践、在案例教学中分担不同角色、合作完成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责任意识、价值取向等,为未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基础。三是在实践活动中融入。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专业课都有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专业实践机会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时机。通过慎选实践场所和活动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创新意识,领会锲而不舍和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
(三)改进专业课教学评价模式
一是教师自我评价。高职教师在专业课中进行德育,要倡导自我反思,对专业课选择的教育内容、时机和方式是否科学合理,育人的效果等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调整,这种主动性的行为相比外力的推动,其效果更积极、更持久。二是多维性评价。虽然教师自我评价是重要的基础部分,但为了避免单一评价的可能偏颇,还应坚持多维性评价,即多元主体评价结合、审核式评价与水平式评价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论性评价结合等多维评价方式。构建专业课德育评价体系,以达成科学、公正和客观的评价结果,为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提供参考。三是长期性评价。多维评价具有即时性、短期性,而德育效果具有延时性特点,学生作为受教育对象,其思想变化必须达到一定量的累积和在一定时机才能显现出来,所以对专业课德育效果评估应放眼长远,对短期效果评价信息进行收集,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进行综合评估,总结经验,寻找规律,不断提升专业课德育水平。
[1]李菊琪,孟维亚.全人教育:理工科大学课程视角[J].高等理科教育,2011(2).
[2]徐良英,赵中立.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郝建军.德育和专业教学要有机结合[J].医学教育,1995(3).
[4]黄晓青.德育渗透的六宜六忌[J].中国学校体育,2005(3).
[5]马丽.浅议国外学校德育渗透的途径及其启示[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