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澄城县西河流域综合治理与效益分析
2014-08-15杜小云
杜小云
(澄城县水土保持工作站 陕西 澄城 715200)
1 西河流域治理区基本现状
该治理区地处澄城县西北部,涉及王庄、庄头、城关、赵庄等4个乡镇10个行政村,土地面积46.26km2,耕地面积1699.73hm2,坡耕地面积 1141.05hm2,荒山荒坡面积1532.41hm2,农林用地比例为2.1∶1;土地利用率54.1%。区内有县西河,全长41.9km,流域面积304.48km2,年均径流量1496.2万m3,平均输沙模数4845t/km2·a,产沙量主要来源于暴雨冲刷,区内地势大致呈南—北走向,塬面受水力作用,被分割和剥蚀成为破碎的塬、梁、峁、丘陵等地貌,沟壑纵横,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目前该区水土流失面积42.93km2,土壤侵蚀模数3925t/km2·a,流失总量16.85万t,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局部有泄溜、滑坡等重力侵蚀,疏幼林地、坡耕地和荒山荒坡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地,疏幼林地和坡耕地的流失强度分别为轻度和中度,荒山荒坡的流失强度为强烈和中度。
2 西河流域水土流失现状与成因分析
2.1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客观潜在条件。该区属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形破碎,塬高沟深,为水土流失提供了自然条件;地面组成物质抗蚀力弱,土壤质地疏松,在水力作用下,极易产生较大径流和冲刷;从塬面到沟底,地面坡度逐渐增大,汇流逐渐集中,冲刷能力逐渐增强,使林草植被减少。地面植被稀疏,遇暴雨又易造成侵蚀,成为恶性循环。农地植被覆盖率季节性差异较大,暴雨季节6月~9月,农作物植被覆盖地面仅在50%左右,很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夏季降雨集中、强度大、地面产流快,径流量大,必然引起较强的水土流失。受降水、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等因素影响,该区土壤侵蚀主要为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
2.2 人为因素
该区人为不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是造成加剧水土流失主要原因。坡耕地是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坡耕地多为顺坡耕作,耕作粗放,广种薄收,加剧了水土流失;区内修路、建矿等人为的经济开发建设活动,破坏、扰动了地表植被和原生坡面,加之废土废渣随意倾倒,造成大范围地表植被破坏或退化,加剧了土壤侵蚀程度,造成了新的人为水土流失。
2.3 水土流失危害
水土流失使土壤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易旱易涝,灾害频繁,土肥流失,耕地和可利用土地面积减少,难利用地面积增加,生态环境脆弱,减少了人类的生产、生存和生活空间;由于水土流失带走大量土壤颗粒、矿物质和有机质,肥沃的表土遭受侵蚀,土层变薄,使区内坡耕地基本上都变成了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土壤质地粗化,含养水源能力降低,有机质氮、磷、钾等土壤养分显著减少,土地肥力下降,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给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带来危害,制约了农业发展步伐;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俱下,淤塞下游河道,削弱了河道泄洪能力,加大了防洪压力;水土流失在破坏土地资源同时,还携带大量养分和化肥进入河流,污染水体。而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往往土壤贫瘠,农民对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加大,随水土流失进入水体的各类化学污染物质也更多,因而对该流域水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
3 西河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措施
3.1 确立治理思路
该流域治理强调可持续发展,把综合治理开发从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复合统一体的角度加以考虑,以改善生态环境和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减少水土流失为宗旨,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和经济单元,按照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梁、峁、坡、沟同步治理,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建设,种、养、加相结合,产、供、商一体化,一、二、三产业全面协同发展,治理中把经济效益高的资源的培育和开发放在首位,明确商品意识和市场观念,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加快水土流失防治进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的人居环境质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区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保护。
3.2 合理布局治理措施
在治理中,要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相结合、永久措施和临时措施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科学合理配置各种治理措施,采取拦、挡、截、排、绿化等措施,达到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格局,形成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从该区土地利用情况来看,耕地用地和荒山荒坡面积大,林业用地面积相对较小,需进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坡耕地较多,荒山荒坡面积大,对剩余坡耕地根据农民意愿,建设坡改梯,进行保土耕作,栽植经果林,当地适宜发展核桃、苹果、樱桃等产业,通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后人均保留耕地1.5亩,可以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种植水保草,发展畜牧业养殖,提高农民经济收入。通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合理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使土地资源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提高土地产出率,提高土地资源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3.3 对坡耕地的治理措施布设
坡耕地是该区治理重点,通过在5°~8°部分坡耕地上进行坡改梯,改善农业耕作条件,实施保土耕作措施,保证一定数量的基本农田,为人畜粮食安全提供保障;在剩余5°~8°坡耕地以及部分8°~15°坡耕地上栽植经果林果核桃和苹果,增加农民经济收入,解决人民群众的“钱袋子”问题。在部分15°~25°坡耕地种植水保草,大力发展养殖业;在坡度较缓的荒山荒坡上栽植水保林,对项目区沟沿线以下疏幼林地和自然植被能较好恢复的荒山荒坡实施封禁管护措施,对稀疏残林进行封育管护,促进大面积植被恢复,利用自然修复,使其尽快郁闭成林,改善生态环境。在较短时间内,达到预期水土保持效果。通过在沟沿线配设沟边埂措施,拦蓄下沟泥沙;在坡面栽植经果林,营造水保林,拦蓄坡面径流,因地制宜修筑拦沙坝,做到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将泥沙控制在流域内,使工程、林草、耕作措施等各项措施相结合,构成一个高效完善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取得最大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3.4 建设小型水利水保工程
该流域内沟道较多,多为土质沟道,由于历年来水土流失严重,大部分沟道侵蚀严重,有较明显的天然跌水,沟岸扩张,沟头延伸快,采用在沟道内布设谷坊和修建河道护堤,以抬高侵蚀面,有效拦蓄泥沙,控制和治理水土流失,改善水土资源利用条件,提高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力度和效率,防止流入下游河道,对治理区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
3.5 治理成效
通过治理,该区新修梯田41.92hm2,营造水保林399.23hm2,栽植经果林887.01hm2,种植水保草142.17hm2,实施封育治理405.67hm2,修筑沟边埂3.6km,新修生产道路3.5km,水土流失治理度由现状33.3%提高到77.4%,林草覆盖率由现状17.7%提高到48.6%。
4 结论
该区经过治理,微地貌和地表组成发生变化,地表持水力和固结土壤能力增加,可有效截留地表径流,固结土壤,达到蓄水保土效果,各项措施达到稳定效益后,年增加蓄水量为22.97万m3,年增加保土量8.96万t。同时区域林草覆盖面积增大,区域小气候将得到有效调节,其周边地区水分状况和热量状况将明显改观,生态系统功能增强,区域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单位面积生物产量也将会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同时治理后荒山荒坡得到有效利用,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农林用地比例由2.1∶1调整为1∶3.0。随着水保林、经果林面积的逐步扩大,为果业生产及畜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和加快特色农业的大发展。综合治理将吸纳治理区相当数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民人均收入由2556元提高到3345元,对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陕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