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郑县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现状与发展对策
2014-08-15刘建春
刘建春 晏 顺
(南郑县水产工作站 陕西 南郑 723100)
1 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状
南郑县位于陕西省汉中市西南部,南依巴山,北临汉江,气候温和,森林茂盛,水生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养殖条件得天独厚。境内主要河流有9条,总长365.35km,10平方公里以上的流域支流有65条,总长935.95km,宜于开发的河滩和湿地有2万余亩。现有养殖水面12350亩,其中池塘4012口、水面5285亩,水库58座、养鱼水面7065亩。现有养殖鱼类:草鱼、青鱼、花白鲢、鲤鱼、大鲵、齐口裂腹鱼、中华鳖、青虾等45种。全县水库、池塘和8个镇渔场基本具备了科学规范的养殖条件,以吃食性鱼类为主的精养塘库,全部配置了增氧机和投饵机。渔业管理机构齐全,经编制部门批准,1985年、1995年先后成立了县水产工作站和县渔政监督管理站(合署办公),负责全县渔业技术指导和渔政执法工作,隶属县水利局管理,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现有在编在岗人员25人,其中水产专业技术人员7人,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2人,助理工程师2人。2012年安装了鱼病远程辅助诊断系统、水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水产品质量快速检测设备,为全县渔业技术推广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水产科技推广工作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南郑县水产技术推广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水产技术推广单位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坚持“科技兴渔”的工作思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科技项目”为载体,以提升服务能力为保障,通过技术培训、科技示范等形式扎实有效地开展渔业科技服务工作。大力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推广池塘、小型水库精养高产技术、微流水养鱼、网箱养鱼、稻田养鱼等多项增产增效技术,积极发展大鲵、齐口裂腹鱼、甲鱼等特色养殖和休闲渔业等水产高效项目,使全县水产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明显增加。2013年,全县水产品总产量5520吨,特种鱼类种群数量达到95万尾,实现总产值1.85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5.6%。水产养殖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 大力调整养殖结构
全县塘库水面得到了开发利用。全县在推广池塘、小型水库精养高产技术的基础上,推广了网箱养鱼、微流水养鱼、庭院养殖。全县22个建制镇开展了大鲵人工和仿生态驯养繁殖,建立养殖场162处,商品大鲵存量约35万尾;现有齐口裂腹鱼和甲鱼养殖户46家,养殖数量50万尾,中华鳖养殖户36家,年均生产商品鳖15吨,繁殖幼鳖20万只,实现特种水产品产值8000万元,增加纯收益4500万元;休闲渔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现代渔业与旅游、观光、健身、餐饮已初步形成了结合体,全县中小型水库和池塘全都开展了最基本的休闲渔业方式——垂钓,实现年产值3200万元。
2.2 实施科技特派员示范示范工程
2010年~2013年连续四年实施了南郑县水产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项目,在红寺坝水库、秦岭大鲵养殖公司、新集康源甲鱼专业合作社推广了80:20养殖技术,水质调节技术和科学投饵技术、鱼病防治技术(鱼病远程辅助诊断)、大鲵、甲鱼人工繁殖技术和健康养殖、水产品质量追溯等新技术。坚持每月蹲点服务七天,实行“手拉手”的指导养殖户,累计举办培训班22场次,累计和发放养殖技术资料1500多份,向养殖户传授了新技术。
2.3 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开展水产科学试验示范推广应用
先后引进了“丁鲑”、“班点叉尾鮰”、“团头鲂”、“大口鲶”、“长吻鮠”、“黄桑鱼”等 10 个新品种,完成了南郑县《名、特、优水产品种苗引进繁育》[“5225”科技工程]项目;完成了高效生态渔业生产技术模式试验与示范推广项目;研究出了塘库鱼病综合防治技术;主持完成了南郑县《大鲵人工繁殖及病害防治技术服务平台建设》【“5311”科技兴县】项目;实施的齐口裂腹鱼(雅鱼)人工繁殖技术在南郑县红庙镇群福齐口裂腹鱼专业合作社获得成功,这一新技术的成功填补了陕西省齐口裂腹鱼繁殖的空白。
2.4 以项目为载体
2013年南郑县水产工作站主持实施的陕西省科技厅重大科技农业攻关项目《陕西水产规模养殖及渔业评价与安全追溯研究》;主持完成了南郑县无公害养殖基地双认证工作;完成了全县老旧池塘改造可行性研究项目;完成了南郑县水产养殖场综合开发利用项目;积极争取中省老旧池塘改造、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机动渔船燃油补助、贷款贴息、菜篮子补助等项目。
2.5 引导组建专业合作社
引导全县养殖大户依法组建专业合作社4个和养殖企业4个,为提升组织化管理水平,加强渔业技术向更高领域全面推广,确保健康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产技术推广和渔业技术培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南郑县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技兴渔的重要载体,为全县渔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对渔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化渔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南郑县渔业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对水产科技的需求仍存在诸多问题,满足不了当前渔业发展的需要和渔民的多样性科技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发展中存在职能不完善,管理、推广、经营短缺,队伍素质偏低、服务手段落后等问题。
(2)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没有形成,服务方式单一,服务能力不强。如没有建立科技服务专家网络、科技服务信息平台和水生生物防疫工作平台。
(3)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机制改革步伐缓慢。目前在职能、经费、人员等方面矛盾多、协调任务重、改革推进难度大。
(4)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建立技术推广人员收益分配制度和科技没有形成人员动态管理机制。
(5)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中组织实施水产科技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工作有待加强,以解决农村各类水产技术人才严重缺乏的的问题。
4 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对策
4.1 以健全科技服务网络为抓手,为现代渔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1)构建新型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在南郑县水产工作站的基础上,跨乡镇设立渔业技术服务站,水产重点大镇设立镇水产技术推广站,与乡镇水利管理站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增加编制和人员经费,提高水产推广人员与渔民面对面的优质服务频次。
(2)建立科技专家网络。南郑县水产工作站专门聘请四川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湖北生物工程职业学院、陕西理工学院的专家担任监事顾问,邀请讲学指导,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增加试验项目和经费,并形成长效机制。通过建立科技专家网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科技创新。
(3)搭建服务信息平台。建立渔业科技专家、渔技科技特派员、重点养殖大户,开通专家热线手机短信技术服务平台,指导渔民养殖生产。
(4)搭建水产品质量检测检疫平台。建立水产品质量检测检疫实验室,加强鱼病远程辅助诊断系统平台和国内专家互动交流,快速准确地诊断鱼病,大大提高服务的科技含量。
4.2 健全和完善水产技术推广单位内部管理制度,是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机制创新的基础
基层水产技术推广单位不仅要制定切实有效地工作制度、学习制度、请休假制度、财务制度和安全制度,还要制定科技推广人员收益分配制度。科技人员和养殖企业、专业合作社、渔业协会、养殖大户签订技术合同,采用奖罚措施,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科技优势提高养殖者的经济效益。还要建立和完善推广人员动态管理制度,对技术人员科技优势发挥好的经考核,提拔重用,较差的技术人员派往镇推广站接受锻炼。
4.3 加强水产技术推广单位人才队伍建设,全面落实现代渔业人才支撑计划工程
目前南郑县水产推广单位技术人才短缺,由于严重超编,高等院校大学生不能进入单位,针对这一现状,一是要制定水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二是要求上级增加水产技术人才编制;三是要加大渔业科技知识培训力度;四是推广单位科技人员要对有知识、肯专研、热爱水产的优秀职工做好传、帮、带工作;五是水产技术推广单位要和高等院校实行生产和科研结合,解决专业技术人才紧缺问题。
4.4 以项目为载体,提升渔业科技服务能力
基层水产技术推广单位要以项目实施为切入点,结合渔业生产实际,一是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进行试验示范;二是开展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项目,专业技术人员和养殖企业、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建立示范点,签订技术合同,面对面、手拉手的指导,解决养殖企业所面临的技术难题;三是争取陕西省科技厅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县级科技项目,通过项目带动使新的科学技术在渔业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又可提升水产技术推广单位的服务能力。
5 结论
本文详细的分析了当前南郑县水产推广体系和水产技术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广体系进一步发展的策略和构建新型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的措施。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存在职能不完善、队伍素质偏低、服务手段落后等问题,是当前行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政府要明确水产推广机构的职能,科学设置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优化水产技术推广队伍,保证推广机构编制的经费的需要。水产技术推广单位要加强单位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以市场为导向,与水产院校和科研单位联系,建立教学、科研和生产相结合的渔业成果转化机制和人才机制,使之成为以政府水产推广为主导的机构形成渔业专业技术协会、水产院校和科研单位、龙头企业广泛参与和协作的多元化、社会化基层水产推广服务体系。同时加大水产技术推广项目争取力度,提高水产技术推广单位渔业科技服务能力,为全县“渔业倍增工程”和“渔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陕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