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火灾扑救类型划分及其特点研究
2014-08-15刘丹锋卢永民
刘丹锋,卢永民
(1.丹凤县防火办,陕西丹凤 726200;2.丹凤县流岭林杨,陕西丹凤 726200)
森林火灾扑救是扑火人员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和手段迅速扑灭森林火灾的行动。其目的是消灭森林火灾,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深入研究森林火灾扑救的特点,不断总结扑火经验,进一步完善扑火理论,对正确指导森林火灾扑救具有重要意义。
1 森林火灾扑救类型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1.1 划分原则
森林火灾扑救类型划分是一项科学严谨的工作。划分森林火灾扑救类型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规定性。即划分森林火灾扑救的类型具有质的规定性。森林火灾扑救类型必须具有特定的内涵,反映其特有的森林火灾扑救方法。每种森林火灾扑救类型所表现的内容应当能够严格区别,有各自的独立性。二是完整性。即各种森林火灾扑救类型具有内容上的完整性。某种扑救类型所反映的内容,应该是一个系统、有机联系的整体。这些内容以扑火战法为核心,包括森林火灾扑救的指导思想、运用条件、兵力部署、具体行动方法等诸多方面。三是客观性。即森林火灾扑救类型作为扑火方法的表现形式,具有相对的客观性。从森林火灾扑救的要素构成来讲,扑火对象、人员编成、扑火手段、火场环境、扑火规模等,应与其它形式的抢险救灾相比是完全不同的。
1.2 划分方法
森林火灾扑救类型划分的方法有多种,但主要可按两个层次对其进行划分。第1层次为森林火灾扑救类型,是按火灾发生的不同地域、不同植被条件对森林火灾扑救所做的分类,即原始森火灾扑救、次生林火灾扑救、人工林火灾扑救、高山森林火灾扑救、特种林火灾扑救五种类型。第2层次为森林火灾扑救样式,是按火行为、地形条件和扑救规模对各种森林火灾扑救类型所做的进一步分类。扑救样式按火灾种类可分为地表火扑救、树冠火扑救和地下火扑救三种样式;按火强度可分为中低强度火扑救、高强度火扑救两种样式;按扑火地形条件条件可分为上山火扑救、下山火扑救两种样式;按森林火灾扑救规模可分为一般森林火灾扑救、重特大森林火灾扑救两种样式[1]。
2 各森林火灾扑救类型的主要特点
2.1 原始林火灾扑救特点
在原生裸地上,经过一系列植物群落演替,由长期适应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的基本成林树种组成的,比较稳定的森林植物群落称为原始林。其特点为:一是森林价值高,可燃物类型复杂。原始林是一个巨大的生物基因库,保留了物种的原始性、系统性、多样性和特有性,其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都是不可替代的。同时,原始林郁闭度高,林木蓄积量大,针叶林质所占比例大,林下杂草灌木丛生,枯枝落叶层、腐殖质层厚,站杆、倒木、病腐木纵横交错,苔藓地衣相对发达,可燃物积累多。二是易发生雷击火,火场多且分散。原始林区干雷暴天气多,极易引发森林火灾,分散分布。三是多种林火并发,火灾破坏性强。原始林内腐殖质和地下泥炭层厚度达30~70 cm,容易形成大面积地下火,针叶林含有大量挥发性油脂,火强度高,火行为多变,呈地表火、地下火和树冠火立体燃烧,对林木破坏极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地下火,对林木造成毁灭性危害,过火后全部枯死。四是扑火人员投入难,组织扑救困难。原始林分布偏远,林区道路稀少,地面难以输送兵力,空中无法直接机降扑火,由于机降点远离火线,需要徒步几小时甚至十几小时才能到达火线,往往失去有利扑火战机。加之火场情况复杂,扑打、清理难度大,扑救时间长,常规扑救方法难以奏效,必须灵活采取多种战法,才能有效扑救火灾。五是扑救危险性大,易发生人员伤亡。对扑火人员构成严重威胁。
2.2 次生火灾扑救特点
次生林是原始林受到大面积的反复破坏(不合理采伐;火灾、垦植过度、放牧等)后,原生植被几乎完全丧失的次生裸地上,由于原有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由阳性树种、灌木等组成的植物群落称为次生林。其特点为:一是火灾发生率高,易引发居民区火灾。次生林经过采伐和火烧破坏后,林内干燥,易燃可燃物多。加之次生林区人口密度较大,易发生人为火,火灾蔓延时常烧入居民区,造成更大经济损失。二是交通不便,机动困难。次生林区道路路面窄、路况差。接近火场时,常常是摩托化、机降、特种车辆、徒步等输送方式并用,易发生交通事故。三是抓住扑火战机,利用夜间扑救。次生林火强度较大,火线蔓延较快,并可形成局部地下火和树冠火,火场面积迅速扩大,扑救难度增大。常利用夜间有利条件,打歼灭战。四是扑救手段多样,地空立体扑火。次生林火灾扑救,通常投入扑火装备种类多,方法灵活。空中充分发挥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的优势,快速灵活输送兵力,或机群洒化学药剂等手段进行先期扑救,压制火势,控制火场蔓延的主要方法。地面主要使用开设隔离带等手段,实施立体打击,彻底控制火灾的蔓延[2]。
2.3 人工林火灾特点
人工林是宜林荒山荒地或无林地人工栽培的林木(含飞播造林、采伐迹地、火烧迹地)上人工栽培林木恢复的森林统称人工林。其特点:一是火灾发生极高。人工林多数为纯林,特别是针叶树组成的纯林,因含油脂量比较多,通常比阔叶树容易着火,火灾危险性大。又以生长在干燥地方的松林最易燃烧。阔叶树因枝条粗大,含水量高不易着火,如常绿阔叶树油茶、落叶阔叶树栎、杨、柳等这些树种称为抗火树种。因此,采用易着火树种和抗火树种混交,以减少火灾发生。二是人工林多分布在交通比较方便处,人口密度最大,居民区最集中,居民生产生活用火多,发生人为火多,造成林区和居民区火灾损失更严重。三是交通方便,利于扑救,一旦发生火情,要充分利用交通方便条件,使用摩托、汽车、特种车辆、机降、徒步等输送方式,尽快组织大量人力,迅速赶赴火场,24小时内控制火灾蔓延。四是方法灵活,立体扑救。火情早期若为微弱地面火,可用阔叶树条或长柄扫帚等工具沿火线边缘逐步扑打,如果燃烧猛烈,不能靠近扑打时,可以采用阔叶树鲜枝集成数捆,压住火头,然后乘势扑灭。地面还可开设宽1~2 m的生土带或隔离带以阻止地面火蔓延。若火势发展为树冠火时。空中采取机群洒化学药剂压制火势,控制火势蔓延,实施快速地空立体扑救。
2.4 高山森林火灾扑救特点
一是社情复杂,火灾发生频繁。高山森林火灾起火原因多由生产生活用火不慎引起,其中烧垦烧荒、上坟烧纸等用火引起的森林火灾占到70%以上,是造成火灾频发的主要原因。二是火势迅猛,火情多变。高山林区针叶林占森林总面积的70%,高度易燃,防火期内风干物燥,山高坡陡,加快了林火的蔓延速度,加大了火强度,形成立体燃烧。陡峭山林地发生火灾后,燃烧的球果、站杆和烧红的岩石滚落到谷底或半山坡,形成新的上山火。由于山高坡陡,两山间距狭小,山谷走向复杂,受林间小气候的影响,林内风无定向,火无定势,遇到大的迎头阵风,火还会烧回来,形成二次燃烧。三是火场交通不便,火灾扑救难度大。高山森林火灾多发生在海拔2 000 m以上的山腰地带,距离公路远,山高林密,直升机难以降落,需负重徒步翻山越岭很长时间才能到达火场,体力消耗大,贻误了扑火战机。发生在悬崖峭壁的火场,扑火人员无法站立,难以直接扑打。高山缺氧,风力灭火机、水泵等扑火装备启动困难,难以发挥应有效能。四是火场危险因素多,实施避险困难。高山森林火灾火势猛,易发生突变,扑火人员易被火袭击或围困。高山悬崖峭壁林立,易发生人员摔伤、摔亡和迷山。五是火场观察不便,指挥困难。受复杂地形、茂密植被的影响,通视范围小,距离近,通信效果差,对指挥员勘察火情和指挥扑火十分不利[3]。
2.5 特种林火灾扑救特点
一是火灾后果严重,特种林主要分布在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生存有濒危和珍稀野生动植物,特种林区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秀美的自然风光、众多的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造就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很多风景名胜区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其科研、经济和观赏价值高。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必将造成重大损失。二是发生火灾社会关注程度高。风景名胜区发生森林火灾,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同时也会引起全社会,甚至国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三是易引发建筑物火灾。风景名胜区内建有文物古迹、寺院、房屋和旅游设施等,特种林发生火灾后,极易引燃建筑物火灾。四是展开扑火困难。旅游风景区通常地势险要,林木茂密,进出道路少,扑火人员机动和旅游人员疏散非常困难,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发生火灾,建筑物和旅游设施同时燃烧,增加了扑救难度。
[1] 邱明富,刘建平.护林防火在森林资源保护中的应用[J].现代种业,2007,(5):25-26.
[2] 鲁力,王俊明.秦岭林区余火清理技术[J].陕西林业,2011,(4):34.
[3] 张俊杰,王俊明,张新虎.太白县森林火灾成因及预防措施探讨[J].陕西林业科技,2012,(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