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险管理标准现状及我国工程风险管理标准化发展趋势

2014-08-15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指南风险管理标准化

张 辉

(上海建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上海 200032)

2003年7月1日,上海地铁四号线董家渡段工程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5亿,现场管理人员违章指挥施工,施工单位未按规定程序调整施工方案,施工单位项目经理严重失职,项目经理、总监、总监代表被追究刑事责任[1-2].2004年4月20日,新加坡地铁Nicoll Highway站基坑在施工过程中支撑失稳,引起车站基坑和高速公路坍塌事故,造成4人死亡,另有3人受伤.新加坡调查委员会(COI)的事故分析表明,造成这次灾难性事故的根本原因是钢支柱接头和临时支撑设计上存在问题,主要外在因素是未能有效地进行风险评估,且施工现场的风险管理非常薄弱[3-4].2008年11月15日,杭州地铁发生基坑塌陷事故,造成21人死亡,10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961万元人民币.施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管理不到位,对发现的事故隐患治理不坚决、不及时、不彻底,施工单位项目经理严重失职,项目经理、总监代表被追究刑事责任[5].

从上述事故案例可知,技术原因是造成工程重大质量安全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管理方面的不足则是造成重大质量安全风险事件的最根本原因.归根结底,没有规范化、标准化的风险管理标准或规范指导和约束是造成上述事故的深层诱因.因此,工程建设质量安全保障的重要性和国内外风险事件频发的现状决定了制订风险管理标准体系及相关标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针对我国建筑行业及相关工程建设行业的管理特点、技术要求,构建我国的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标准体系、完善相关技术标准成为我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本文在对国内外风险管理标准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的风险管理标准化发展趋势,在我国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标准化的发展方向及主要任务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1 国外风险管理标准和规范现状

风险管理最早源于20世纪中叶的美国,到了20世纪70年代,风险管理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已经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欧洲和日本等国家广泛传播.1995年的澳大利亚/新西兰《风险管理标准》(AS/NZS 4360:1995)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风险管理标准,并于2004年进行了修订[6,7].随后,一些发达国家和组织陆续制订了各国和国际风险管理标准.

国家标准主要包括:1996年英国的《风险管理第三部分:技术系统风险分析指南》[8]、1997年加拿大的《风险管理:决策指南》(CAN/CSA-Q850-97)[9]和2000年英国的《项目管理第三部分:与项目风险相关的经营管理指南》(BS 6079-3:2000)[10]等.

相关组织、学会或协会的风险管理标准包括:2001年国际电工委员会(CEI/IEC)的《项目风险管理应用指南》(CEI/IEC 62198-2001)[11]、200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共同发布的《风险管理:术语-标准用词使用指南》(ISO/IEC GUIDE 73:2002)[12]、国际标准化组织于2003年至2007年相继推出的风险管理相关标准《质量管理系统:项目质量管理指南》((ISO 10006:2003)[13]、《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ISO/CD 31000)[14]等,这些标准指导和推动了风险管理领域的发展,也推动了工程风险管理领域的飞跃.

1.1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风险管理标准

1)主要内容和结构体系.1995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合作制定了全球范围内的首部国家级《风险管理标准》(编号 AS/NZS 4360:1995),并于1999年、2004年分别对该标准进行了修订.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风险管理》标准(AS/NZS 4360:2004)将风险管理过程划分为定义风险管理目标和环境、风险评估(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风险处置、风险监测和评估等4个部分.标准最大的优势是在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咨询与沟通贯穿全程,需要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和合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为风险管理高效成功创造良好的环境.

2)适用范围和主要特点.可适用于公共部门、私人或社会企业、团体或个人的任何活动、决策或运行过程中,可应用于一个活动、功能、项目、产品或资产的整个寿命周期.为各行各业各部门的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个共同的风险管理模式和总体管理框架,被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政府部门和私人企业所广泛采纳和使用,并在两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

该标准的主要特点是强调了风险管理的全面性,从战略、组织、环境等各个方面考虑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的目标和组织目标以及利益相关方的要求整合在一起,并强调将风险管理结合到组织体系、组织文化和日常工作上来,而不是将风险管理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公共部门或私人机构应该建立系统的风险管理计划,确定机构的风险管理方针,同时落实风险管理的职责和权限以及相应的资源,保证风险管理计划和方针的有效落实.

3)风险管理标准体系.基于该风险管理标准,澳大利亚标准委员会和新西兰标准委员会制订了一系列的本国标准和联合标准,包括1999年的《风险融资指南》(SAA HB141-1999,后由澳大利亚于2004年修订)、《采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风险管理标准(AS/NZS4360:1999)管理风险的基本介绍》(SAA HB142-1999)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公共部门风险管理指南》(SAA HB143-1999),2000年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指南》(SAA HB231-2000,后由澳大利亚于2004年修订)、《应急风险管理应用指南》和《外部采购中应用AS/NZS4360标准的过程风险管理指南》(SAA HB240-2000,后由澳大利亚于2004年修订),2004年的《职业健康与安全风险管理指南》(AS HB205-2004)、《业务持续管理》(AS HB221-2004),2005年的《风险管理与控制保证指南》(AS HB254-2005),2006年的《环境风险管理:原则和过程》(AS HB203-2006)等,这些构成了相对比较系统的风险管理标准化体系.

1.2 英国的风险管理标准

1)主要内容和结构体系.1996年英国出台了第一部风险管理相关标准《风险管理第三部分:技术系统风险分析指南》,该标准旨在反映当前风险管理的优秀经验和应用成果,提供系统化的技术风险分析方法.该标准主要包括风险分析概念、风险分析过程、风险分析方法3个主要方面,并包括了术语定义和风险有效性的审核.风险分析的过程分为范围界定、风险策划、危害识别和初步后果评价、风险估计、分析验证、编制风险报告6大部分,在风险分析过程中,应根据最新的条件进行风险分析更新.该规范详细列举了常用的风险分析方法及方法原理和使用指南,并将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估以及风险管理的关系予以了明确.

2)适用范围和主要特点.《项目管理第三部分:与项目风险相关的经营管理指南》为选择和实施风险分析技术提供指导,尤其是针对风险评估技术系统.该标准为遇到风险时的商业活动提供风险识别和控制指南,广泛适用于工业、商业、公共或非官方部门的项目组织运行,主要对象是组织.

其主要特点是强调风险管理过程的动态性和循环性,特别需要提出的是,标准给出了经营风险管理的实施具体步骤和操作流程.风险管理应贯穿于企业的战略和战略实施的始终,应该系统地考虑企业的过去、现在,尤其是将来的所有风险,要求将风险管理的责任落实到企业的每个环节,使风险管理的职责成为每个员工日常工作的一部分.风险的全过程性和动态性成为了其后编制的标准规范的指导思想.

3)风险管理标准体系.针对风险管理标准化建设,英国先后发布了众多风险管理相关标准,包括2000年的《项目管理第三部分:与项目风险相关的经营管理指南》(BS 6079-3:2000)、2002年的《风险管理:专业人员指南》(BIP 2060-2002)、2003年的《项目风险管理:过程、技术和领会》(BIP 2024-2003)、2005年的《风险企业:信誉风险管理的最佳措施》(BIP 2091-2005)、2006年的《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信息安全性风险管理指南》(BS 7799-2006)和2008年的《风险管理实施规程》(BS 3110-2008)等.

与此同时,英国的相关组织机构也积极参与制订行业内部的风险管理标准.英国风险管理学会、保险及风险管理人协会和风险管理国家研讨会等机构制订的风险管理标准AIRMIC,ALARM,IRM:2002是以ISO 2002为基础制订的,对风险管理的定义中强调将风险管理职能转换为战略性和营运性目标整合到组织体系中,将责任分配给组织内部各级人员,并进行监督、绩效评估和奖惩等.

1.3 国际组织的风险管理标准

1)ISO/IEC GUIDE 73:2002标准.1998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为了规范风险管理术语的使用,成立了ISO/TMB风险管理术语工作组,于2002年颁布了《风险管理:术语-标准用词使用指南》(ISO/IEC GUIDE 73:2002).该标准将风险管理中使用的词汇和语言进行了规范,将风险管理体系定义为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该标准将风险管理划分为风险评价、风险处置、风险接受和风险沟通4个职能.

2)ISO/CD 31000标准.2007年,国际标准组织发布了《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ISO/CD 31000),旨在为全球范围内的任何组织提供一个统一的、规范化的风险管理文件,协调现有的和将制订标准的风险管理程序和定义.该标准规定了风险管理的原则、风险管理的框架体系和风险管理的主要流程,其最大的特点是实现了风险管理原则、风险管理框架体系和风险管理流程的有机统一,三者不可分割.

3)风险管理标准体系.国际标准化组织一直致力于统一和规范全球的风险管理标准,在机械安全、交通、医药、信息技术、能源和环境等方面先后制订了相应的风险管理标准,并与国际电工委员会共同发布实施,形成了一系列的风险管理标准体系.这些风险管理标准主要还包括:2003年的《航天系统风险管理》(ISO 17666-2003),2004年的《信息技术:软件生命周期过程风险管理》(IS/IEC 16085-2004),2005年的《防火工程安全:火灾危险评价指南》(ISO/TS 16732-2005),2006年的《医疗设备的生物评价:风险管理处理指南》(ISO/TS 20993-2006),2007年的《医疗装置:医疗装置风险管理的应用》(ISO 14971-2007)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标准成为了各国相关风险管理标准编制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1.4 其他风险管理标准

在建设风险管理领域,2002年,国际隧道协会发布了《隧道风险管理指南》一文.2003年9月,英国隧道学会和英国保险人协会联合编纂了《英国隧道工程风险管理联合作业守则》.其后,国际隧道工程保险集团和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在其基础上,联合编纂了《隧道工程风险管理联合作业守则》,对建设工程风险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分别就建设工程各个阶段如规划阶段、招投标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的风险管理工作程序和工程参建各方的职责义务进行界定,并对工程各阶段和风险管理各过程应采取的管理方法、技术和工具进行详细介绍.

从国际上不同国家和组织的风险管理标准体系分析可知:

1)虽然不同国家、不同组织由于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在风险管理描述或表述上略有不同,但是,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素和主要环节基本类似,主要包括风险管理的基本条件、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应对处理、风险监控、风险信息沟通等;

2)不同国家和不同组织的风险管理标准中,几乎都规定了风险管理的组织目标、管理目标或战略目标,将目标定位风险管理的基础要求,甚至有的标准中还提到了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合规目标等;

3)国外风险管理标准和规范是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组织在特定的条件下建立的风险管理体系和标准,适用的范围一般较广,针对工程建设项目而言,除了几个隧道风险管理标准,针对性一般都不是特别强.

2 我国风险管理标准规范现状

我国的风险管理标准规范基本上都是参考和汲取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风险管理标准的精髓.其中,保证风险管理计划和目标的有效落实是所有规范编制的指导思想;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基本上考虑在施工全寿命周期内充分发挥参建各方的职责分工;风险管理的经典流程成为我国标准、规范编制的基本流程,即一般都包括风险识别与分析、风险评估与处置、风险跟踪与监测、风险预警和应急等流程;风险评估的等级划分标准和要求基本参考了国际隧道协会的划分标准,其损失部分考虑了与我国国情的有机结合.

2.1 我国风险管理相关规定

2007年10月29日,原铁道部发布了行业规定《铁路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规定》(铁建设〔2007〕200号),对新建的铁路隧道必须进行风险评估与管理,包含了设计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的风险评估和管理要求.该规定还明确了铁路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的原则、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的一些基本规定和要求.此规定与《隧道工程风险管理联合作业守则》的阶段划分基本一致.

2011年5月5日,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关于开展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试行工作的通知》(交质监发〔2011〕217号),对列入国家和地方基本建设计划的新建、改建、扩建以及拆除、加固等高等级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项目,在施工阶段,应进行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对应进行评估的桥梁和隧道范围进行了明确界定,将安全风险评估分为总体风险评估和专项风险评估.同时,对风险评估步骤、评估组织、评估报告、实施要求等进行了规定.此规范最大的特点就是考虑了项目的专项风险评估,使评估更具针对性.

2011年1月,上海市《关于进一步规范本市建筑市场加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若干规定》中第二部分即是“强化建设工程质量安全风险源头控制”,明确了应建立工程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制度,建设单位对涉及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的重大问题,要在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进行专门分析,并提出方案,预留费用.工程初步设计必须达到规定深度要求,细化提出质量安全防护措施和费用.建设单位要组织有关单位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质量安全重大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并将评估结论作为确定设计和施工方案的重要依据.

我国相关行业和地方政府对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出台了一些相关的风险评估与管理规定,为我国工程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为推进我国风险管理标准化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2 我国风险管理相关标准规范

2012年1月1日,我国首部国家风险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范》(GB 50652-2011)[15]发布实施.规范明确了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应涵盖规划、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施工直至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全过程.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参照了国际风险管理标准流程,包括风险界定、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等过程.

该规范充分汲取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隧协的相关规定,对风险事故损失进行分类时考虑了人员伤亡、环境影响、经济损失、工期延误、社会影响等5个方面.该规范在概率等级划分时,充分考虑了国际隧协(ATI)的划分标准;在损失等级划分时,其建设人员伤亡等级标准参考了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2007-6-1)和《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的规定;经济损失等级标准也参考了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2007-6-1);自然环境影响等级标准确定参考了《国家处置城市地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2006-1-2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11-18)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9-1);工期延误等级标准主要根据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一般的建设周期与可接受的合理工期,同时考虑工期长短的不同进行划分.此规范中充分体现了先进规范引进时与我国国情的有机结合.

2013年11月1日,国家标准《大中型水电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范》(GB/T50927-2013)[16]发布实施.该规范规定了大中型水电工程建设规划设计、土建施工、金属结构及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投产试运行和商务风险等方面风险分析及控制措施,反映了大中型水电工程建设风险管理经验.该规范中对风险事故损失进行分类时考虑了人员伤亡风险、经济损失风险、工期延误风险、环境影响风险、社会影响风险等5个方面.将风险管理划分为: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等方面.此规范与《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范》在标准等级规定方面基本保持一致.

2013年5月,上海市发布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指南》(DB31/T688-2013),该规范是上海市首部关于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安全风险管理规范,填补了上海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标准和规范方面的空白,适用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准备阶段和施工阶段的质量安全风险管理.该规范参考了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总结提炼了国内外风险管理经验,从“主动控制、主动管理”的角度实现了风险管理标准化.

该风险管理总体工作流程包括确定风险管理目标并制定风险管理策划方案,以及风险识别与分析、风险评估与预控、风险跟踪与监测、风险预警与应急4个子流程,这4个子流程是一个闭合的动态循环过程.该规范的最大特点是规定了风险管理方案和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的内容.在风险管理方案中明确应包括工程概况和编制依据、风险管理目标、组织架构及职责分工、主要工作内容、工作流程、方法和措施以及管理记录.绩效评价可采取自评价和上级评价两种方法,评价的内容包括目标的实现情况、组织架构的合理性、工作内容及措施的有效性等.

该规范的另一特色之处是给出了5个规范性附录和3个资料性附录.规范性附录对风险评估的报告编写格式进行了界定,并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安全风险管理的策划、实施直到风险管理总结报告的编制的全过程进行了规范.资料性附录则针对上海超深基坑地下连续墙、超高层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单元式玻璃幕墙施工过程中的关键风险点,以及风险识别方法和风险评估方法给出了参考性的依据,实用性更强.

3 我国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标准化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一些组织和机构照搬国外的风险管理相关标准来进行项目风险管理,由于适用性问题和国情不同等原因,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大型建设工程风险高、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质量安全要求非常严格,以及风险管理市场的迫切需求与我国现阶段没有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标准体系这对矛盾严重制约着我国工程建设相关行业健康快速地发展,严重影响了我国建筑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积极的风险管理政策能够有效地使工程建设风险处于可控状态,有效的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是获得工程建筑节能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成功的关键因素.通过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的风险管理标准体系建设,实现“主动控制、主动管理”建设工程施工风险,以最小的资源投入,达到降低工程风险、避免工程事故、提高工程质量安全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因质量安全事故引起的一切损失,包括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工期延误、环境影响、社会信誉影响等,提高工程质量安全水平、保障社会和谐稳定.鉴于此,我国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标准化的发展趋势包括:

1)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标准化推进将与时俱进.目前而言,我国的风险管理及其标准化现状已经无法满足各方面的风险管理的需求,存在标准严重滞后于工程实践的现实.我国各行各业尤其是工程界已经逐渐认识到工程建设风险评估与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需要推出工程建设各个行业或领域的风险管理标准或规范.鉴于我国大力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设的标准将涉及到建筑、交通、水利、航运等众多行业.推出的风险管理标准将涉及到风险的分析和识别技术标准、风险的评价和评判技术标准、风险的内外部控制技术标准、风险预警和应急控制标准、重大事项的专项风险管理标准、风险沟通标准、风险的实施效果后评价标准等.与之相应的,会陆续推出一系列的针对不同行业甚至不同专业风险管理指南类标准指导工程实践.

2)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标准体系将与国际接轨.由于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和恐怖主义威胁,使得2025年的全球环境趋于高风险性,风险无疑是革新的主要驱动力.由于各地区所面对的威胁不断升级和变化,全球的规范和标准的制订将以风险为基准.因此,全球范围内将陆续地推出与工程建设相关的风险管理标准、规范和指南,为工程风险管理提供标准化依据,并为工程建设其他标准和规范提供基础.

虽然我国的风险管理标准化建设将与时俱进、不断深化,但是,在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方面,国外许多国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而我国的风险管理标准化研究才刚刚起步,对较成熟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必然会吸收利用,尤其是那些国际上比较通用的风险管理标准成果.而且,我国这几年积极参与多项国际风险管理标准的修订,加强了与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风险管理标准化发达国家的交流和探讨,积极为国际风险管理标准化出力献计.因此,我国的工程风险管理标准将必然保持与国际先进风险管理标准体系保持一致,并实现与国际标准的接轨.

3)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标准将向系统化发展.虽然我国目前在风险管理标准化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风险管理标准存在着较大的缺口,亟需制订一系列的风险管理方面的标准,但是,风险管理标准的制订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有目的、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17].换句话说,就是要先建立我国的风险管理标准框架体系,在框架体系的指导下有序地、系统地推进我国的风险管理标准化工作.

虽然我国于2007年11月30日成立了全国风险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10)[18],全面启动我国的风险管理标准化工作,但是风险管理标准的制订需要全社会、各领域、所有企业积极参与.因为企业参与制订风险管理标准,能够将企业的自身需求和经验反映在标准中,提高风险管理标准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同时,企业会积极地落实相关风险管理标准体系,形成良性的使用循环,促进风险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风险管理标准水平的不断提升.

4 结 语

风险管理标准化研究是研究分析各种管理体系所共有的结构、原则及要素后的产物,当根据标准实施和执行风险管理时,能促进企业进行前瞻性管理,提高企业识别风险和处置风险的意识,提升对机会和威胁的判断能力,改进公司治理,为企业决策提供基础依据.并可有效地分配和利用资源,改善和提升运作效果和效率,预防事故发生,减小损失.简而言之,进行风险管理标准化推进工作,风险管理工作可以更规范、更高效、更标准、更系统,可提升企业的组织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本文通过对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国际标准化组织以及我国的工程相关风险管理标准现状详细分析,探讨比较了各种标准体系的特点和不同之处.针对我国建筑行业及相关工程建设行业的管理特点、技术要求,结合我国风险管理实践经验,提出了构建我国的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标准体系、完善相关技术标准成为我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

[1]吕网大.上海轨道4号线事故原因查明三人被逮捕[EB/OL].http://news.sina.com.cn/c/2003-09-20/19241782151.shtml.2003.

[2]裘立华.杭州地铁塌陷事故8名责任人被起诉[EB/OL].http://news.eastday.com/m/20101126/u1a5574258.html.2011.

[3]Anon.Singapore Learns from Nicoll Highway[J].Tunnels and Tunnelling International,2006,38(1):9.

[4]Chiew S P,Yu Y.Behavior of Strut-Waler Connections with Different Stiffening Details[J].Structural Engineer,2006,84(14):28-31.

[5]新华网.上海13层在建楼倒覆事故处理结果公布[EB/OL].http://info.cm.hc360.com/2009/07/290849125179.shtml.2011.

[6]AS-NZS 4360-2004.Risk Management[S].

[7]AS-NZS 4360-2004.Risk Management Guidelines[S].

[8]BS 8444-3:1996.Risk Management-Guide to Risk Analysis of Technological Systems[S].

[9]CAN-CSA-Q850-97.Risk Management-Guideline for Decision-Makers[S].

[10]BS 6079-3:2000.Project Management-Guide to the Management of Business Related Project Risk[S].

[11]CEI-IEC 62198-2001.Project Risk Management-Application Guidelines[S].

[12]ISO-IEC GUIDE 73:2002.Risk management-Vocabulary-Guidelines for use in standards[S].

[13]ISO 10006-2003.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s-Guidelines for Quality Management in Projects[S].

[14]ISO-CD 31000.Risk Management-Guidelines on Principles and Implementation of Risk Management[S].

[15]GB50652-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范[S].

[16]GB/T50927-201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大中型水电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范[S].

[17]高晓红,汤万金,杨 颖.我国风险管理标准化现状与趋势研究[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8(6):33-36.

[18]李 宁,胡爱军,崔维佳,等.风险管理标准化述评[J].灾害学,2009,24(2):110-115.

猜你喜欢

指南风险管理标准化
标准化简述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指南数读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
交通运输标准化
风险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