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其地域变化趋势
2014-08-15□陈成
□陈 成
上个人口潮中诞生的80后一代已成为社会建设的主力,我国人口红利增速正不断减少,如何更准确地掌握人口流动趋势,为制定更合理的人口政策提供依据是当前人口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四川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大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地域变化上呈现出多元趋势,由过去的省外转移为主到现在的省内转移为主,而就地转移的趋势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例如,2013年8月16日,四川省举行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大会,决定在2013~2015年之间,将加大资金投入建立300个省级试点小城镇,目的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一、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
农村劳动力资源是指农村人口中具有一定体力、知识和经验的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的总和。关于乡村就业人员总数统计指标是按照劳动力的家庭所在地口径,而不管实际在什么地方和什么产业就业,务农、乡镇企业就业、非农产业经营和外出务工经商的劳动力,都包括在这个数字之内。通常情况下,绝大部分的中国农村人口名下都有一块承包地,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农村可以被看作没有失业率,农村就业人员可以被看作乡村劳动力以及乡村经济活动人口。因此,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数量统计,通常可以用乡村就业人员总数来代表。而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质量,可以从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等因素来表现。
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资源由1978年的2621.50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3343.3万人,增加了27.53%。自1978年以来,四川省农村劳动力就业增长趋势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78~1992年为第一阶段,农村劳动力资源快速增长。农村劳动力资源由1978年的2621.50万人增长到1992年的3607万人,年均增长70.4万人,在1992年形成了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峰值;1993~1998年为第二阶段,农村劳动力资源在波动中缓慢下降。在这6年中,除了1998年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较上年有所上升外,其余年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都呈下降趋势,从1993~1998年,四川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累计下降了33.5万人;1999~2012年为第三阶段,四川农村劳动力资源持续下降。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从1998年末的3573.5万人下降到了2012年的3343.30万人,年均减少16.4万人。
1.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 1978年,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仅仅为118.79万人,而在1998年,则突破了1000万人,随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持续快速增长,在2007年则突破了2000万人。2012年末,四川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2414.6万人,比上年增加114.1万人,比上年增加4.96%。
2.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源泉伴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的快速增长,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四川农民增收的重要源泉。2012年四川转移农村劳动力全年实现劳务收入2389.3亿元,比上年增加353.6亿元,增长17.4%。2012年,四川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088.8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4.11%,首次超过家庭经营纯收入,成为农民纯收入的第一来源。
3.外出劳动力素质偏低,行业分布较为广泛 四川省外出从业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庞大,但资源整体质量偏低。四川转移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明显高于全省农村劳动力平均水平。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77.3%,比全省农村劳动力平均文化程度高出33.9%。尽管外出从业者文化程度明显高于全省农村劳动力平均文化水平,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四川统计信息网相关数据显示:四川外出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只有35%,高中文化和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占1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与山东、河南、湖南、湖北、江西等类似的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相比,四川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和技术技能培训力度也是相对偏低,2007~2009年三年期间,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人数仅747.31万人。
其次,劳动力外出行业分布广,以第二产业为主。2006年外出从业劳动力中,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占65.9%,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占32.3%;外出劳动力主要从事的行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的劳动力分别占总数的36.3%、26.4%、12.5%。而从四川省农村劳动力分行业布局可以看出,全省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人数不断下降,所占比例也从1978年的95.69%下降到了2012年的59.08%,下降了36.61%;而从事制造业、建筑业以及批发和零售行业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和占比都大幅度上升,特别是从事制造行业的农村劳动力所占比例由1978年的0.69%增长到2012年的8.90%,增长了8.21%;从事建筑行业的农村劳动力所占比例由1978年的0.30%增长到2009年的9.68%,增长了9.38%。
4.外出劳动力中女性增长较快,整体劳动年龄结构偏轻 四川省外出从业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中男性居多,但女性劳动力增长更快。2009年,全省外出从业人员中,女劳动力769.6万人,占35.4%。虽然男性总数仍多于女性,但女性的所占比重增长较快。2000~2009年间,外出女性劳动力的比重增加了近两成,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男性劳动力;同时,据四川省统计局组织开展的四川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意向快速调查显示,受访外出务工人员中,男性占62.4%,女性占37.6%,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调查,30岁以下、初中文化以上的女性劳动力正成为城市优先吸纳对象,30~40岁、初中文化的女性骨干劳动力大多亦工亦农,外出女劳动力的比重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男劳动力。
根据《2010年四川农村年鉴》的数据,在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中,16~35岁的青壮年达到2116万人,占到总数的55.69%,是外出劳动力的主力军;36~45岁的中年达到931万人,占到总数的33.24%;45岁以上的约421万人,占总数的11.07%;外出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仅为26.8岁,劳动力资源的年龄结构偏轻,是目前四川农村劳动力资源唯一比较明显的优势。
5.亲缘关系和人际圈仍然是最主要的求职渠道 人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在外出务工就业地域、工种等方面仍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83位在企业打工的劳动力的调研发现,仍然有高达78.31%的打工者是经过亲戚朋友介绍找到工作的,显示亲缘关系、熟人圈仍然是最常见的就业信息渠道和实际求职渠道。同时,外出务工人员也因为务工人员的自发组织和地方政府的劳务输出管理而不断增强了有序性。
三、四川农村劳动力转移地域变化趋势
1.农村劳动力从省外转移为主逐步过渡到省内转移为主 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地域分布在2012年之前一直以省外转移为主。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以及“东企西移”、“外资西进”,加上农村独生子女增多,念家情节较重,新生代农村劳动力多选择离家较近的地区或单位打工挣钱,以便实现改善经济和照顾家庭双重兼顾,因而西部地区劳务需求逐步增大。2012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就业出现新格局,首次出现省内转移就业人数超过省外转移就业人数。2012年,四川省农村劳动力其中省内转移1291.87万人,占全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的53.50%;省外输出1117.27万人,占全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的46.27%。值得注意的是,2010~2012年,省内转移农村劳动力数量连续3年增长,其中2012年比2011年增加200万人,增速为18.34%;而同期省外转移农村劳动力则持续下降,其中2012~2011年下降87.9万人,减少了7.29%。同时,四川省境内境外劳务输出并存,劳务经济持续对外发展。2006~2012年期间,境外输出农村劳动力均超过3.5万人,2012年达到了5.50万人。
2.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比重越来越大 首先,“创业潮”引起农村劳动力回流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返乡创业可以实现个人效用的最大化,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中有相当一部分比例将进城务工视为是既可以为家庭最大化创收,又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表现。但是在城市工作会有许多问题,由于我国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进入城市也无法享受到城市人口所享有的一些社会保障和福利,没能真正地融入城市。这些因素以及受到城市创业观念的熏陶,再加上已经建立起较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引起大量的农民工返乡。这样会推动城镇,尤其是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推动城镇医疗、保险、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带来农村经济的较快发展。
其次,县域经济与特色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随着四川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农村中小企业的迅速成长,吸纳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农村中小企业可以发挥在扩大就业中的“蓄水池”作用,对农村内部劳动力的非农产业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小城镇逐渐兴起,并孕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国内外知名商标或品牌。例如成都双流县黄龙溪镇的古镇旅游文化产业,龙泉的农产品特色水蜜桃、枇杷产业,绵阳安县沸水镇的特色药材产业,郫县川菜博览园,邛崃羊安镇的特色工业园区等等,这些地方特色正是吸纳就业的大户。因此,当地农村劳动力在看到自己家乡新兴的中小企业同样可以给自己带来可观的收入,便会主动舍弃在人生地不熟、生活成本较高、风险较大的大中城市的务工机会。
再次,宏观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一方面,由于不断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省份产业受到极大的冲击,大部分工业企业订单减少导致利润减少,部分工厂停产、裁员或破产。劳动密集型产业经营已经不再适合东部沿海省份可持续性发展,加上土地成本、人均收入和劳动力成本都有了大幅度提高,一些沿海城市开始发展新兴产业,需要更多的是技术型人才。另一方面,大城市的物价以及生活成本的提高,尤其是城市房价的一路攀升并由此带动了城市房租价格的上涨,这是造成农民工城市生活成本急剧上涨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城市生活成本的上升等导致沿海城市、国内中心大城市等的“拉力”下降,促使部分农民工回到家乡,选择就地转移。
最后,家庭因素也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一个原因。农民工为了孩子入学、照顾家里老人等因素而选择在家乡就业,既能够获取一份相对高于农业生产的收入,又能兼顾对家庭的照顾。
3.四川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趋势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是促使四川省农村劳动力省外转移就业的主要因素。2005~2012年间,四川农村劳动力省外转移数量上升了303.27万人,增长了37.265,年均增长4.63%。从地域分布上来看,四川省省外转移的劳动力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的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地。而随着四川省内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发展环境向好,以及省外转移成本过大和家庭因素等影响,近年来四川省农村劳动力省内转移数量不断增长,在2012年达到了1291.9万人,超过省外转移数量。通过对外出务工人员调研访谈和实证研究表明,非农就业时间对于农村劳动力选择省外转移还是省内转移具有显著影响,非农就业时间越长的农村劳动力,更倾向于省外转移就业。反之,则更可能选择省内转移就业。
就业转移的显著增长是近年来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特征。创业潮、县域经济与特色乡镇的发展、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以及家庭因素促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就地转移,留在家乡从事二三产业。对外出务工人员的调研访谈和实证研究发现,性别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地域选择行为具有显著影响,男性比女性有更高的倾向选择异地转移,女性更倾向于就地转移。同时,未成年子女对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家中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更可能选择就地转移。而职业技能培训对就地转移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更倾向于异地转移,没有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劳动力更倾向于就地转移。
(通联: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 成都61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