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秸秆利用新途径:水稻无土育秧基质初探
2014-08-15张体刚罗传浩王茂理
□张体刚 黄 波 何 勇 罗传浩 陈 杰 王茂理
一、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农作物秸秆每年产量约7亿吨,油菜秸秆约3214万吨,其利用率非常低,不足20%,而80%的秸秆被烧掉或烂掉,既浪费资源又影响环境。油菜秸秆因为体积大、质量轻、运输难等因素,焚烧和自然腐烂成为处理的主要方式。因此,每到油菜收获季节,全国各地“狼烟四起,烽火频传”,城市被灰霾笼罩,空气质量和能见度急剧下降,造成出行困难,甚至飞机停飞,这些都是油菜秸秆焚烧带来的严重后果。各级政府部门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各种办法禁止油菜秸秆焚烧。我国目前作物秸秆的主要利用方式是秸秆还田、气化、发电、建材和饲料等行业。但这些方法大多因为周期长、技术复杂、规模小、投资多等原因,不利于我国一家一户经营的农村经济现状,农民参与性差,收效甚微。秸秆还田虽然进度快,可以增加土地的有机质,但弊端是秸秆还田既不好平整土地,也易造成土地透气死苗,浇地渗水量大,易产生病虫害,长期秸秆还田还会造成土地养分失调。同时,禁止秸秆焚烧,使得大量的秸秆堆集在田埂上,造成渠道堵塞,形成了新的灾害隐患。很多秸秆在禁止焚烧时间过后,还是被陆续烧掉。油菜秸秆焚烧屡禁不止,其根本原因是目前还没有找到简便、快捷、有效的利用方法,一味地强调“禁烧”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二、农业生产对水稻无土育秧基质的需求增加
随着土地流转的推进和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水稻集中育秧和机械化栽插成为趋势。常规取土集中育秧,每育1亩秧苗,相应地就破坏1亩耕地的耕作层,这就带来了连年取土破坏良田及营养土准备复杂等问题,水稻生产上迫切需要轻巧、便捷、高效的无土育秧基质。目前各种无土育秧基质较多,但油菜秸秆作水稻无土育秧基质,是一种全新的尝试,目前还未见研究报道。笔者对油菜秸秆作为水稻无土育秧基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油菜秸秆完全可以作为水稻无土育秧基质,这样既满足了当前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又为政府和农户解决秸秆处理问题找到了一条新途径,可适度缓解油菜秸秆处理的压力。同时,油菜秸秆无土育秧基质可解决营养土育苗技术的营养土准备难、盘育苗素质低、栽后返青慢等问题,具有无土基质育苗用量少、完全替土;成份全降解,生态环保;出苗整齐,育成苗素质好、重量轻,便于长距离和田间运送等特点,能达到省工省力的效果,适合当前水稻生产的集中育秧和机械化栽插。
三、油菜秸秆水稻无土育秧基质的育秧方法
1.油菜秸秆无土育秧基质的制备油菜收获后,将油菜秸秆用农用粉碎机粉碎,根据水稻幼苗的生长需要,加入适当的氮肥、磷肥、钾肥,置于容器中加水稀释,搅拌后得到油菜秸秆无土育秧基质。
2.油菜秸秆无土育秧基质的育秧方法 将配制好的油菜秸秆无土育秧基质置于育秧盘中,整平压实,厚度2~2.5cm,然后浇水至床底,使水分达到饱和状态。同时,水稻种子按照常规方法浸种催芽,杂交稻芽谷用量为60~120g/盘,均匀撒播到秧盘中,用秸秆营养基质覆盖,厚度0.3~0.5cm,然后置于育秧床上,按照常规方法育秧。
3.油菜秸秆无土育秧的田间管理播种至一叶一心期,保持苗床底水分达到饱和状态;在1.5叶期和2.5叶期时,根据幼苗的长势和移栽时间喷施磷酸二氢钾和多效唑,或叶面喷施氮肥,控制秧苗生长,满足机插秧的要求。其它管理和普通机插秧育秧管理一致。
四、油菜秸秆无土育秧基质育秧效果
根据试验结果,油菜秸秆无土育秧基质育成的秧苗,较常规方法育成的秧苗,其白根数增多,根茎稍粗,苗基部茎宽和假茎粗较常规方法育成的壮,每盘苗重0.8~1.2kg,是常规方法育成秧苗的1/5重,非常利于搬运;同时,油菜秸秆无土育秧基质育成的秧苗整齐度好,机插效果好于常规方法育成的秧苗,更有利于保护插秧机械。
五、油菜秸秆无土育秧基质应用的意义
油菜秸秆无土育秧基质既解决了油菜秸秆利用和焚烧的难题,又满足了种植大户和机插秧的要求,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保护了耕地,为今后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油菜秸秆本身含有大量的硅元素,使用油菜秸秆无土育秧基质,可显著改善土壤硅素营养条件,满足水稻对硅素的吸收,提高水稻根系活力,使植株表皮细胞壁硅质化增强,提高抗倒、抗病能力。而且,利用油菜秸秆作为水稻无土育秧基质,减少了取土、筛土等生产过程,减轻了稻农的劳动强度,降低了生产成本,是实现节能减排、农业循环经济的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六、油菜秸秆无土育秧基质应用存在的问题
油菜秸秆作为水稻无土育秧基质,是油菜秸秆综合利用的全新尝试,还有很多难点需要进一步研究,如油菜秸秆的粉粹程度、使用量、营养物质搭配、育苗方法、田间管理、基质成型、推广及在其它方面的利用。只有进一步完善油菜秸秆无土育秧基质配套技术,才能使油菜秸秆无土育秧基质成为解决油菜秸秆焚烧、保护环境和耕地的重要途径。
(通联: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621023)